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草堂讀詩|故事:臧海英《囚徒》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2-19
簡介雖然現在是一個詩人,但臧海英說,最初沒想過寫詩

人謀不臧怎麼讀

草堂讀詩|故事:臧海英《囚徒》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音訊格式

囚徒

我常思索:如何做好一個囚徒

如何讓身上的繩子更緊一些

每次放風回來,我都有新的啟示

譬如:拿回一塊石頭

“孤獨是一種技藝。”繩子說。

為了打一個死結,我日夜揣摩

小窗處傳來的斷喝,是事件之外

我沒打算放手

每一天我嚥下碗中的食物,確信飢餓的存在

每一天我走向人群,練習怎樣離開他們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女詩人臧海英的詩作《囚徒》。臧海英是山東人。詩作發於《人民文學》《詩刊》等刊物及各種年選。曾獲國內多個詩歌獎項,參加《詩刊》32屆青春詩會。出版詩集《戰慄》《出城記》。

雖然現在是一個詩人,但臧海英說,最初沒想過寫詩。

上個世紀90年代,十七八歲的臧海英在家鄉縣城的服裝廠做工,孤獨的她,在成堆的各色布匹裡,“感覺自己是一塊黑布。”趴在服裝廠的鐵床上,她異想天開地想寫小說,也真寫了一個小說的開頭。回憶起當時的境況,她說,沒有人生目標,孤獨的要死。颳風的大街上,她把小紙片們扔出去,上面寫著莫名其妙的話,內容記不得了。但她願意,稱它們為“詩”。

2010年,臧海英在網上發現了一些寫詩的部落格,開始試著寫詩。寫作,讓她找到了獨處的方式和表達的出口。讓她慢慢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思考生與死……詩歌之於臧海英,最初是作為一個拯救者出現的。她說“我的脆弱、掙扎、孤獨,以及我對這個塵世深深的沮喪,和深深的眷戀,我的尊嚴,我繼續下去的力量,都在這些詩裡。”

在網路上寫詩時,臧海英給自己起了個美好的筆名“來小兮”,想與自己原來的命運分開。那幾年,她躲開現實,寫的都是虛飾出來的詩意。後來意識到不能再那樣寫下去,開始直面現實、死亡與個體命運。2014年,臧海英覺得自己開始真正走近詩歌。也是那一年,她試著給《人民文學》投稿,竟然收到了編輯回覆的簡訊。發表前,編輯建議她改回本名。那組詩在當年9月的《人民文學》發表。她也正式回到了“臧海英”。

到現在,臧海英寫詩已經十餘年,她對自己對寫作有了相對的清醒的認知。她想繼續寫下去,因為單純的喜歡。繼續寫下去,就是回到樸素的“寫”這個行為上。寫著,在路上。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臧海英的詩歌《囚徒》,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草堂讀詩|故事:臧海英《囚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