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信陵君魏無忌

由 與風與你 發表于 人文2021-05-30
簡介以此為基礎,信陵君人脈遍及天下,秦人不敢攻趙便揮師擊魏,在此故國存亡之時,在薛毛二人極力勸諫下,公子便回到魏國開啟了他的人生巔峰,拜為魏國上將軍,領五國之軍在河外擊敗蒙驁,叩軍函谷,威震天下

尊賢而重士的重什麼意思

(漢)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司馬遷

戰國人們每每提起就與禮崩樂壞相提並論,而在此亂世卻湧現出幾抹光輝——戰國四公子。“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故太史公立傳《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趙勝者”,《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名文”, 《春申君列傳》“春申君者,楚人也”,而到了信陵君魏無忌則為《魏公子列傳》,開頭“魏公子無忌者”。全文二千多字公子稱了一百四十多次,足見司馬遷對其的仰慕之深。回顧信陵君的人生確實讓人不禁敬仰和嘆息。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信陵君魏無忌

禮賢下士,我想這是信陵君得人仰慕的關鍵,但相比於另三位公子,信陵君有難得的恭敬心。一開始公子與魏王下棋時對趙魏邊境的反映,就可以看出公子的人脈至深,當然這也為公子的不幸埋下了伏筆。文中又舉了大隱隱於市的侯嬴,公子以對長者的姿態尊侯生為上卿。侯嬴為公子劃謀竊符救趙,當公子大致到達魏軍駐地時,侯生向著公子的方向北鄉自刎,以報公子。當公子救趙後,心生對哥哥的愧疚不敢回魏所以留在了趙國,結識到了隱於賭場的毛公、隱於酒家的薛工,這裡司馬遷就把公子與平原君做了對比,拿平原君的羞於薛毛身世和公子“其(像平原君這樣的人)不足從遊”作對比,突出了公子的才是真公子,以及這亂世僅存的溫情。

以此為基礎,信陵君人脈遍及天下,秦人不敢攻趙便揮師擊魏,在此故國存亡之時,在薛毛二人極力勸諫下,公子便回到魏國開啟了他的人生巔峰,拜為魏國上將軍,領五國之軍在河外擊敗蒙驁,叩軍函谷,威震天下。到後面公子走後,蒙驁又來了,拔城二十,其後幾年秦滅魏。太史公兩次提到蒙驁可謂神筆,間接指出公子的威震天下,也暗含著太史公的嘆息。

我想司馬遷以及後人最看重公子的進諫如流,竊符救趙侯生所諫,在趙王分賞時不受、舉兵回魏、進行戰爭、修兵法這些都不是公子自己的主意,而是採納謀士的建議。有才之人能遇見伯樂這樣的貴人使自己才華有所施展,這樣人生價值才能得以實現,而現實確實千里馬常有,伯樂難尋。回想太史公一生,繼父業為史官,卻獲腐刑,在作書之時感慨身世,懷才不遇的憤懣自是湧上心頭。有人說過“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同樣地,作者在寫書時,也會把自己的內心投射出來。所以司馬遷每作屈原賈誼、李牧李廣等悲士時未嘗不嘆息,悲不遇明主之情;每作文王武王、桓公文公等賢君明主時不吝讚美稱頌。而信陵君他是明主,門客三千不分貴賤只論才能,他不恥下問、雖身尊卻禮賢下士,因此他成了天下才子心中的燈塔;可他也是悲士,懷攬才之賢卻被人使間遭人猜忌。如此人物在大勢已定的戰國末期給亂世黑暗一點明亮,也暗含了昏庸死沉的五國即將走向終結。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信陵君魏無忌

如果說比信陵君身份卑的人們仰慕信陵君是從明主,那地位比信陵君高的人呢?在本列傳裡,司馬遷渴望遇見如信陵君這樣樂於納諫尊人才的公子,不過他沒明說自己,卻在文章開始提到高祖劉邦“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連劉邦都想著歸順於信陵君。但世人皆知伯樂子期難遇,總懷才華不得施展之不甘,而此時信陵君就成了人們心裡的溫玉,可還是有“子不遇時”的悲嘆。我想義是信陵君又一閃光點,為了天下大勢竊符救趙,為了故國領軍救魏,因為義字在心,信陵君敢逆天下之勢挽天之將傾。可天勢不可違,天妒英才,最後自己也對哥哥和國家感到了絕望,於是他走了。對高層統治者來說,信陵君雖功高蓋主卻沒有謀反之心,而在結尾,“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高祖也是想向剛平定的王朝的子民表示“我”將向信陵君看齊,廣聚天下英才。漢初元勳所死者眾,於是此時高祖急需用公子之溫安撫士子。

我想太史公想到了那首詩,“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秦風·小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