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由 還是陽關雪 發表于 人文2022-03-22
簡介七、其人雖去,精神永遠垂範可以說,陶淵明三次入仕的經歷,讓他看盡了醜惡,生活的艱辛又讓他世間的美好有更深的感受,這一切在他對歷史、現實、理想,乃至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索後,便昇華為他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嚮往和全景描繪,才有了《桃花源記》

感吾生之行休的上一句是什麼

我們提起陶淵明,總被他“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閒適,“

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的灑脫,以及《桃花源記》中的美景和怡然自樂的自由生活所吸引,或者迷惑,認為陶淵明就是一個辭掉公務員職業後過得愜意舒暢,找到詩和遠方的人,其實不然,陶淵明有詩,但卻到不了遠方,他仍然在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苦苦掙扎,他心中所有的美好,都建立在悲苦之上,悲苦催生了陶淵明對無數美好的追求和珍惜,悲苦成就了陶淵明的不朽。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一、少年立志,打造人生底色

在那個朝政混亂、世風日下的時代,許多人都忙著升官發財、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潯陽柴桑有個叫陶淵明的孩子,因為他既不喜歡與達官貴人交遊,又不像前代的阮籍、嵇康等人那樣怪異。

他普通的像根草。人們只知道他院子裡有五棵柳樹,所以認識的就叫他“五柳先生”。

兒時的五柳先生喜歡安靜,喜歡讀書,但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家裡很窮,衣食住行都是問題,但好在他的志向和追求不在物質享受。他一有空就寫詩,用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是什麼,又為什麼產生這樣的志向呢?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我們先從陶淵明的家世說起吧。陶淵明曾祖叫陶侃,陶侃出生貧寒,但卻志向遠大,行動堅定,憑藉對國家的忠誠和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從一個捕魚的小官成為東晉時的名將,先後做過太守、刺史、太尉,曾平定陳敏、蘇峻等軍閥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不赫赫戰功。

陶侃不僅有軍事才能,而且行政才能也很出色。在地方任職時,把屬地治理得民生安樂,秩序井然。陶侃雖然身居高位,但豪門貴族喜歡的宴飲、賭博、美女等縱情享樂的事,他都不在意,一門心思踏踏實實做事,是一個文武全才、乾乾淨淨、報國安民的實幹家。

除了曾祖父之外,外祖父孟嘉也是一個對陶淵明影響頗深的人。孟嘉風流儒雅、不入流俗的名士風範,讓陶淵明有了自覺追求美德的志向。

而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在西晉混亂基礎上建立的東晉王朝,最大的特點是朝政不穩,分裂和反分裂貫穿了始終,無休止的戰亂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這種局面卻給一個個野心家創造了絕佳的崛起條件,尤其是陶淵明的家鄉柴桑一帶,更是成了投機分子的練兵場。

所以,曾祖父的事蹟,外祖父孟嘉的人品,當時的社會現實,讓陶淵明決定做一個堂堂正正、立志報國的人。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為此,陶淵明一門心思投入到儒家經典的研習中,於是才有“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詩句。

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當他真正走入仕途後,才發現現實要比他想象的殘酷、無趣很多,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志向,就這樣一次次被磨平,成為永遠的痛楚。

二、初入官場,不敢相信所見

陶淵明第一次做官時,就親眼見到讓他不敢相信眼睛的事。當時皇帝司馬奕奕軟弱無能,桓溫在把持朝政,把目光瞄向了司馬奕的寶座。他曾毫無顧忌地狂放厥詞:“雖然不能流放百世,也要遺臭萬年。”桓溫三次北伐,勞民傷財後無功而返,司馬奕對他有了幾句微詞,桓溫便決定讓司馬奕好看。

他先造謠司馬奕性功能障礙,連兒子都不是自己的,然後帶兵衝進皇宮,把司馬奕廢為海西公,將三個皇子活活用鞭子抽打致死。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陶淵明親眼目睹了皇室的悲慘遭遇後,讓他在吃驚之餘,根本不相信這是臣子能幹出的事。而且桓溫幹這樣的事,絲毫沒有膽怯和羞愧,周圍也沒人敢站出來反對。此刻,陶淵明從曾祖父和外祖父、五經中受到的美德薰陶,都被這血腥的事實擊倒。他在害怕之餘,第一次有了遠離這個航髒之處的想法。

與陶淵明相比,許多人都有和陶淵明一樣的經歷,剛開始討厭這個環境,後來卻自覺與環境融為一體,成為自己原來討厭的人。

但陶淵明始終沒有成為這樣的人,這與他童年好靜、好讀書養性的人生底色有很大關聯。也正因為這樣,他一直在留與去的痛苦中掙扎。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徹底斷了留下來的念頭。

