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由 D大師兄 發表于 人文2022-03-12
簡介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朱厚照這個熱切希望軍中建功的荒唐心願,王陽明迅速的平定了叛亂,讓武宗(化名朱壽)失去了建功的舞臺,實際上是因為以江彬為首的佞臣們都拿了寧王的好處,萬一被這個封疆大吏掌握了證據,捅到了主子哪裡,這可是他們的噩夢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王陽明知行合一

在國人的心目中,一直都信奉這麼一個觀念: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如果說孔子、孟子,一直到宋代的朱熹是過去的泰斗級的人物,那麼朱厚照時期的心學大師王守仁,在明之後的知識分子心中,一定可以和前人比肩。他的學問大、他所開創的心學自稱一派,被稱為“陽明心學”。在中國歷史上,他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哲學思想傳到了東南亞,日本和韓國,對周邊國家的治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在官場上,他卻是一個有爭議和不順的人物,哪怕是他為大明朝平定了藩王作亂,生擒了寧王,沒有得到嘉獎不說,反而開啟了他又一波起伏的人生。建功、卻未被表彰,說起這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建立的一套制度有關。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朱元璋劇照

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危害

朱元璋作為歷史上第二位,從農民這個群體中奮鬥出來的君王,對前朝為什麼會走向覆滅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他眼裡無非是因為女寵、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夷狄。對於這些人,在他的意識裡概括起來都是得了權力的臣子(也就是權臣),只有限制他們的權力,就失去了動搖王朝根基的基礎。朱元璋在位時,凡事都是親力親為,在限制群臣的權力方面的確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可這也出現了比較尷尬的問題:皇帝也是人,精力也是有限的,萬一有個頭痛腦熱的,那麼一大攤子事兒該怎麼辦?誰能保證後面的繼任者都是親政愛民的主兒。

到了明成祖時期,這個弊端暴露的更加明顯,朱棣對這個制度作了一點補充:設立內閣制度,這個時期的內閣只聽命於皇帝,相當於是專用的秘書,地位不高。

話有說回來,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會廢除丞相制度,是因為他覺得一個王朝的核心是君王。在他眼中,老朱家的後繼者以守成之君居多,只要他的子孫能夠時常心存敬畏,顧念先祖創業的不易,將憂患意識掛在心態。

他希望他的後代都能成為中興之主或守成賢君,不得不說這位和尚出身的帝王,是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甚至到了自負的底部。對於如何延續執政香火上,他的想法是美好的,可現實未必如此。要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他的這種想法違反了自然規律。也就說根本不可能會有一直的明君,從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遇上一個不作為的君王,再加上一個不經鼓搗闖禍的君王,很容易被那些對權勢所熱衷,私心很重的人所利用。這一點在明武宗朱厚照身上表現的就很明顯,他是個只熱衷於在豹房取樂的人,還愛出巡,對於政事基本交個了幾個心腹太監。

可這是朱厚照一個人該背的鍋嗎?將所有的過錯都退給他至少是有失公允的,我們要知道,要培養一個合格君王的機率有多小,更何況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至少有這幾個主要原因,讓明君難遇。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東宮太子

皇位的世襲制,即太子繼承皇位

東宮太子在正式登基之前,都會有非常好的教育,這些教育教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守住自己的道德,可對於實操的部分就比較少了。我們都知道任何習慣和意識的培養都要經過專門的刻意練習的,但所有的書本都沒涉及到這一塊,平白無故的要他們雄才大略,心懷憂患意識,無異於水中撈月。這就好比讓一個衣食無憂的公子,憑空去體驗飢餓的感覺,對於一個只是概念中存在的“飢餓”而非實際的感覺,根本是不被體會到的,等到他們真的走上了帝位,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往往又不是真實的情況,多數是佞臣只讓他們聽好聽的,只是真實情況,那些損害他們利益,關係到他們得失的情況,都被刻意壓了下來。

佞臣太多,瞭解不到真實情況

權力者的周圍從來都不缺乏這為了升官發財的人,只要能討得執政者的歡心,他們會千方百計去這麼做,佞臣當道,哪些做實事的人,自然成了他們的眼中釘,真實的民意根本就到不了皇帝的聽力範圍之內。

教育和文化的問題

儒家文化作為讀書人思想的根基,它從來都強調的是:作為一個臣子要學的是如何對上盡忠,對父母如何履行孝道。至於君王做的對不對,根本就時他們認識的盲區,只要君王舒心就是天下人的福氣。讀書人的這種思想導致他們在位時,根本不敢反對皇帝,不會為君王提出應對之策,只會對付權臣,好像解決了權臣,圍繞在帝王身上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一樣。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貴州龍場

得罪劉瑾,貶黜貴州,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學

而王陽明時代的君王就是這麼一個不愛理政只圖享樂的朱厚照,仗義執言王陽明被髮配到了今天的貴州龍場。在這個遠離權力忠心、遠離各種是非的化外之地,王陽明有表現出了讀書人所特有的堅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立功不成,他選擇適應壞境、從這裡開始他的立言之路。在這裡他傳播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將更多的精力留給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上來。

