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夜讀丨楊絳:生活不如意,多半因為想得多,讀書少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2-04-25
簡介楊絳先生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埋頭讀書

少讀書,莫少讀書是什麼意思

楊絳

她的作品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可真正影響我們的,何止是作品,僅楊絳先生本人就足夠我們敬佩和學習。

1997年早春和1998年歲末,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這對於一個當時已經87歲的老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一味沉溺於悲痛裡,並不是楊絳先生的格局。她抵住萬念俱灰之痛,翻譯了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這是楊絳先生的跨界製作,也是她首次從文學的範疇進入哲學。

很難想象,一個將近90歲高齡的老人,能在先生和女兒先後離世的情況下,依然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持之以恆地做學問。對於她來說,這已經不是熱愛了,而是一生的事業和責任感。

她的敬業和專業,給很多人上了一課,更是活出了一個女性最偉大的模樣。

提到楊絳先生,很多人都知道她的那本風靡全球、再版高達一百多萬冊的散文集《我們仨》,可卻鮮少有人知道,這是在她96歲高齡的時候出版的。

這本書裡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這本書裡,她回憶了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家庭,讀完以後讓人忍不住驚歎:原來真的有人在過著我們嚮往的生活。為什麼楊絳先生可以一生通透灑脫?

這跟她從小養成的習慣和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一個人只有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擁有足夠寬的眼界和足夠大的格局,才能遇事不慌,沉著冷靜。

因為他見過世面,他的人生閱歷告訴他,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無論多大的問題,只要人在,就總會過去。

物質富足的人很多,但真正活得有質感的人卻很少。從這個角度來講,生活並非真正富足的原因往往只有一個:讀書太少。

恰如楊絳先生那句:“你過得不好,只是因為想得太多,讀書太少。”

為什麼讀書太少的人,生活往往很難過得富足?

並不是因為讀書本身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物質財富,而是因為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會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

知識方面,我們會學到很多以往沒有見過的東西,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懂得少,終究會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精神層面,我們的眼界會隨之變寬,格局會隨之變大。

北島曾說:“一個人行走的範圍就是他的世界”,這個世界並不只是指腳步,更多的是指精神世界的寬度。見識越多,抱怨越少,反之,見識越少,抱怨越多。

一個精神世界足夠豐富的人,遇事不會抱怨,只會想著改變。因為他知道,抱怨無濟於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問題加劇,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

楊絳先生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埋頭讀書。她的父親楊蔭杭曾經問她:“如果一個星期不讓你讀書,你會變成什麼樣?”

她想都沒想直接回答道:“一個星期都白活了。”這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楊絳先生一直認為,如果人不讀書,日子就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了無生趣。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學習,才能離想要的自己越來越近。

在牛津大學留學期間,楊絳先生經常泡在讀書館裡,她和丈夫錢鍾書面對面坐著,什麼書都看,看完兩個人一起交流。

楊絳先生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卻不知道她法語完全是自學的。

她喜歡鑽研一樣東西,抑或一門語言。她沉迷於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越是學習,越是睿智和通透,對於生活,自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個人的氣質源於歲月的沉澱,這是書本給的,是從小養成的讀書的習慣給的。每一本書,對於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少年時讀書而萌生希翼,得以成長;青年時讀書而走向世界,得以探索美好;中年時讀書而認清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和幸福。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和認知上升一個層次。眼界不一樣了,格局不一樣了,所處的高度自然不一樣了。

如果有機會,好好讀書吧。書中的世界,遠比你想象中更精彩,讀書的意義,遠比你想象中更重大。

從此岸到彼岸,書就是一個人命運的擺渡者。生活不如意,多半因為想得多,讀書少。希望楊絳先生的這句名言,使你我共勉。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