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人文2022-02-14
簡介根據文獻記載及考古勘探時的地層資料,我們推測陵墓地上、地下工程的施工順序是:開挖墓壙(“穿三泉”)—構築墓室(“下銅而致槨”)—回填墓室至地面—夯建九級臺階—建造臺階上木構建築—回填墓室上部至臺階頂面—下葬秦始皇(“葬乎麗山”)—覆蓋封土(

斂後疏前是什麼動物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佈了2021年度發掘新收穫,考古人員對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北墓道和兩個陪葬坑進行了發掘清理。

從2013年開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秦陵西側的陪葬墓“1號墓葬”進行了持續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銅器,以及金舞袖俑、金銀駱駝、銀獵犬等金銀銅俑。

2021年,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墓葬的北墓道和兩個陪葬坑進行了發掘,並對部分出土文物進行了修復。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一號墓葬”的陪葬坑有3個

,南邊一個(P1),位於南墓道的西側,以前已經完成發掘。整體的結構是廂板式結構。埋有四匹馬和一輛木車以及一隻狗。出土有蓋弓帽、箭鏃、金節約、金銀絡飾管等,這些和秦陵周圍出土的幾乎完全一致。

北邊兩個陪葬坑(P2、P3)位於北墓道的東側,均有盜洞

,其中一個陪葬坑內堆積著大量陶片,另一個陪葬坑裡發現了蓋弓帽等物。

考古工作者目前已經修復完整的器物有:金駱駝、銀駱駝、金舞袖俑、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玉鼎、銀獵犬等。其中有一件小動物,造型生動,貌似小鹿,呈臥姿狀,大耳上揚,一副警覺的樣子。另有一件小型銅俑,跽姿狀,頭戴冠,雙手捧物,表情肅穆。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作為秦始皇帝陵近旁的大型陪葬墓,對這座墓葬的一系列考古成果證明了,“1號墓葬”的墓主身份尊貴、地位很高。另外,所有的出土物都向我們昭示出,這是一幅貴族生前聲色犬馬的生活場景。高級別墓葬、有三個車馬陪葬坑、有15個一組的編鐘、有許許多多的小型樂舞百戲、動物等形象的金銀銅俑等等。

在“隨便一挖都是文物”的西安,這一發現成果顯然是錦上添花,尤其對於秦始皇陵區的考古而言,依然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

埋於數十米高的封土之下,囿於技術、金錢等考慮,秦始皇陵的地宮始終沒能被髮掘,因而網上也一直流傳著很多版本的“千古之謎

”:比如地宮中存在著神秘機關、秦始皇的遺體是否在地宮中完好無損、地宮中埋藏有難以計數的珍寶……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很多傳言加劇了人們對秦始皇的誤解,比如簡單將他視作橫徵暴斂、貪圖享樂的暴君,而忽視了他本人的精神文化追求。

對於秦始皇帝陵園的數十年現代考古歷程,已經足以使得我們對十五年風雲際會、令人蕩氣迴腸的秦代歷史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使得我們對秦始皇帝本人有更加合乎歷史事實的認識。

01

秦始皇陵你知道多少

我們大多數人聽到秦始皇陵,第一反應可能是兵馬俑以及令人震撼的封土,然而,對於秦始皇陵相關的豐富遺存、秦始皇陵園與陵區的分別,我們可能都不太熟悉,故而加以解釋是必要的。

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特指秦始皇帝陵墓,包括地上的封土和地下的墓壙。

秦始皇陵園

(秦始皇帝陵園)指以秦始皇帝陵墓為中心、由內外兩重城垣圍成的陵園範圍,外城垣西牆長2188。378米,東牆長2185。914米,北牆長971。112米,南牆長976。186米,面積為2。135平方公里,包括陵墓、城門、陵寢建築、園寺吏舍及陵園內的陪葬墓等。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史稱“麗山園”。

秦始皇陵區

(秦始皇帝陵區、陵區)指秦始皇帝陵園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屬於陵園制度內容的遺存和與陵園建設有關的文物遺存區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區域。和陵園建設有關的內容包括陶窯、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嶺遺址、建築遺址、作坊遺址等,面積約60平方公里。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秦始皇陵區遺蹟分佈

陪葬坑

秦陵陪葬坑指埋藏在陵墓墓壙以外的地下建築物,該類建築物內以陶俑等為主要埋藏內容,由此構成了秦始皇帝陵園的外藏系統,從用詞上講,採用“從葬坑”似乎更為合理些,但考慮到學術界約定俗成的原因,本文依舊採用“陪葬坑”這一概念。