一天,陶淵明居住的客棧來了一群放蕩公子,他們沒日沒夜的喝酒,還帶來妓女嫖妓,他們放蕩的聲音讓陶淵明快要奔潰,於是敲開門去制止,結果這些紈絝子弟反而嘲笑他是鄉巴佬,沒見過世面。

陶淵明能說什麼呢,當夜就離開了客棧。這次遊學讓他看清了現實,開始懷疑在這個是非不分、縱情享樂的時代,自己能不能在官場生存,能不能達成自己的志向?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想到此,陶淵明便決定辭官,而他辭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要生孩子了,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但對陶淵明來說,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三、生活艱難,悲苦接二連三

說起他的第二任妻子,我們就要先說說他的第一任妻子。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難產死的,生產時陶淵明正在官場,母親為了讓他一心做官,在他老婆快要臨盆時並沒有告訴他,想孩子出生後給他一個驚喜,結果大人孩子都沒保住,驚喜變成了噩耗。

那時他正在王凝之身邊,後來每想起這件事,陶淵明就心如刀絞。陶淵明其實並不是一些純粹追求浪漫的人眼中不食人間煙火,一味沉醉於詩酒人生的人,其實,他很有人情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三十四歲那年,為了給陶家續香火,陶淵明又取了現在的妻子。

因此這次妻子生產時,陶淵明再也不敢離開了。總算謝天謝地,妻子平安生下一個胖小子,就是大兒子阿舒。後來老二阿宣也出生了,再後來妻子又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多子多福是古人一貫的追求,但對陶淵明來說,多子並不意味著多福。

雖然做了父親後,陶淵明每天看到孩子們叫爸爸時頑皮、童稚的目光後,天倫之樂讓他幸福,然而多一個孩子多一張口。陶淵明本來就家境窘迫,現在可謂雪上加霜。

我們現在養孩子,往往並不是因為吃穿而有憂愁,主要憂愁孩子的教育成本等,但在當時,陶淵明最憂心的,恰恰是孩子的衣食。可以說,讓每個孩子都吃飽,對他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

看到孩子們有點吃的就狼吞虎嚥地瘋搶,陶淵明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但他除了更勤快的勞動和向別人乞討,再沒有辦法。一箇中年男人,面對這樣的情景,誰心裡會好過?

屋漏偏逢連夜雨,如果一家人團團圓圓,健健康康,日子就是苦些,也還有些甜的,但命運之神似乎刻意和他過不去一樣,就在雙胞胎出生那年,妻子因為癆病而撒手人寰。

埋葬妻子後,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年邁的母親,生活的重擔全壓在陶淵明一個人身上。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辭官後,為了養家餬口,他曾謀了一份教書先生的差事,現在他要去教書,孩子就沒人照看。本來已經無心續絃的陶淵明,為了孩子和母親,又取了第三任妻子。

這是一個比陶淵明小十歲的翟姓女子,她陪陶淵明度過了後半生。翟女士確實是個好妻子,不僅賢惠溫婉,而且幹活有的是力氣,這對陶淵明來說,莫過於雪中送炭。

雖然他長得不是很一般,但陶淵明並不是那種追求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浪漫而不務實的人,他對她很滿意,也很喜歡。所以翟女士覺得已經有四個孩子,不想要孩子時,陶淵明不想對不起她,又執意和她生了一個兒子。

這樣,陶淵明現在一共五個兒子,但令陶淵明氣憤的是,五個孩子除了能吃,鬧事,竟然沒有將老爸的優秀基因繼承哪怕十分之一,不是頑劣不求上進,就是腦子不開竅。關於這一點,陶淵明在《責子》中寫得非常詳細: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四、二入官場,更見醜惡黑暗

人到中年,一害怕家人生病,二害怕孩子不像話,而陶淵明現在正面臨這樣的問題。他為此焦頭爛額,該想的辦法都想了,但在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現實下,改變孩子們命運非常艱難,他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想來想去,他覺得這就是命,索性用酒來解愁。

然而,有時候活著生活最大的不容易,不是讓你絕望,而是把你像鈍刀子割肉一樣慢慢折磨。年近四十的陶淵明,不再奢求官場上有作為,生活上有起色,但他起碼要保證一家人能活著。

