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南宋時期蹈節死義“五舉人”

由 鄉村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04-01
簡介叔侄五人在教書著述之餘卻也憂國憂民,於是,就在村西的大頭山上建造一座廳堂,裡面供奉歷代皇帝的遺像,前面造一個亭子,每當初一、十五,就帶領家人到亭子裡向列代皇帝求禱祝福,因此,這個亭子被稱為“祝祚亭”

流水淺淺是什麼意思

官橋村隸屬於東陽市橫店鎮,位於東陽市區南24公里處,村莊南面荷峰聳翠,北面羅溪淌綠,村西有一座矮山,叫作大頭山,又稱“祝保宋祚山”,山下有一口水塘,人稱“五舉塘”,這裡傳頌著一個讓人心靈震撼的事件。

南宋時期蹈節死義“五舉人”

南宋時期

歷史上的官橋,人文薈萃,先賢輩出。南宋鹹淳丁卯年(1267年),這裡出了個舉人,名叫陳熙祖,字明仲。由於國家動亂,中舉以後,未能出外做官,報效國家,他就一邊教書,一邊潛心著述,著有《宋紀彙編》五十卷,一時名聲大噪,方圓百里都以子女能跟陳熙祖讀書為榮。當時他的侄兒陳師道、陳允升,堂侄陳炳、陳曜龍都是在他的教導下考中舉人。叔侄五人都沒有出外做官,而是在官橋村裡教書著述,相互之間時時交流,倒也其樂融融。

當時南宋王朝日益衰敗,元兵步步緊逼,宋軍節節敗退。叔侄五人在教書著述之餘卻也憂國憂民,於是,就在村西的大頭山上建造一座廳堂,裡面供奉歷代皇帝的遺像,前面造一個亭子,每當初一、十五,就帶領家人到亭子裡向列代皇帝求禱祝福,因此,這個亭子被稱為“祝祚亭”。他們還買田若干畝,收取租稅以購置香火蠟燭,用於祝祚亭祝禱。

景炎三年(1278年),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為“祥興”,遷居廣東新會縣的小島上。

南宋時期蹈節死義“五舉人”

陸秀夫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十五日,正是叔侄五人相會祝祚亭的日子。這天早晨,陳師道與陳允升、陳炳、陳曜龍早早起來,手捏檀香到祝祚亭祈禱。兄弟四人在每位皇帝像前燒過高香,心裡祈禱當朝皇帝能從廣東重新發祥,收復全國。祈禱完畢,竟然還沒有看到陳熙祖叔叔到來,正驚奇之時,忽然看見山下一位白衣男子,領著一大群人上山來。只見領頭的那人,頭上裹著白布頭紗,身上披著白色孝服,腰上捆著草繩,腳上穿著草鞋——那是一幅全身披麻戴孝的裝束啊!陳師道吃驚地指著山下道:“那不是熙祖叔叔嗎?”大家十分奇怪,今天早上大家出來時堂叔(叔叔)還是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披麻戴孝了呢!大家急忙迎上前去,只見陳熙祖一路跌跌撞撞奔來,大聲哭嚎:“皇上,皇上,你死得好慘啊!”大家一聽都驚呆了,大聲問:“叔叔,這是怎麼回事?”原來,二月初六日,南宋軍隊保護著皇帝逃到廣東小島上,南北受敵,陸秀夫走投無路,揹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身亡。

陳熙祖走到祭桌旁,提起酒壺,滿斟三杯酒,灑在地上,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大聲哭道:“君主已經捐軀,臣民豈有臉面活在世上!”

後面跟上山來的一位族長,大聲勸道:“熙祖啊,千萬不要想不開,皇帝歿了,我們大宋子民今後也要收復大宋江山啊!”陳熙祖卻大聲回答道:“君主死了,儒生哪有獨生的道理!”

另外四個舉人一聽,都震驚了,對呀,皇帝死了,作為大宋的臣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於是,大家一齊喊道:“我們一起追隨皇帝去吧!”跟隨而來的人們都大吃一驚,紛紛上前勸阻。

“我們能中舉人,是皇上的恩賜!我老朽無能,讓我隨同皇上去吧!”陳熙祖轉頭對另外四位舉人說,“你們還年輕,應該好好活著,今後收復大宋江山,還指望你們哪!”

