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由 城話 發表于 人文2022-02-19
簡介龍泓洞口有幾處醒目的佛像為元代雕鑿,下方有三組雕鑿於宋代的高僧取經故事,分別刻畫了公元一世紀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的故事,我國內地最早到西域求法的僧人——三國魏潁川人朱士行取經的故事,可惜雕刻頭部被鑿毀

取之不竭下一句是什麼

蘇軾在《前赤壁賦》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不過雖然“溪山處處皆可廬“,他最愛的還是靈隱的飛來孤峰。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位於杭州靈隱和天竺兩山之間的飛來峰,青蒼玉削,怪石森立。晉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法師從中原行訪至此,登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仙靈隱窟,今復爾否?”於是在此樹錫結庵,連建五剎。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橋畔綠蔭遮覆,橋下清泉汩汩,在橋上抬眼便望見金色的靈隱寺匾額。由此進入靈隱寺景區,步行不遠便見一塔,六面七層,莊重古樸。這座塔為紀念開山祖師慧理法師,於明萬曆十八年重建,也叫“靈鷲塔”,而塔前慧理法師建造的“靈鷲寺”卻已毀於明末。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理公塔”前面是龍泓洞,由石灰岩構成山體的飛來峰,怪石嵯峨,與周圍群山迥異。過去七十二洞,現在大多已經湮沒,不過依然遍佈自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龍泓洞口有幾處醒目的佛像為元代雕鑿,下方有三組雕鑿於宋代的高僧取經故事,分別刻畫了公元一世紀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的故事,我國內地最早到西域求法的僧人——三國魏潁川人朱士行取經的故事,可惜雕刻頭部被鑿毀。最後一組則是唐玄奘法師取經的故事。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從龍泓洞到觀音洞,洞內石壁上有觀音石雕,而從洞內向上看,在那光亮處,是否像觀音送子的情形呢?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洞左面是射旭洞,透過巖頂石縫能看到一線天光。不過或許是陰天的緣故,沒有欣賞到這著名的一線天的景象。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洞的出口處,有一些文字石刻,被人們手撫摩挲,光滑至極。也幸得這“知足常樂”四個字深刻一些,經得住人們往來親近。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從一線天出來,沿著溪流向上走,一路樹石蒼浮,影入深潭,水中錦鯉自在悠遊。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眾多精美的石窟佛像隱於綠樹山石之間,其中便有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佛像龕——雕鑿於南宋的布袋彌勒佛。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隔溪遠望,彌勒佛左手執念珠,右手按布袋,泰然而坐,面容生動,將“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表現得淋漓盡致。兩側十八羅漢就山而雕,形態自然。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向前行登飛來峰,路岔口處也有佛龕雕像,山林氤氳之中,令人瞻仰。這上山的路上有一些小路支徑,卻鮮有指示路牌。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順著左方的道路前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景緻。登到峰頂,山林茂密,看不到周遭景色,只有一堆奇石,一塊上面寫著“飛來峰”三字。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倒是山上的古藤讓人印象深刻,如嬰孩臂膀一般粗的藤蔓不時橫在路間,生長得恣意剛強。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細看折裂的藤蔓,纖維豐富堅韌。古代有詩人將這藤比作黑猿的手臂,貼切形象。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想慧理法師的黑白二猿猴用這麼結實的葛藤做鞦韆,縱橫於這山林水石之間,呼來喚去,倒也是山林野隱,趣味盎然。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從登臨起點向右,路上山壁上也有一組石刻雕像,雖然已經不完整,然而手捧碗缽與瓊壺的謙恭形象依然栩栩如生,透著優雅溫婉。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雕刻下有石基,對面一鐵塔,不知由來。沿此處右行,山腰間有一亭,名翠微亭。岳飛《登池州翠微亭》詩云:“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為悼念岳飛在此建亭,取詩中“翠微”二字命名。亭上有楹聯:“路轉峰迴藏古蹟,亭空人往仰前賢。”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從飛來峰下來,便是冷泉。泉從山石間汩汩而下,沁冽清涼。古時泉上有亭,“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白居易認為“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在唐代這山上還未有這許多佛龕石窟和摩崖石刻,有的只是自然山林景泉。塵世間的“眼耳之塵,心舌之垢”,在這潺潺清泉間,“不待盥滌,見輒除去。”白居易為亭題匾“冷泉”二字,一篇《冷泉亭記》令其天下聞名。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兩百餘年後,蘇軾在杭州在“冷泉”後續書“亭”字,常在這亭間辦案停留。其詩“靈隱寺前天竺後,兩澗春淙一靈鷲。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無情有意兩莫測,肯向冷泉亭下相縈迴。”便是不遠處“壑雷亭”和回龍橋上“春淙亭”的由來。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無論白蘇仕途如何,他們尚有自適的情趣,在山間如隱士般怡然自得。而南宋的辛棄疾在如此好山好水之間,卻依然不能忘我。一泓清泉,滌卻塵垢,卻無法洗去憂國之心。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青松翠谷之間,他看到的不僅是林木,更像是冠纓拱立的將士,聽到不僅是泉聲,更是蓬萊眾仙急下山時的環佩冷冷。而這飛來峰是當年玉斧從東海的方壺仙山削去的,卻沒有人認出來。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山木潤,琅溼。秋露下,瓊珠滴。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這些山林泉景本都是家鄉山東濟南那邊的風物,如今在此景之中卻是客。懷國故土,觸景生情,一片痛切憂思。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到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冷泉亭題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應和眾多。清末左宗棠題聯對曰:“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清風明月,取用不竭,但這裡才是蘇東坡的最愛

既然如幻,或許傍晚在這片蒼翠欲滴的山林中游走時,眼前依然浮現得出這樣的情景:白居易正在辭別山僧,與冷泉相伴下山,而蘇軾判完案後,還在亭中吹著山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