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由 用三隻眼看世界 發表于 人文2022-03-30
簡介知青往事:林海趣聞作者:鬱以凡我在林場當伐木工還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很多事情還記憶猶新,現在回想起當年那些有趣的故事仍會念唸叨叨說給家人聽

名不虛得指什麼動物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知青往事:林海趣聞

作者:鬱以凡

我在林場當伐木工還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很多事情還記憶猶新,現在回想起當年那些有趣的故事仍會念唸叨叨說給家人聽。

所謂的趣聞就是當年在林區採伐作業時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對從未去過林區或未當過伐木工的人來說比較感興趣的事情。

七十年代初期,我下鄉時選擇了去牡丹江市林業系統工作,到牡丹江後被分配到市林業局東村林場採伐工段。東村林場是全國離市區最近的、並且是林木資源最發達的林場之一。林場所轄的幾萬公頃山林有著非常良好的森林植被,且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帶。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每年的八月底或九月初就進入採伐季節了,林場的伐木工們都要被場車送進大山深溝,住在開採作業區附近的宿營地。由於每年的生產計劃都能輕輕鬆鬆地完成,因此工段長也就不特別強調什麼勞動紀律等規章制度了,只是反覆關照大家在採伐作業時要注意安全。

沒有了紀律的約束,工人們進入山場後就像魚躍入大海似的,一甩尾就不見影了。而且工人們工作時隨意性很強,根本沒什麼心思幹活,經常是沒砍兩棵樹就不知上什麼地方轉悠去了。

剛開始我還有點納悶,不曉得這些師傅都上哪去了,心想就算是找地方解手吧,也不需要用這麼長時間。後來才整明白,原來大家都在山場上幹私活,都忙著在尋覓自己需要的山貨寶貝。時間一長,我在這樣的工作氛圍薰陶下,也慢慢學會了如何去劃拉自己想要的山貨。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八九月份的季節,林子裡可以劃拉到的山貨就是松子,榛子,木耳,蘑菇之類的東西。說來也好笑,因為我不敢獨自一人去找山貨,確實是的,林子這麼大而且是陰森森的,誰知道會碰上什麼玩意兒。所以就找了個搭檔一起幹,跟著搭檔學著小打小鬧的采采蘑菇,撿些木耳什麼的。別看撿拾蘑菇木耳這些小山貨,其實也是蠻折騰人的,因為這種活兒非得雨過天晴後或者是等雨停了才開始乾的。每次收穫滿滿的回到帳篷時,渾身上下已經沒有一塊乾的地方了。不過呢,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去撿拾木耳、蘑菇,因為我知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山貨,曬乾後帶回上海可絕對是吸人眼球的珍品。

我那個搭檔是林場的青年職工,比我長几歲,我一直稱他殿國哥。與我相比,他絕對是個撈山貨的行家裡手。我與他搭檔採松塔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裝松塔的麻袋是他從家裡帶到宿營地的。兩個人上山就帶兩條麻袋,整滿後每人扛一袋,多了也扛不動。又不能留在山裡,否則再去取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原因是在山裡三轉二轉有可能就轉暈了,真要在山裡迷路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整不好連回宿營地的路也找不到了。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一般講,採摘松塔時最好就是兩個人一起幹。這樣做,一是能有安全感(攀爬紅松樹是有危險性的,八十年代初就有兩個林場小青年在紅松樹上摔下遇難的),二是能互相壯膽。每棵紅松樹上結的松塔數量是參差不齊的,而且個頭大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紅松樹上結的松塔又大又多,最多的一棵樹上能有一百多個松塔(松塔的形狀像是菠蘿,一粒粒的松子被緊緊裹在松塔外瓣層內)。

採松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紅松長地很高大,胸徑基本上都在四五十釐米左右,大的可達六十釐米以上。粗壯的紅松能有約二十米的高度,瞅著那樹枝、樹頂掛滿的松塔心裡就直癢癢,恨不得一股腦兒地把它們都摘下裝入麻袋內。

通常情況下,我和殿國哥是輪流攀上樹身的,遇上樹身五六米以下沒有枝幹的話,就用人疊人的方法攀爬。然後藉助雙手雙腿夾著樹身慢慢向上移動,待夠得著樹枝時就能很省力地攀到樹頂了。松塔大多長在樹梢的分叉枝上,有些樹梢是掛不住人體重的,只能採摘樹梢以下橫向樹枝上的那些松塔。隨著手拽腳蹬的組合動作,那幾十上百個松塔稀里嘩啦地掉落在山坡上,然後就是攀下樹身,然後就是尋找收攏戰利品裝麻袋。待兩條麻袋塞得鼓鼓囊囊時再打道回“府”。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你還別說,採摘松塔是相當累人的。但給自己搞山貨時,還真不知道是從哪來的勁兒,明明是已經氣喘吁吁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再說我倆專瞄準那些長有大個松塔的紅松樹下手,取出來的松子顆粒可達小手指末節那麼大,上海的家人和親戚都驚訝地說從未見過這麼大松子。