年僅26歲的陳允升點燃了三炷清香,對著青天三鞠躬,哭著說:“蒼天在上,皇帝在世,我等未能為君皇效力,今君皇仙逝,我等將尾隨前往!”

此時,烏雲密佈,狂風怒吼,真是蒼天瞑目,山川嗚咽。在場的人們忍不住悲痛,都哭出聲音來。突然,族長喊道:“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才子去死,大家把他們拉回家!”“對呀,我們把親人拉回去!”

一時間,祝祚亭內,人們簇擁著五位舉人,一直往村裡拖。五位舉人卻死也不肯往回走。正僵持不下時,族長說:“大宋皇上去世,我們所有百姓都應該為皇帝守靈!舉人讀書知禮,應該帶領我們守靈!所以,殉葬不是現在你們最要緊的事,帶領我們百姓祭奠皇靈才是當務之急!”

陳熙祖說:“鄉親們,大家的情意我們心領了!既然大家要為帝昺皇帝守靈,那請讓我們在祝祚亭守靈吧!”他又對四位舉人說:“請你們先回家沐浴,穿好孝服再回來!”陳熙祖又自言自語道:“可惜的是匆忙之中,就連守靈的物件也沒能準備齊全!”

族長馬上說:“守靈的物件不用你們擔憂,前些日子祠堂裡準備了清明的祭祀用品,可以先拿來用,祭祀君皇比祭祀祖宗更要緊!”

人們也喊著說:“對呀!”於是,人們趁機拉著舉人們回村了。傍晚時分的祝祚亭顯得異常莊嚴肅穆:大堂前簷底下,六盞紙燈一字排開,上面的“奠”字顯得分外沉重;堂前三張長條桌都圍上了白色桌圍,大梁、帷屏上都掛滿了白色條幅;大堂左邊安放銅鑼一副,琴、錚各一,分別有樂手演奏;大堂右邊坐著吹鼓手四人,正用嗩吶、鑼鼓演奏哀樂;香案長條桌上是饅頭、青稞、楊梅、雞、鴨、魚等祭品……大廳上下站滿了官橋村的鄉親們,連祝祚亭前面的山坡上也站滿了人。

申時正,擂鼓九通,族長大喊:“祭祀皇靈開始!”一時間,鑼鈸同響,琴錚齊鳴。族長又喊:“請主祭者盥洗!”陳熙祖帶領著村中各房族人以及四位舉人一起走到了堂屋前面的臉盆旁洗手洗臉。然後到鏡臺前,整冠、束帶,三次上香,再注酒、祭酒,倒在沙盤上。

族長又喊道:“請主祭恭讀祭文!”陳熙祖走上前,慷慨激昂地宣讀祭文:“浩浩九州,悠悠蠻荒。軒轅吾祖,並炎和暢……陳橋烽幻,匡胤復旺。烽火民聲,融合而昌。”祭文激揚,引得人們點頭頷首,義憤填膺。“爾來八代,廷立臨安。再過七代,昺帝幸南。日漸日衰,赴海而亡。嗚呼哀哉!哀哉吾皇!”讀到這裡,亭子內外,一片唏噓聲……“我等臣民,豈能旁觀!君皇前行,我等跟上。不畏蹈火,甘願赴湯!”場內人群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都哭出聲來了。族長看到大家越來越悲痛,擔心又引發五位舉人的以身殉國之念,趕緊叫停。於是,人們就在唏噓聲中逐漸走散。

南宋時期蹈節死義“五舉人”

五舉唐

誰知道,第二天清晨,在大頭山祝亭下的池塘裡,浮著身著孝服的五具屍體,原來時過半夜,五位舉人認為已經告慰村民,就跳進了池塘。

官橋人為了紀念五位舉人,稱頌其德行,就在池塘旁建造了“五舉亭”,將這池塘改稱“節保塘”,人們卻習慣稱它為“五舉塘”;建有祝祚亭的大頭山,從此以後也被稱為“祝保宋祚山”。

(文/陳齊金,圖/胡立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