也許是叔叔知道了他的不容易,便又來信,要他到桓玄手下任職。桓玄是誰?他是桓溫的兒子。有了上次的經歷,陶淵明提起這種事就頭疼,渾身難受,但看到孩子們面黃肌瘦、老母親花白的頭髮,家中朝不保夕的情景,陶淵明再次妥協了。

陶淵明其實並不是只有詩和遠方的人,他和我們一樣有情有感,活得真實而艱難——總會一次次在現實的壓迫下,委屈地低下頭選擇妥協,這種選擇,帶給他靈魂的悲苦。

像上次的經歷一樣,這次的經歷一樣糟糕,或者更糟。他似乎上輩子欠了桓玄父子的債一樣,要先後伺候父子兩人。陶淵明自己的兒子可能讓他懷疑“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正確性,但見到桓玄後,陶淵明相信這是真理,或者說,這就是命。

桓玄並不放心陶淵明,總覺得陶淵明是他叔叔陶夔派來的奸細,所以只給陶淵明一些端茶倒水、灑掃庭院的雜役。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如果在現在,我們可以說,剛入職的公務員都是從最基層幹起的,鍛鍊一下也好,但在那個人生短暫,官員考核又沒有固定制度的時代,幹得好不好全憑上司一句話,所以這樣下去,陶的政治前途是註定的。

然而,此刻陶淵明哪裡顧得了這些,在他看來,這起碼是一份工作,有兩個工資可以餬口。

但“知足”並不能讓你常樂,麻煩總是不請自來。原來,哪一年長江發洪水,老百姓過不下去,便接二連三起來造反。桓玄不但不想辦法安撫百姓,反而覺得這是施展拳腳的機會。他把陶淵明叫來,讓陶淵明給他起草一份《討海賊表》 ,說他要替皇帝平叛,為國家做事。

傻子都能看出桓玄想要藉此來擴張勢力,實現自己的野心,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陶淵明極不情願地寫好後,不料,桓玄又讓陶淵明把表送到皇帝手上。

送這個表是有風險的,皇帝不高興了會殺頭,所以桓玄自己不去,讓陶淵明去。

陶淵明於是便窩囊地帶著表來到健康,掌權的司馬元顯一看到表冊,就大罵桓玄狼子野心,讓陶淵明給桓玄帶話,讓他少管閒事。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算是陶淵明命好,朝廷並沒有把他怎樣。他回來給桓玄一說,桓玄氣得跳腳大罵,又罵陶淵明愚笨不會辦事。陶淵明吃力不討好,只能默默忍受。

第二年,農民起義聲勢越來越大,桓玄再次野心膨脹,便又讓陶淵明寫《討海賊表》。陶淵明不想助紂為虐,便把全年的表冊原模原樣抄了一遍,桓玄一看,罵陶淵明偷懶,野心驅使下,他竟然不嫌麻煩自己寫了一封《討海賊表》,雖然寫得東倒西歪不成樣子,他卻興奮得像喝了六月的雪水一樣。

桓玄仍然要陶淵明抄寫後送到皇帝手中,陶淵明擔心這次去送表,沒有上次的好運氣,正左右為難時,一件是悲也是喜的事,讓陶淵明逃過一劫。

陶淵明的母親死了,陶淵明要去守孝,他便向桓玄遞交了辭職信。

桓玄雖然一肚子氣,但在那個提倡孝道的時代,面子上的事他還是要顧的,便同意了陶淵明的辭職。

這是陶淵明第二次辭官,不僅一事無成,而且掌權者的醜惡讓他痛心疾首。同時,他也更看清了東晉朝廷的黑暗,建功立業的想法便也越來越淡薄。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回到家的陶淵明,所剩無多的錢埋葬母親後,家裡便再次面臨揭不開鍋的局面。正當陶淵明再次悲苦不已時,又是叔叔給他雪中送炭。

五、三入官場,從此一刀兩斷

叔叔姜夔此時出差路過家鄉,便順道來看侄兒。進門後看到陶淵明的五個孩子餓得不成樣子,難過地差點哭出來,他先請侄兒一家到飯店美美吃了一頓飽飯,然後對陶淵明說出了讓他再次去做官的想法。

陶淵明一句話都沒有說,從心底裡他已經恨透了官場,但作為男人,作為孩子的父親,他沒有理由拒絕這個讓家人走出絕路的機會,好在,叔叔這次給他的是一個縣令,不再是打雜看臉色的差事。