至於野生核桃和榛子就沒有那麼好整了,林區核心桃楸樹的群落明顯少於紅松樹。而且這種野生核桃個頭特別小,兩頭尖尖又細細長長的,核桃殼非常堅硬,一般都不敢用牙去征服它。通常是將核桃扔在火炭裡,待它輕微的發出"吧吱"聲,桃殼開裂冒出一縷熱氣。裡面鑲嵌著薄薄的一層核桃仁,很費勁地扒拉出些許核桃仁,但味道也是一般般的。至於榛子就更稀罕了,原本深山老林裡的榛柴棵子就少,經過伐木工們的輪番洗劫後就更難見到了。

說起山貨,我不得不說說松樹明子,松樹明子是紅松樹枯死腐朽後的產物。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有一句臺詞"廳裡掌燈,山外點明子…"。這個明子就是松樹眀子。

松樹明子一般都是從躺在地上且樹幹已腐朽的紅松倒木以及已腐朽的紅松樹樁部位找到的。運氣好的話,一次就能扒拉出上百斤的大塊松樹明子。可別小看這種泛出橙黃或橙紅色而且還散發出一股濃濃松香味的東西,它卻是正宗的寶貝(如圖)。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這種大塊的明子被劈成小片條狀後,火柴一點就著,那松油燒得吱吱響,甩都甩不滅,大多數人家都用它來當引火材料的。那個年代,牡丹江沒有使用燃氣的,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燃煤和木柴,所以松樹明子是人們用來做引火的首選材料。

寫到情趣,其實我最喜歡聽那幾個會下套遛套的師傅講述他們的狩獵經歷,整個採伐工段,我最佩服的是曲兆順,曲兆勝兄弟倆,他們下套捕獲獵物的成功率最高。入冬後,大雪封山,我們踩著沒滕的積雪去山場作業都很費勁,但曲氏兄弟卻能輕鬆自如的上山去遛套。他們會在紛亂的動物腳印中,分辨出兔子和黃鼠狼的行蹤軌跡。經常是清早下好的鋼絲套,收工時差不多就能帶回一些晚餐的下酒菜。那個時候,一張完整的黃鼠狼皮毛國家收購價是12元人民幣。他們多次狩獵到野豬,狍子的故事就更精彩了,我曾寫過曲氏兄弟俘獲野豬的故事,詳情可參閱老知青家園公眾號刊登的《生擒野豬記》。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東村林場的山區除了有大型動物黑熊(也稱黑瞎子)之外,其餘的就數野豬、梅花鹿、狍子的數量最多。坐著卡車沿著進山公路駛往採伐點時,最常見的就是野豬群的遷徙隊伍。野豬群集體行動時有個特性,那就是前面有成年母豬當開路先鋒,後面有大公豬壓陣,中間夾雜著十來只小野豬。據林場喜愛狩獵的劉明久師傅說:狩獵者最怕碰到單個的兇猛豬牯,若一槍沒打上的話,它拼死也要跟你玩命。但對付遷徙群豬就容易多了,原因是那隻壓陣的大公豬為了護仔是不會主動向獵手攻擊的,它的責任心很強,主要是掩護豬群快速撤離危險之地。

一直聽林場人說山裡的狍子最傻,真是此言不虛。有幾次冬季的夜晚,我搭乘集材車回場部辦事。半道上常能看到數只狍子站在公路中間,眼睛好奇地盯著車子看。司機開啟大光燈慢慢滑行至它們跟著,還是無動於衷,直到司機按響高音喇叭,它們才揚蹄朝公路兩邊散去。唉,還真是些傻狍子,假如車上有人帶槍的話準能撂倒它幾隻。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我當伐木工那幾年的冬天,工段長為了能給工人們改善伙食,經常派遣曲兆強、劉明久兩位師傅去山場狩獵。只要見到他倆帶著笑容返回宿營地,那一準就有野味吃了。因是大冷天,被放倒的野豬或狍子等山牲口,埋在雪堆裡幾天都不會腐爛的。他倆回來後只要告知馬伕去什麼方位取獵物就行了,幾個時辰後馬拉爬犁就把獵物送到營地伙房。

「知青歲月」林海趣聞

說實在的,雖說是伙房經常供應一些不帶肉腥味的菜,但那些個狍子肉什麼的也確實不太好吃。尤其是那次誤傷了一隻梅花鹿,哦,這鹿肉比狍子肉更難吃。山牲口中唯一能與家豬肉媲美的也就是野豬肉了。

當然了,這些個情趣故事是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情了,若是現在發生的話,很多事情都是違規違紀甚至是違法的。

根據國家林業政策,東村林場早已停止採伐作業了,並於二十多年前更名為牡丹峰自然保護區,1994年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旅遊景點之一。

我懷念你,東村林場!

我更愛你,牡丹峰自然保護區!

作者:鬱以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用三隻眼看世界

推薦文章

  •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象徵性分割:包括使用欄杆、玻璃、吊墜或非物理手段(如燈光和顏色)來劃分空間,這種分割具有模糊的空間介面、低清晰度和更多的開放空間...

  • 對於北方人來說,芥藍是一種令人迷惑的蔬菜

    圖0 菜心和紫菜薹芥藍是甘藍的薹用型變種,以“花薹”為主要食用部位,“薹”即是開花前急速伸長的莖,連同莖上的嫩葉花苞都可以吃掉...

  • 物聯網工程是什麼?

    物聯網技術介紹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即“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是指任何物品都可以透過資訊感測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