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董仲舒為什麼會提出“大一統”?

由 舊時樓臺月 發表于 人文2022-04-09
簡介總結:董仲舒 “大一統”思想,將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禮儀秩序上升到了“上天”的層次,這為封建王權的統治提供了合理的價值依據,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儒學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相容精神,賦予了儒家思想體系極高

斗筲之性怎

“大一統”思想是《公羊傳》的發展,董仲舒從天地、陰陽等方面對《公羊傳》中的“大一統”思想進行了提煉和昇華,這一思想是封建王權合法性的主要依據。

歷朝歷代的政權在剛剛建立時,統治者都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說明政權的合法性,一般來講,除了對歷史事件進行某種價值傾向的敘事以外就是藉助神話。董仲舒把儒家價值觀念與“上天”結合起來形成了“君權神授”的理念,這為王權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論依據。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這一思想理論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漢武帝時期雖然並非漢朝的建朝初期,但此時的大漢王朝也並不安穩。漢高祖劉邦在建朝以後,為了使新生政權得到長久穩定的發展,他選擇依靠血緣宗親來維護分封制,不過,長久的休養生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諸侯的勢力不斷壯大,經濟的壯大使他們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

到了漢武帝時,諸侯割據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統治。在經濟上,地主階級大肆兼併土地,使很多農民,成為了奴隸。

一些不法商人為了謀取暴利 壟斷了鹽鐵行業,這對於國家財政的收入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在軍事上,北方的匈奴勢力嚴重威脅著大漢王朝的統治,南方百越也並不安穩。

董仲舒為什麼會提出“大一統”?

一、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的政治原因

(一)分封制弊端暴露

在西漢建朝初期,為了儘快恢復戰後經濟,統治者採取了道家“清淨無為”的執政思想。經過多朝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在這一經濟背景下,漢朝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已經十分穩固,但是此時產生了新的階級矛盾。這一階級矛盾是“黃老學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漢朝初年,為了維護劉氏家族的統治,漢高祖將同姓血親封為諸侯王派他們駐守地方。但是這為之後漢景帝時期所出現的“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封建王朝的穩定發展和統治者推行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禮教秩序有著很大的關係。東周時,這種宗教禮儀制度被破壞諸侯爭霸天子的地位漸漸衰落。這種威脅統治的戰爭不僅發生在貴族大臣之間,還會發生在宗氏血緣之間。

“七國之亂”後,沒有了能夠威脅中央統治的地方諸侯,中央集權統治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但這也使統治者看出“黃老學說”是無法做到維護封建王朝的長久統治的。

(二)匈奴威脅漢王朝統治

匈奴可以說是唯一威脅到大漢王朝統治的外在威脅了,在漢武帝之前大漢的歷任皇帝在處理匈奴問題時,往往會都選擇和親。這是因為在漢朝初年,中原地區經過了連年的混戰,國力根本沒有辦法支撐大漢與匈奴進行戰爭。和親除了要把公主嫁到匈奴以外,還要帶去大量的陪葬品,這對大漢王朝來說是很大的支出。

更重要的是,即使已經和親匈奴依然沒有放棄對我國邊境地區的燒殺搶掠。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大漢朝國力已經大大增強,足以支撐大漢王朝討伐匈奴。歷來統治者在發動戰爭時都會透過各種方式將出兵合法化。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恰好可以為這次戰爭奠定思想基礎。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在政治層面代表著國家領土的統一以及國家政權的統一。

董仲舒為什麼會提出“大一統”?

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的經濟原因

在“文景之治”後,國家經濟實力十分雄厚,當時糧食連年豐收,無論是國家的國庫,還是地方政府的官庫都十分豐盈,很多糧食到最後都變質了。

這種經濟繁榮背後也蘊含著危機,隨著土地兼併的發展,很多平民百姓失去了土地,那些獲得土地的富商大賈以及朝廷大臣隨著經濟實力的壯大日漸腐化,他們壟斷了社會中鹽鐵的經營,這嚴重製約了國家財政收入。“大一統”思想的提出,強調了中央政府的價值,為之後“鹽鐵官營”的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原因

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形成,離不開西漢之前所形成的各種思想。這一思想繼承了道家的“黃老思想”。“天人感應”最早出現在賈誼《明誠》中,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豐富發展起來的。同時這種思想是對墨家“明鬼”、“天志”的一種批判的吸納,可以說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是漢朝初年以來所有執政思想的一種融合彙集。

在西漢初年,儒家思想是得到了上層統治者的接受,漢高祖時曾將大儒叔孫通任命為太子太傅,漢文帝又下詔將賈誼封為博士,同時又提出“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禮儀制度。到了漢景帝時期,雖然朝堂上有很多儒家博士官以待君主不時詢問參考,但是依然沒有改變“不任儒者”的政策。

在這種環境下,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提出,既滿足了統治者執政的需求,又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一)提高民智,教化民性

早在先秦時期,各家代表人物對“人性”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戰國時期各家思想的基礎上將“人性”分為了三種,分別是“聖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他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強調教化對人性的引導作用。於是董仲舒制定出了一套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倫理綱常和行為準則。

董仲舒的這種思想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透過教化使董仲舒所制定的綱常準則在社會中傳播開來,對人性進行了引導,這有助於社會的安穩。將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進行推廣,可以讓平民百姓受到禮儀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 。透過教化推行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使“大一統”觀念真正的植根於平民百姓的心理,成為了真正的民族文化。

(二)推動儒學的世俗化建設

在孔子去世以後,整個儒學系統有了很大的分化,比如說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等。這種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儒家學說的世俗化普及。董仲舒在這一基礎上,將儒家思想與實際相結合,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道統和政權的統一。

董仲舒將“黃老學說”,墨家學說與儒家思想進行改造融合,提出了“天人感應”,又依據“陰陽五行”確立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這些思想為漢朝的通知進行了合法性的解釋。董仲舒的這種做法為東周以後就被破壞的倫理思想進行了彌補修正,有助於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

在道統上上董仲舒吸取了秦朝嚴刑峻法的教訓,同時也看到了法家思想的價值。於是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在吸取法家思想的同時,又強調德行的重要作用。

這在營造穩定社會秩序的同時,又對統治者的行為進行了約束。這對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平穩執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為什麼會提出“大一統”?

總結:

董仲舒 “大一統”思想,將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禮儀秩序上升到了“上天”的層次,這為封建王權的統治提供了合理的價值依據,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儒學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相容精神,賦予了儒家思想體系極高的政治、思想地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