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由 中國國家旅遊雜誌 發表于 人文2022-05-02
簡介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再加上數量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為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

經營擘劃什麼意思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樂安縣坐落在美麗的江西省中部腹地,是撫州市的下轄縣。早在春秋時期,這裡便是吳國的疆域,自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建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熠熠生輝的臨川文化與廬陵文化曾在這裡交匯融合,積澱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與烏江相伴而生的山陵、湖泊和溪澗又賦予樂安最濃郁的山水氣質。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流坑村位於樂安縣西南部,距縣城38公里。我們很早便出發,駕車沿鄉間公路行駛40分鐘左右就到達了目的地。遠遠望去,淡墨色勾勒出群山的形狀,背景是單純的藍天和白雲,古村林木蒼翠,瀰漫在清晨既輕又薄的霧中,宛如仙境一般,“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大概就是眼前這個樣子吧。

看到古村的晨景,我這才明白為什麼當地朋友建議我們一定要趕早而來:村頭地勢較高,就在一座小山包上,此時數棵高大的香樟庇廕下的古屋飄起縷縷炊煙,輕盈繚繞,嫋嫋搖曳著向上空散去。大家紛紛拿起相機——這真是絕佳的拍攝題材,而古村平常的一天也在這晨煙中開始了。

緣何是千古第一村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從衛星地圖上看,流坑的祖山雩山山脈自贛南蜿蜒而來,在樂安西南境內跌而復起,圍成數個群山環抱的小盆地,流坑便佔據了其中之一。它背靠金鼓峰,從東南方奔流而來的烏江又對它形成三面合圍之勢,村盤就錯落有置地分佈在這東南北三面環水、西側一面依山的“半島”之上,抱水枕山,自成天地。

在江西探訪古村時間久了,每到一村我總喜歡問“這村子姓什麼”。村子自然是沒有姓的,可村民有姓,村子越古老,村姓越單一。它是村子的血脈傳承、文化符號,也是村民最終的精神歸處和共同的靈魂之龕。譬如流坑,就姓董。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唐昇元年間,一位叫董合的人來到這裡,慕其風水形勝,率族人在此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自此流坑也成了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這一脈的先祖。族譜有明確記載,董晉之孫董清然為避唐末戰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其曾孫董合又遷至流坑。

相較於中原的動盪紛擾,這青山綠水、沃野良疇的流坑自然是棲息耕讀的理想之地。後歷數代經營,逐漸擘劃出一處規模龐大的村落,在贛中腹地的青山綠水之間寫下了極有中國味道的古村故事。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行走在鵝卵石鋪成的古村道上,一路盡是古樸蒼勁的老宅。一堵堵磚牆依然是原生“膚質”,伸手彷彿就能觸控到歷史的印記。遙想當年,徐霞客也曾像我一般行走於這些細巷,流坑的規模之大、人煙之稠、建築之規整、商業之繁榮、董氏之顯赫與富庶讓這位一生探幽尋秘的旅行家驚訝不已,反手便在遊記中點了一個贊:“其處闤闠(huán huì,即街市)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

如今,那樣的風光已成過眼煙雲,但流坑的精華仍在——各類建築遺址300多處,其中明代建築就有19 處,重要文物321件。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再加上數量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為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這也就難怪我沒走幾步就辨不清方向,如進入迷宮一般。

村民介紹說,村子的格局是從南向北延伸的,七條東西向的巷道與龍湖旁一條南北向的豎巷彼此相連,形成七橫一縱的梳子形狀,其間又分佈著許多密如蛛網的小巷,形成了棋盤式格局。從前,董氏族人是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的,七條橫巷,東建碼頭,西設望樓,既可接納江風、阻隔來自北方的冷空氣,為村域營造溫暖宜人的小氣候,又具有防禦外敵的功能。碼頭邊,幾個孩子正光著屁股在打水仗,老奶奶們邊拉家常邊捶洗衣裳,這是一座“活”著的古村,煙火氣十足。

村中的民居皆為一層半的磚木結構,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堂前都有一方天井,既可採光通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也就是俗語所說“肥水不流外人田”。站在院落的天井中抬頭仰望,青色磚瓦中的藍天白雲顯得格外分明。而最吸引我的還是隨處可見的各類木雕、磚雕與石雕,其中有麒麟、鳳凰、花卉、瓜果等吉祥式樣,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色調典雅,都帶著一種和諧的美,透露著村落往昔的富庶昌盛。

除民居外,村中還有宏偉大氣的祠堂,有精緻小巧的廟宇,有牌坊、樓閣、戲臺、書院、橋樑、古井等設施,甚至還有村牆門樓可供守望,所以說它是一座微縮版的城池也無不妥。在這些古代建築之中,貯存和傳承著的是千百年的文化、藝術、信仰、技藝,這樣歷經滄桑的傳承,大概就是一座地處偏僻的古村能被稱為“千古第一村”的原因,也是人們不遠千里蜂擁而至的緣故吧。