陶淵明終於做了一把手,這是多麼幸運,讓無數人羨慕的事,只要做得好,票子就有了,前程就有了,說不定佳人也有了。但他還沒有做到80天,就自己辭職了。

原因大家都知道——他不想給督郵這樣到處揩油,噁心透頂的人點頭哈腰。對他來說,這樣做帶來的精神悲苦比生活悲苦還要讓他難過。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官場呆的久了,許多人都會習慣、甚至主動追求那些潛規則,因為不這樣做,你就是一個另類,混不下去的。

但官員有千千萬萬,陶淵明卻只有一個。他把官印一扔,辭職報告也沒寫,說了句:我豈為五斗米想象力小而折腰,就匆匆回家了。他是不需要再做廉政說明和財產審計的,因為在他的心中就一直沒有“貪”這個字,所以沒有這些問題糾纏。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事實上,陶淵明是很早就想辭官的,只不過因為生活所迫,一直在隱與仕的矛盾中徘徊了十二年。

他其實多麼渴望像曾祖父一樣建功立業,上報朝廷,下安家室。但多少年的坎坎坷坷,讓他不僅沒有做成事,而且在戰戰兢兢和渾渾噩噩、窩窩囊囊中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過去的經歷,成了一段做不完的噩夢,讓他覺得官場就是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所以,他只需一個能安慰自己,或者讓他的本性戰勝現實的理由,就可以跟過去一刀兩斷了。因此這次是個很好的導火索,一下子就將他的壓抑和痛苦全部點燃,將他混跡官場的想法全部燒燬。

他走了,套在身上的枷鎖被卸掉後,他輕鬆地像一頭卸去重擔的馬兒,現在終於可以撒歡了。於是,他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六、歸隱田園,喜憂苦樂參半

歸隱田園的感覺真的很好,從此他可以閒看家鄉的山水,聆聽大自然的奏鳴,真切感受那溫暖的親情和淳樸的民風。更重要的是,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喝酒、寫詩,更有大把的時間去田間勞動。

喝酒是快樂的,勞動是充實的,最終都是愜意的,但是,人生往往就是一座圍城連著另一座圍城,陶淵明遠離了官場的汙濁和折磨後,馬上有重陷到物質生活困頓的圍堵中。

面對這些圍堵,陶淵明不是沒想辦法,因為他是一個實幹家。他和妻子又開墾了很多天地,種了很多莊稼,但或許是常年不種地,也許是天公不作美的原因吧,莊稼有時長得並不好,甚至常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無奈。

所以,他仍然免不了要乞討,但這樣的日子長了,便拉不下面子。拉不下面子還要去,於是才有了《乞食》中的境況。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好在陶淵明的朋友們都很理解他,同情他,儘量給他幫助,讓他度過難關。許多親友知道他好酒,所以不管他來蹭酒,還是家中有酒時,都會和陶淵明痛飲一番。

不管在官場還是回到村裡務農時,陶淵明的生活都幾乎離不開酒。他有酒時,也會好不吝嗇的叫好友來暢飲。而且他喝醉了,就直接說我醉了,你們回去吧,絲毫沒有世俗的虛情假意。

許多人可能會因此鄙夷他——都窮成那樣了,還不忘喝酒?其實,陶淵明不是愛酒,而是喜歡這種似醉非醉的感覺,這種感覺在讓他忘記煩惱的同時,更讓他回顧自己最初的追求,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在痛苦中找到快樂的方法,讓自己心中永遠有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當時喜歡陶淵明的人,也是從他身上看到了世俗人沒有的氣質——善良、真誠、樂觀,還有將名士的風範和普通人的美好很好結合的精神風範。

七、其人雖去,精神永遠垂範

可以說,陶淵明三次入仕的經歷,讓他看盡了醜惡,生活的艱辛又讓他世間的美好有更深的感受,這一切在他對歷史、現實、理想,乃至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索後,便昇華為他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嚮往和全景描繪,才有了《桃花源記》這樣和平安寧、純真質樸,讓普通人能用勞動來改變命運,又不違心,沒有醜陋的理想社會。

其實,陶淵明代表的美好,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他在悲苦中,沒有放棄中國文人寶貴的人格操守。二是他在悲苦中,仍然努力地創造讓自己活下去的條件。三是他在悲苦中,仍然相信世間有一種美好,縱然它不在現實中,也在我們的理想中,所以,他心中的燈從未滅過。

正因為陶淵明有這樣的精神光輝,所以後來無數仁人君子才從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在身處逆境時,仍然勇敢地活著,活得乾乾淨淨。

心中無限美好,現實殘酷無情,陶淵明的人生悲苦,誰懂?

一個人只要心靈有底色、心中有盞燈,那麼生活就有光明和快樂,悲苦和勞累,不過是生活的另一道菜,你說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