在龍場的四年裡,這個據說懷了十五個月,到五歲改名才開口說話的王陽明,這次放逐,被他充分利用,成為了一位繼往開來的思想家。厄運對於有追求的人來說,不是壞事,而是一個舞臺。

王陽明的做法,是歷代的知識分子的通常做法,歷代讀書人,基本都是在“達”與“窮”之間來平衡自己的心態,尋求一種平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就是這麼一個群體的寫照。他們用道家的豁達來修心,用儒家的進取來做事。這麼一套華夏大地所特有的精神修煉法,哪怕是在消極的處世哲學中,也要培養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寧王劇照

出仕贛南,初見軍功

隨著劉瑾的倒臺、身死,給了王陽明回到前臺,回到權力忠心的機會。他的才華被兵部尚書發現和賞識,作為中央外派的官員,王陽明到贛南地區任巡撫,這裡處於群山的懷抱裡,和外界基本處於失聯的狀態中,這裡一直都是土匪的“樂土”。沒想到,在如何對付這些土匪上,王陽明是一把好手,幾十年都消滅不了的土匪,被他一舉拿下了。

厲害的王陽明、在功績上卓越的,他有了一流的執行力,為此他得到了伯爵的封號。當時的名臣王廷相是這樣評價他的。

“志不存乎天下者,不可以言用道;不本之經術者,不可以言治政;不妥當之安民者,不可以言仁。”

由此可見,他出任封疆大吏的政績,則樣樣合格。可是好景不長,隨著一個藩王的謀反,這給建立了不可替代功績的王陽明,帶來意想不到的挫折。

平定藩王反叛,活捉寧王,卻不被認同

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能憑藉自己的才幹,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蓄謀已久的藩王叛亂,這該是多大的軍功,可以說他不僅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穩定,更讓百姓免了戰亂之苦、流離之困。

就在他帶著俘虜寧王,準備北上請功時,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朱厚照近臣江彬的百般阻撓。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朱厚照這個熱切希望軍中建功的荒唐心願,王陽明迅速的平定了叛亂,讓武宗(化名朱壽)失去了建功的舞臺,實際上是因為以江彬為首的佞臣們都拿了寧王的好處,萬一被這個封疆大吏掌握了證據,捅到了主子哪裡,這可是他們的噩夢。

如果不能將寧王獻於主前,這就意味著這次平叛的戰果,是不被官方認可的。就這麼回去,是回不去的,手上已經沒有了軍權,回去意味著什麼,誰都知道。為此,有兩條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被安在了他身上,一是勾結寧王謀反,在最後關頭才轉正的;二是私吞了寧王在南昌的財富,畢竟輝煌時期的寧王稱得上是富可敵國的人物。

為了滿足朱厚照的虛榮心,王陽明在資深太監張永的幫助下,度過了這場致命的危機。

“守仁夜見永,頌其賢,因極言江西困敝,不堪六師擾。永深然之,曰:“永此來,為調護聖躬,非邀功也。公大勳,永知之,但事不可直情耳。”守仁乃以宸濠付永。”

這是王陽明和張永對話的一個片段,王陽明付出了不要軍功的代價,在張永的暗助下,度過了後面的一次次危機。

心學大師王陽明:平定叛亂生擒寧王,武宗反而不悅,這是為何?

王陽明故居

就是這麼一個泰斗級的大師,在困境時能從困境中突破,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開創了“知行合一”的心學,困境對於有追求的人來說從來都是養分。困境成就了王陽明,這麼一個心學大師,可惜沒有遇到一個正常的時代,空有一身才智,卻不能施展。

推薦文章

  • “天然排毒菜”被發現,隔三差五吃一次,清腸排毒,家人身體好!

    雖然豬血是補血的好食物,但我們不能過涼食用哦,避免造成鐵中毒,影響其他礦物質的吸收,隔三差五吃一次就行,膽固醇高和血壓血脂高的朋友一定要慎用哦~豬血和韭菜搭配在一起後,堪稱絕配,吃起來能夠起到清肺潤肺,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吸附有害物質後,讓...

  • 文玩騙局還“挑人”?這種文玩,老爺們兒不騙,專騙小姐姐!

    文玩騙局還“挑人”?這種文玩,老爺們兒不騙,專騙小姐姐!一、顏色豐富佘太翠的確算是一種天然的玉石,並且因為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呈現的顏色也不同,有白色,青色和翠色三種,並且因為過度的層次感不同,還會有青白,灰白,豆綠和墨綠等多種顏色,而女性玩家永遠對這種花花綠綠的玉石沒有抵抗力,再加上現在的商家...

  • 磁器口,重慶必打卡之地

    古時曾繁盛一時,到了今日依舊不失重慶韻味“一江兩溪三山四街”青石板拼接的街道,上上下下的臺階,濃濃的火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