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由 光年外的讀書人 發表于 人文2022-04-11
簡介對於更多財富和更高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但一旦過分地厭惡自己目前所處環境,竭力執著於更高的享受,便容易將自己的力量用到不正當的目的上

好勇疾貧的疾是什麼意思

論語心解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斗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泰伯篇第十則

原文: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翻譯:孔子說:“以勇敢自喜卻厭惡貧困,是一種禍害。對於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種禍害。”

郭弈茗:

這裡的“勇”和“暴虎馮河”中的魯莽與自大不同。其不聚焦在外在的冒險做法上,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

堅持仁、義與個人觀點、捍衛禮樂制度支撐力量

儘管孔子曾經提出過”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認為財富上的貧困和地位上的卑微是任何人都不滿意的。但他在後面也補充道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對於更多財富和更高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在所難免。但一旦過分地厭惡自己目前所處環境,竭力執著於更高的享受,便易於被旁門左道所吸引,不再以原有的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仁者存公心、去私慾,執著於追求天地之間的“大道”,不過分擔憂自己所有所得、過分執著擺脫貧困。因此面對那些歪門邪道時,他們依舊能保持無動於衷,只取“有道之財”。

真正的仁人有

博愛之心

,待人寬厚。即使對待那些不仁的人,也不會過於痛恨,而是

婉言相勸,以望其迴歸正道、寬以待人

。假若仁者對於不仁的人都滿懷痛恨、鄙夷之心,便易於心懷芥蒂,難以再用公正平和的眼光判斷該人的所作所為,失了坦蕩誠懇之心,也就不配被稱為“仁”了。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趙亦陽:

這一章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前半部分說“好勇疾貧”,說明這個人首先有勇氣。“勇”在孔子的認識中是仁人必不可少的品質

(“仁者必有勇”)

,但勇也是很容易過量的一種品質(參考仲由)。有勇說明有力量,無論這種力量用在正道上還是邪道上,都會產生可觀的效果。而倘若這樣一個有力量的人卻不能安貧樂道,“恥惡衣惡食”、“不堪其憂”,那麼便不會“君子固窮”,而是

“窮斯濫矣”

,無所不為。他會用盡自己的力量擺脫可惡的貧困,因此也會不擇手段,這便是禍害的體現。

後半部分說過分痛恨不仁者,這

違背了儒家根本的中庸之道

。厭惡不仁之人是任何一個心懷仁道、克己復禮者的常情,就連孔子也批評不仁的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是一般程度的痛恨與過度的痛恨的差別在於是否會招致不仁者的報復。倘若痛恨心理表現太過明顯,那麼必然會被(道德上的)小人注意到,從而採取惡劣的手段反擊。既壞了禮法,也害了自己,所以是一種禍害。

我又來劃重點了~

1、本句的前半部分說明有勇氣的人不應厭惡貧困。對於更多財富和更高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但一旦過分地厭惡自己目前所處環境,竭力執著於更高的享受,便容易將自己的力量用到不正當的目的上。

2、真正的仁人有博愛之心,待人寬厚,對於不仁之人的厭惡是有限度的。這不僅是中庸之道的體現,也是保護自己免受小人算計傷害的合理做法。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論語心解”「好勇疾貧」

希望飛到n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