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穿裙子的“士”,告訴你什麼是名媛

由 中國慈善家 發表于 人文2022-04-04
簡介如果真想學習做名媛,倒不妨好好學一下葉嘉瑩先生,到古典詩詞中去感悟要宜修、弱德之美

要眇宜修怎麼讀

穿裙子的“士”,告訴你什麼是名媛

(《掬水月在手》海報。)

葉嘉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詩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畢生在大學裡講授屈原、李白、杜甫、陶淵明、王國維等,詮釋詩詞之美。

10月16日,講述葉嘉瑩詩詞與生平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公映,這一次呈現在觀眾面前的葉嘉瑩,不僅有她畢生摯愛、不懈傳授的古典詩詞,更重要的是透過一首首詩詞,講述了一位生逢亂世、命運多舛的柔弱女子,怎麼樣戰勝一次次命運的無情打擊,戰勝不幸和苦難。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一生坎坷多難,是對這句話的真實詮釋。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這是一個軍閥混戰、風雨飄搖的時代。17歲時,她讀中學時喪母。中年隨丈夫顛沛流離,在臺灣遭受牢獄之災,失業後居無定所。45歲遠赴溫哥華謀職,長年飄零海外,52歲女兒女婿車禍身亡。直到晚年退休,才定居大陸。

但是,生活的不幸和艱辛,沒有壓垮這個女子,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精神力量。用她自己的話說,“是詩救了我。”

早在輔仁大學讀書時,葉嘉瑩師從顧隨。一次在課堂上,顧隨化用雪萊的《西風頌》中“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句,寫下了“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料”兩句詞,卻並未完成全詩。葉嘉瑩課後借這兩句作了一闕《踏莎行》,表達出她的堅韌與豁達。

燭短宵長,月明人悄。夢迴何事縈懷抱。

撇開煩惱即歡愉,世人偏道歡娛少。

軟語叮嚀,階前細草。

落梅花信今年早。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

在訪談中,主持人跟她聊起對人生苦難的看法,葉嘉瑩說:“各種苦難,誰都不願意發生,可是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如果不把詩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常有人懷疑在詩歌、藝術等精神存在的價值。但是,當你遭遇憂患、悲觀絕望的時刻,這些貌似無用的東西,你慰藉和力量。

在紀錄片裡,葉嘉瑩現身說法,她以畢生研究、創作詩詞的深刻感悟,特別提到兩個概念:一個是要宜修,一個是弱德之美。

在講解關於詞的審美之時,葉嘉瑩用了《九歌》裡的“要眇宜修”這四個字。她說:“要眇”二字,是在呈現一種深隱而又精微的美,而這種深微,又必須是從內心深處自然散發出來的才可能成其為美。

至於“宜修”,則是指的必要。葉嘉瑩說:這種並非只是表面的修飾,卻也是深含於心的一種精微與美好的講究。一如《離騷》中所言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可見,這種美不同於世俗的形貌之美,而是氣質才情自然流露的那種高潔、高貴之美,是一種品格上的所謂“高潔好修”。而詩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讓你有一顆不死的、不僵化的心靈。

穿裙子的“士”,告訴你什麼是名媛

(2019年8月22日,“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決賽在天津南開大學開賽。著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終身校董葉嘉瑩乘輪椅現身,為參賽青年教師“吟誦”授課。)

什麼叫做“弱德之美”呢?

葉嘉瑩說:“這個德有很多種,有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 。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葉嘉瑩有這樣的感悟,跟她自身的經歷是脫不開關係。“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捱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自己的責任。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愛美是人之天性,但貴在要宜修;而逆境之下,更見弱德之美。葉嘉瑩從兩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中讀出了獨特的人生美學,更可貴的是一路走來,她活出了這種高雅的人生境界。正如影片中,白先勇說的:“她的華麗是天生的,站出來就是一個貴族。”

穿裙子的“士”,告訴你什麼是名媛

(《掬水月在手》劇照。)

近日,上海“名媛”群文章刷屏,曝光了大量年輕女性透過“6人拼單魔都頂級閨蜜下午茶”,“40人團購外灘頂級酒店”,甚至“共享二手Gucci絲襪”,在社交網路上製造光鮮亮麗的假象,打造“上海名媛”人設,吸引有錢的異性或擠進上流階層,在網上引起一片熱議。

現實中,確實也不乏炫富之人。

且不說這些人是商業營銷,抑或網紅產業鏈,在其背後折射的是消費主義時代,一些人對於何為審美,何為品味,何為高貴,何為是非,已經產生極度扭曲的心態。他/她們為慾望所裹挾,似乎只有名牌包包、衣服、鞋子、化妝品,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生活的全部意義就追逐物慾。

無論中西,名媛都不是靠金錢和物質,能夠包裝出來的。無論在什麼時代,真正能夠贏得社會尊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在道德和他/她對社會的貢獻,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炫耀財富或別的東西,為自己贏得美名或抬高自己的身份,只會惹人生厭、令人不齒。如果真想學習做名媛,倒不妨好好學一下葉嘉瑩先生,到古典詩詞中去感悟要宜修、弱德之美。

蘇軾在《滿庭芳》裡寫到:“蝸角功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晚年的葉嘉瑩,傾盡自己積蓄,將變賣房產的錢捐出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為弘揚中華詩教不懈耕耘。她說,功名算什麼,功名就跟蝸牛角上的小國之爭一樣。

對於葉嘉瑩先生,有人喜歡用“才女”。她不喜歡這個“溢美”之詞,“我身體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國儒家傳統的“士”的品格和持守。”在今天這個拜物的時代,葉嘉瑩先生這位穿裙子的“士”,讓我們看到了古典詩詞裡,乃至傳統文化裡蘊涵的精神光芒和魅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