意趣盎然的理水智慧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聽村民講,當地人很喜歡在天井內放養烏龜,烏龜經常在溝渠裡活動,可起到天然的疏通作用,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匯到天井的水都能快速排出。

原來,看似平實的巷道下,還有著錯綜複雜、自成體系的暗溝暗渠,它們環環緊扣,共同組成了實用的“生態理水系統”。按著村民指點,我找到了水系彙集之處——村中人工挖掘的龍湖。龍湖側壁上有許多排水孔洞,便是出口,雨水、汙水經過龍湖的自淨系統,由南而北流去,最終排入烏江。這套奇特的結構稱為“活水排形”,不僅有效避免了村內水澇,讓整座村莊始終處於清流暢通,與自然相親相近的良好環境之中,同時也減少了對烏江的汙染,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提到龍湖,就不能忘記一位被民間半神化了的“學者”楊筠松。他是唐末五代人,以豐富的地理堪輿學說為世人所敬重。正是在他的指點下,董合才舉家搬遷到了“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流坑,同時他也指導董氏家族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勢在村中安置下一方池塘。

龍湖就是在明朝後期,董燧率族人在原池塘的基礎上整修的人工湖,由於它彎彎曲曲像條龍,所以叫龍湖。它起到的作用是消防、排汙和調節溫度。由於流坑古村的房屋均為明清古建,古建內部均設有天井,天井裡面有下水道,汙水透過下水道流入龍湖,經生物淨化後再匯入烏江,有效地保護了江水免遭汙染。龍湖可以說是一座天然的汙水處理廠,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我隨手拍了一張照片,溪水、汀步、黛巒、老樹、古屋、深院、幽徑、野花全部同框,畫面中幾位村民坐在湖邊閒敘——這樣的濱水空間正是此間世代相傳的精神場所;流坑也因水而靈,成了類似王安石筆下“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一樣的世外桃源。

農商耕讀文化的榮光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在以古村落眾多而著稱的江西省中,出過30名以上進士的村子僅有4個,流坑便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一個文物遺址儲存如此完好的村落,其輝煌歷史在全國也屬罕見。

流坑的歷代先民,均以農耕為基礎,因科第而勃興,憑攻讀才顯達,歷經商則致富,所以流坑歷史上一直都是仕宦鼎盛,人才輩出,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之美稱。

據不完全統計,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更是達到了28所之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村子有28所學校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龍湖畔的文館是村內最大的書院,它的門前豎立著兩對旗杆石,歷經時光的溝溝坎坎,驕傲地將往日的家族尊嚴傳遞給我們。大門上高懸著“儒林發藻”的牌匾大門,我跨過高高的門檻走入館內,董氏輝煌的家族歷史在我面前徐徐展開。整個文館雅緻、莊重,懸掛著董氏家族300多位名人的畫像和簡介,從開山始祖董合、第一位舉人董文廣、進士董淳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這些先賢的事蹟可謂光耀史冊。

帶著神秘符號的流坑儺舞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我正在龍湖邊拍照,忽然遠遠地飄來一陣鼓樂聲,甚是熱鬧。循聲而至,原來是村內的古戲臺正上演傳統的儺舞。

由於儺舞特殊的功能性,所以表演起來也有著極強的儀式程式和規範,絲毫不能出錯。演員穿著厚重的戲服,頭戴實木面具,手持與角色相匹配的兵器和道具,演出前燃燭上香,點炮祭拜,不會因天氣冷暖而有絲毫怠慢。儺班有一支由管絃樂和打擊樂器組成的完整的樂隊,整場儺舞也在不同曲牌音樂的伴奏中完成。這種短小的地方戲藉助誇張的面具和獨特的唱腔竟然表現出了相當令人震撼的效果。雖然戲文看得不是很明白,但神仙賜福、天兵天將緝拿小鬼、善良的老和尚規勸頑皮的小和尚之類情節卻大致能理解,也不枉臺上大汗淋漓的演出了。

儺舞是流坑景區的表演專案,只要觀看的遊客達到一定數量,演員就開演。儺班中甚至有年過古稀的老人,他們認真而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角色,或敲擊著鑼鼓,或揮舞著兵器“上陣殺敵”,或吹奏著前輩傳下來的笛子和嗩吶。演出結束,他們早已汗流浹背,但在與我們的閒敘中依然饒有興趣地講述著自己的學藝故事和關於儺舞的傳說,還一遍遍地強調: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千萬不能丟啊。

當然,儺班裡也有中青年的後輩,他們自覺地擔負起了傳承儺戲的重任,努力向老師傅們學習,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定不讓儺舞失傳”的諾言。如今,樂安儺舞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它,也在為它的傳承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 END —

往期推薦

(點選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CNT行攝 |“尋找最美秋天”攝影大賽開啟

CNT目的地|流坑:千古第一村,山河造就的沉潛與通達

CNT特別策劃|30個最中國的古鎮,你去過幾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