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是非成敗論改革(上)

由 巖泉說史評文 發表于 人文2022-02-24
簡介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秦國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

如何評價和判斷改革的成敗與是非得失

導言:改革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國家強大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舉措。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和戊戌變法等。改革因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受到強大阻力,不少改革者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改革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的強大動力。認真分析研究我國曆史上改革的成敗得失,對於進一步推動和深化新時期的改革,是極為必要的。

商鞅變法。

商鞅是衛國人,本名公孫鞅,也叫衛鞅,因為他在秦國支援變法因功被封商地,故稱商鞅。

商鞅年輕時受李悝、吳起影響,愛好刑名之說。後到魏國求仕,欲推行自己的治國理想而不成功,聽說秦孝公欲繼承秦穆公霸業下求賢令,因而逃出了魏國,西行到了秦國。

戰國初期的秦國,由舊貴族把持著朝政,經濟落後,政治動盪,國力貧弱,常常遭到魏國的侵奪。秦孝公即位後,下令求賢,決心透過變革,改變現狀,雪恥圖強。

商鞅見到秦孝公之後,經過反覆勸說秦孝公,最終使秦孝公接受了霸王之道和強國之說,推行變法。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秦國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

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1、對秦民管理實行連坐法。即將秦民編入什、伍之內,令其互相監督。一人犯法,如不檢舉、告發,其他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揭發、告奸者則可受賞。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個體家庭轉化。按照“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3、禁私鬥,鼓勵建立軍功。有軍功者可用爵位獎賞,私鬥者則按輕重判刑。4、貫徹重農抑末的政策,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怠於種田或從事手工業、商賈之業致貧者罰為奴隸。5、要求宗室立軍功。實行二十等級爵制,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高低。

新法令剛推行時,人們懷疑觀望,信心不足。為了增強人們的信心,商鞅下令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門,招募有能把木頭移至北門者,給予10金。人們覺得很奇怪,無人移木。

商鞅再次下令說:“能移者予50金。”有一人把木頭移至北門,商鞅獎給他50金。以此表明政府說到做到,不欺騙人民。

宋代政治家、改革家、詩人王安石贊之曰:“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新法令推行沒幾年就收到了好的效果,秦國百姓漸漸富裕,臣民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國勢也大大增強,秦孝公又提拔商鞅為大良造。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秦國從雍遷都咸陽。商鞅又公佈第二次變法的內容:1、推行縣制。撤併小都、鄉、邑為直屬於中央的縣,縣置令、丞,全國共置31縣。2、開阡陌,廢除井田制,教民耕戰。3、統一度量衡等等。

透過兩次變法,秦國做到了國富民強。“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變法徹底廢除了秦國封建世系制而實行官僚制,使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方面大大超過其他諸侯國,為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商鞅的結局則十分悲慘。

是非成敗論改革(上)

商鞅變法

公元前338年,商鞅遭車裂分屍,慘死於秦國。原因是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商鞅推行變法時得罪了太子及其身邊的人,遭到了他們的瘋狂報復,告發商鞅欲謀反,最終被秦惠文王以反叛罪車裂而死。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改革勢力與反改革勢力鬥爭的殘酷和激烈,矛盾的不可調和。

晁錯推行削藩策。

漢景帝時的政治家晁錯,年輕時曾隨張恢學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之後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博士、太子家令等職。

他針對當時社會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匈奴入侵、商人兼併土地以及諸侯王勢力膨脹等問題,先後上書言事,提出了不少精闢的論點,因而被人號稱為“智囊”。

當時西漢王朝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諸侯王勢力急劇膨脹,一些大的諸侯國,儼然成為一個獨立於西漢王朝之外的小朝廷,嚴重影響到中央政權的權威與穩定。

漢文帝時晁錯就提出過削奪諸侯王權力等法令,但未被朝廷採納。景帝即位後,晁錯深受賞識和信任,先後提出一系列法令,以削奪諸侯王的封地,鞏固中央政權。他主張對犯罪的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只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餘收歸國家管理。

他在《削藩策》中尖銳地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景帝聽從其建議,先後削去趙王劉遂常山郡、楚王劉戊東海郡和膠西王劉卬的六個縣,並決定削奪吳王劉濞的會稽郡和豫章郡。晁錯的削藩建議和舉措,引起各方的激烈反對。

是非成敗論改革(上)

晁錯削藩

吳王劉濞知道訊息後,率先聯絡相關諸侯王,約定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起兵。

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當朝廷正式削藩令送達吳國時,吳王劉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叛亂。

在此危急關頭,朝廷卻亂作一團。晁錯認為,只有調集大軍鎮壓叛軍,才是唯一出路。他還建議景帝親征。但曾受吳王劉濞賄賂而受到晁錯責難、與晁錯勢不兩立的大臣袁盎卻竭力反對晁錯的正確主張,並勸景帝殺晁錯以謝七國,以平息叛亂。

而冷酷無情的漢景帝竟然採納袁盎的主張,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準備犧牲晁錯而妄圖換取七國罷兵。於是批准丞相、中尉嘉以及廷尉上疏參奏晁錯“無臣子禮,大逆不道”,應當腰斬的意見,可憐身穿朝服的晁錯竟被腰斬於東市。

景帝原以為殺死晁錯叛軍就會退兵,誰知謁者僕射、校尉鄧公從前線歸來奏報皇帝,吳楚之亂“其意不在錯”,叛軍仍大舉西進;殺死晁錯,對內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替諸侯報了仇,估計以後再無人敢進言了。

景帝此刻不禁幡然悔悟,然晁錯已人頭落地,只能“喟然嘆息”而已。

是非成敗論改革(上)

漢代七國之亂

“七王之亂”的發生,再次證明了作為朝廷智囊晁錯的遠見卓識,他用鮮血和生命證明了削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證明了推行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證明了最高統治者關鍵時刻為保全自己的冷酷無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