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由 珠江美術 發表于 人文2022-05-01
簡介黃賓虹《舟行溪谷圖》李可染《萬山紅遍》陸儼少《東蒙隱居圖》現代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等都是在筆墨上有了全新的理解與體悟後而出現了極具特色的語言系統,這種建立在文化體系的創新是有其歷史價值的,也是能經受住美術史考驗的,當然這種對自然造化的理解

筆墨關係是什麼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自夏商時期才有相對準確的文字記載,夏朝太古時期的文明僅以“傳說”的形式出現,迷一樣的“人物”“事物”“離奇神秘的事件”至今令人思考。如:《山海經》是否真實;“河圖”“洛書”是何種文明的存在。使我們不斷探索“是怎樣一種文明、智慧建立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倉頡造字至周易的出現,都足以證明華夏文明是建立在自然為本的基礎之上的,暗含著宇宙執行的法則。

我們的古代先賢似乎得到了某種“天啟”找到了繪畫這種形式,來傳達對自然的諸多感受,並不斷從理論至技術上加以完善,逐漸形成了中國畫的“語言”模式。這種建立在自然法則下的哲學觀,決定了我們繪畫體系的高度。中國繪畫崇尚“意”,而現在的量子科學也進一步驗證了“意”“意識”在宇宙中與物質之間的重要關係。

中國繪畫(有記載的)初始於先秦時代(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出現早期的“毛筆”(圓錐體的筆),後人稱“秦筆”,中國書法與繪畫就此在工具上得以固定發展。用筆的方法技術也豐富起來。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顧愷之《洛神賦圖》節選

東晉時《洛神賦》的作者顧愷之首先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繪畫理論,奠定了中國畫的理論基礎。經過朝代更替,中國繪畫至唐代又有了重大發展,技法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李思訓《江帆閣樓圖》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創立了“勾”“勒”之法,此又在技法上奠定了中國畫基本的用筆方法。“一勾”“一勒”陰陽頓現暗藏天機。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荊浩《匡廬圖》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范寬《溪山行旅圖》

在畫論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五代荊浩的畫論:氣、韻、思、景、筆墨,“六要”的出現,更加豐富了中國畫的審美觀點與技術要求。繪畫隨著在理學觀念上的日漸完善與成熟,技法上越來越豐富。如:北宋時期終於出現了不朽的鉅作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出現了豆瓣、釘頭的“皴法”,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畫的技法,增加了表現力,也是古人對“格物”精神具體的理解所在。《溪山行旅圖》也是所謂的較早的經典,影響後世的中國畫發展。

人類的變改總是離不開政治、文化的改變與發展,中國畫當然也是如此。元朝的興起使中國的政治出現了變革,也使中國畫的審美取向發生了改變。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趙孟《鵲華秋色》

趙孟作為那個時期重要的(繪畫)人物起到了關鍵作用。從理論到技法都有新的突破,也出現了新的筆墨語言,一幅《鵲華秋色》開啟了那個時代的繪畫先河。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節選元代的中國畫湧現出眾多不朽的藝術家。如:黃公望以一幅《富春山圖》,奠定了中國文人畫的基礎,至今也是令人學習的經典之作。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王蒙《青卞隱居圖》

王蒙更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楷模,《青卞隱居圖》從技法展示了筆墨語言的可拓展性。這些經典無一不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烙印,傳達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取向,同時也為中國畫如何創新改革給予我們啟迪。

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古人在各自的時代演繹著明顯時代特徵的作品。在藝術變革、創新上皆有各自的特點,從技法上、形式上皆有具體而鮮明的語言特徵及審美取向。

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似乎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一面。但似乎又不能持久、固定。隨著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而變化,就繪畫而言這種發展一直沿著民族文化主脈,繪畫本身極具形式感,脫離了基本語言形式,繪畫就無從可談。

“一線”“一墨”所展現的無限感受就是繪畫本體傳達其豐富內容的手段,其技術核心除了“筆墨”質量,更多更重要的是“筆墨”承載著藝術家對自然、人文的體悟,也是藝術家修心的一種表達。(當下有些畫家制造了許多“標新立異”“淺薄花樣”的浮躁之作已脫離了文化範疇,也脫離了美術史,就不做評述了。)

“筆墨關係”作為中國畫的本體語言,其實就是一種藝術家對自然與人文的一種解讀(這種解讀是非常個人的),是隨著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不斷的提高而提升的,是一種個人修為的具體表現,並非憑空創造,是一種自然而然,所謂創新也是水到渠成。筆墨語言的拓展隨著藝術家“厚積”自然形成。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黃賓虹《舟行溪谷圖》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李可染《萬山紅遍》

「一家之言」中國畫的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筆墨關係”上來

陸儼少《東蒙隱居圖》

現代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等都是在筆墨上有了全新的理解與體悟後而出現了極具特色的語言系統,這種建立在文化體系的創新是有其歷史價值的,也是能經受住美術史考驗的,當然這種對自然造化的理解絕非“知道”那麼簡單,從技術層面的體悟很重要,“以技進道”一定要經過天地造化與心靈對撞才可迸發的。

黃賓虹提出的“五筆”“七墨”正是對自然造化體悟的深刻理解而總結出來的。“平”“圓”“留”“重”“變”,其中“平”“變”之意暗含造化,是要靠心靈體會。泛泛之講有悖其意,具體用筆中的“折釵骨”“一勾一勒”也暗含陰陽法則,勾勒之間無限氣韻湧出,勢必要以各種筆墨之法輔之,華滋顯現也屬必然。黃賓虹深得勾勒之要義,多意並出,不深悟之道真意,切莫亂釋,誤人誤己。

當今這個“多元”的社會,許多畫家忙於創新,翻花樣、搞圖式,真正沉下心來接受傳統文化洗禮的人越來越少,對傳統技法理解上的短缺,造成了中國畫語言系統的流失。正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根本感受不到真正傳統筆墨程式裡所蘊含的各種巨大資訊和能量。(有許多人緊靠看幾本書,背點古人的畫論,就以為懂傳統了,要知道傳統文化不是讓你知道而是要感悟到的)各級美展也暴露出眾多問題(複製照片、製作效果等等),中國畫的本體語言盡失,把畫當成是“畫”來操作了。

我們熱衷的“主題創作”、“畫派運動”,呈現出一種文化的盲目感,一時間熱不可耐,這種文化情懷的缺失可能註定是這種局面吧!沒錯,這是個“多元”的時代,可也是一個文化覺醒的時代,是個在文化系統上需要撥亂反正的時代,有許多有學養、有擔當的藝術家提出了正確的方向。

有學者提出,中國畫要“正本清源”、“貼近文脈”、“擁抱時代”,在美術界掀起了對傳統中國畫的思考,中國畫因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而生,最終也將回到“筆墨關係” 這一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整理自網路)

編輯:小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