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由 輕言留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3-10
簡介於是在給事中張齊彈劾徐階之機,滕祥等一幫太監圍繞在隆慶帝身邊集體誣陷中傷他,不久後徐階想以退為進,上表請辭,但沒想到隆慶帝直接恩准,連挽留一下的意思也沒有,這中間太監集團起到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靖言庸回的解釋意思是什麼?

與其說是高拱對徐階趕盡殺絕,不如說是皇帝縱容太監集團與高、張二位閣老聯合將徐階扳倒更為正確。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明朝黨爭是常態

嘉靖四十五年春,在首輔徐階的大力推薦下,裕王(太子)府出身的吏部尚書郭樸與禮部尚書高拱先後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自此明帝國的內閣成員中,又增加了有裕王黨背景的高拱。

本來徐階此行為,主要是為了向裕王示好,但示好歸示好,並不代表執政理念上就會完全看裕王一派人的臉色。他在出任首輔後來就曾特地在自己居室掛了這樣一幅條幅。

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

什麼意思呢?就是要革除嚴嵩在位時的弊政,回到舊的體制上來。而此時的大明朝需要的是革新,而不是守舊!雖說幫著隆慶帝任用賢人,但終究不免有些偏向平庸(或者用求穩也可解釋)。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隆慶皇帝對自己的帝國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無法做到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一樣的一心撲在工作上,也無法做到父親一樣數十年不上朝,更做不到武宗皇帝一樣的離經叛道,他會的只有用人!而且隆慶帝比起之前皇帝更為聰明的是,他將權利中心下移,極力避免了皇家捲入到與文官的權利紛爭中,他只是輕飄飄的將自己的老師高拱推出去限制徐階的權利。

隆慶帝這種不作為的工作態度雖然放權給臣子們,讓明朝開啟了一段繼“弘治中興”後的再次發展,但留下的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帝國權利系統內部的派系之爭。隆慶元年,徐階越發感覺到高拱在內閣對他是一種威脅,而且此人不感恩,喜歡用“文暴力”,經常會讓他這個首輔下不了臺,於是不久之後,設計將高拱排擠出局,高拱見陣勢不對,主動提出辭官,這才讓黨爭的事情告一段落。

雖然徐階這次嬴了高拱,但高拱緯並不是省油的燈,他暗中與徐階看不起的滕祥、孟衝、陳洪等太監聯絡緊密,不久後給事中張齊因私人恩怨彈劾他,這些太監趁機在隆慶帝身邊大行誣陷之道,最終在隆慶二年,黯然告退,隆慶帝亦無絲毫挽留之意。

隆慶三年,高拱被提拔為內閣首輔,鑑於之前徐階對他的強勢態度,高拱也不是一個大度的人,他在徐階鄉里安插下天下第一清官——海瑞,讓海瑞這個小官狠狠折騰了徐階一番。雖說徐階受了些羞辱,但作為退休高官,高拱也並未真的做到“趕盡殺絕”,畢竟徐階在當時號稱“名相”,身負天下名望,就連海瑞都對其尊敬不已,高拱也只能玩一些小動作而已。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那麼,真的是高拱對徐階下的黑手,逼徐階辭官歸隱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

想讓徐階辭官的,正是隆慶皇帝。嘉靖帝駕崩後,徐階乾坤獨斷,篡改了嘉靖帝的遺詔,而另行起草了一份新遺詔,在這份新遺詔中,徐階將“大禮儀”之爭中因言獲罪的大臣們全部平反,存者大用,死者優恤。這封詔書頒佈時期,天下一片叫好之聲,許多大臣家屬更是對他感激涕零,徐階得到無數聲望。

但這封詔書的頒佈並沒有經過隆慶帝的同意,所以徐階在無意之中已經犯了忌諱,更何況這封詔書純粹否定了嘉靖帝的一切生平,作為兒子,這是不孝;作為首輔,徐階借詔書為自己攬清名,這是收買人心,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隆慶帝對徐階之恨,已從隆慶元年登基時已萌生,但奈何徐階勢力龐大,就連隆慶帝也不敢輕舉妄動,惟有等待時機。

這也正是隆慶二年,徐階被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因私人恩怨彈劾,就被隆慶帝罷免首輔的主要原因,甚至完全有可能,給事中張齊完全有可能是隆慶帝推出的人物也未可知!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其次、

想讓徐階下臺的,更是整個“太監集團”。隆慶帝對政事的放手,意味著他與大臣們接觸的時間更少,與內官接觸的更多,所以太監們往往在關鍵時刻能夠左右他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尤其是大太監滕祥,更是以唐文宗時期權宦仇士良為偶像,不斷引用仇士良名言來教育宮中太監。

天子不可令閒,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慎勿使讀書親近儒臣,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疏斥矣!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迷龍術”,明朝太監頗為推崇的一套理論。面對著這樣一群人,徐階保持著傳統士人的風度,並未將其看在眼內,而且對所謂的“內相”們動輒斥責謾罵,逐漸引起太監集團的不滿。

於是在給事中張齊彈劾徐階之機,滕祥等一幫太監圍繞在隆慶帝身邊集體誣陷中傷他,不久後徐階想以退為進,上表請辭,但沒想到隆慶帝直接恩准,連挽留一下的意思也沒有,這中間太監集團起到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最後、

徐階的結局,正是高拱與張居正聯手而為。高拱與張居正同屬於裕王潛邸派系,不同的是,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而且是得意門生那種學生。本來依照張居正的資歷是很難入閣的,但事急從權徐階在下臺之前推舉了自己學生張居正入閣理政,其意圖不言自明,就是為了牽制高拱的壯大。

然而,高拱也非常看好張居正,他評價張居正“年少聰明,孜孜向學”,他們二人有了共同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那就是為大明朝動一次手術!這是徐階根本給予不了張居正的,所以徐階讓張居正入閣,不僅沒有起到牽制高拱,二人反而聯合起來極力打壓徐階,以免他東山再起。

其實從最開始張居正儘管以徐階學生自居,但他執政理念是與徐階相反的,之前說了徐階就是一個妥妥的保守派,雖然有創新之舉,但也僅僅限於改良而已。而張居正是改革派的大家,他與徐階儘管是師生關係,但從理念來說,他與高拱的理念更為接近,後來的事實證明,他與高拱相互配合,攜手開啟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隆萬新政”,顯而易見的為大明朝續命多年。

正是在這樣得情況下,張居正其實在私下早已和高拱達成合作協議,所謂隆慶帝、太監集團甚至是高拱,都是其手中的棋子。因而,不難推測出,徐階的落寞退休,張居正也是幕後推手,只有推翻徐階的主政,才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大明的改革才會有機會順理展開。從後來張居正與高拱配合默契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完全可以看出,這是二者蓄謀已久的改革。

所以說,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徐階的下臺已經是註定的,其中不僅僅是人為推動,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需要適合發展的新領導,徐階已然不能勝任,因而最終只能慘淡收場。

一代名相徐階的黯然下臺,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結語:

明朝文官的合作者大多都是一個模式,即同舟共濟、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就算聰明如徐階也逃脫不了這個特殊規律,即便當時沒有出現高拱、張居正,也會出現其他人來扮演二人的角色,這既取決於皇帝的態度,更取決於社會發展,還取決於徐階個人的性格,所以說高拱對徐階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當時既得利益者的態度,徐階的下臺,真的不算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