經過數十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研究,目前已發現數百萬平方米的建、構築物基址,184座各類陪葬坑以及陪葬墓區及修陵人墓地,發掘出土了包括兵馬俑、銅車馬、石鎧甲、青銅水禽、百戲俑、文官俑、各類青銅兵器等在內的各類珍貴文物5萬餘件。

秦始皇帝陵園核心區為陵園,陵園整體佈局以封土為中心,圍繞封土有內外相套的兩重南北向的長方形城垣,面積2。13平方公里。陵園內地上、地下的遺蹟、遺物分佈密集,已發現的主要遺址有帝陵封土、地宮、寢殿、便殿、陪葬墓區、飤官遺址、園寺吏舍遺址、陵牆、東西門闕、廊房、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等。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陵園以外已經發掘和探明的重要遺址有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禽坑,馬廄坑,五砂廠修陵人墓地,趙背戶村修陵人墓地,姚池頭村修陵人墓地,魚池建築遺址,麗邑遺址,五嶺遺址,鄭莊石料加工場和陶窯等遺址。

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始皇帝陵經2200餘年的自然變遷和人為擾動,雖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內、外城垣的基礎至今儲存較為完好,封土本身未見大規模破壞跡象,

預計地上、地下仍保留和埋藏著極為豐富的珍貴文物。

正是由於秦始皇帝陵區文物遺存分佈的廣泛性和文化內涵的複雜性雙重因素,決定秦陵地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必然是一個相當長期的工作。

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面世,對一些觀點進行修正就成為必然;而隨著學術研究方法的進步,許多舊有的觀點也會被推翻。

02

它的阻排水系統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考驗?

秦始皇帝陵區位於臨潼區東約5公里驪山北麓

,驪山河流短促,每當山洪暴發,沙石泥土俱下,就會在谷口形成一個個沖積錐、洪積扇。

秦始皇帝陵園文物遺址的主體就分佈在這一洪積帶上。這意味著秦始皇陵園地勢北高南低。

就秦始皇帝陵園南側的地表徑流而言,對陵園構成最大隱患的莫過於大水溝的水患。

而驪山山前水系屬洪積扇孔隙潛水及下部承壓水型別,它們對地宮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於是地表的排水和地下的阻水就成為陵園建設中不得不首要考慮的問題。

考古發現的排水、阻水系統,也令我們感嘆秦朝工藝之強大。

考古資料證實,陵園的防水設施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

其中地上部分由陵園內和陵園外兩部分工程組成,陵園內由一整套縱橫交錯、排列有序的地表徑流排水設施構成,陵園外的防水工程即驪山山麓前築就的五嶺防洪大堤。而在地下,則分別設定了淺層和深層排水設施,以排導地下潛水對陵園建築的施工和長期儲存所帶來的影響和破壞。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五嶺防洪堤遺址平面剖面圖

1.耕土層2.沙土層3.砂石層

《史記·秦始皇本紀》對秦始皇帝陵的建設和規模有如下簡短的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麗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漢書·劉向傳》說

“下錮三泉”

。史料記載不虛,但仍需考古還原秦代的地學知識與工程技藝。

我們由秦陵地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可知,該區域存在多層地下潛水層,因此,

在修築地宮時,工匠必然遇到排導地下水的困難。

考古已經發現的陵園地下阻排水系統由前、後兩段組成,前段為排、阻水設施,由原應位於封土之下、平面略呈“U”形的地下水渠組成;後段為排水設施,由位於陵墓封土西側以外的明井暗渠組成。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阻排、水渠平、剖面圖

勘探資料表明,地下阻排水系統確屬人為工程無疑,其作用當是在地宮修築過程中阻擋、疏導地下水,使其不能進入地宮範圍內,從而保持地宮的乾燥。

阻水設施完成後,人們再利用枯水時節外圍來水稀少的有利時機,將人為加工過的青膏泥逐層夯填起來,經過夯實,質地細密的青膏泥有效地阻擋了地下潛水由此進入地宮範圍,達到隔絕來水的目的。

地宮周圍發現的深層阻排水系統,是秦人在充分了解了秦陵區域環境的前提下修築完成的一個龐大的深層排水系統。其功能有二:

其一,在地宮建築過程中起到排導水的作用,利於地宮的施工順利進行,即所謂“穿三泉”

、“下徹三泉”。

其二,地宮建成後起到阻水的作用,這有利於地宮在建成後的安全,即所謂的“下錮三泉”的作用。

從秦始皇帝陵周圍發現的深層阻排水系統的排水渠走向、排水效果、阻水成效幾方面的結果來看,

當年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區地質狀況的瞭解已達到相當的程度

,不僅對地宮底層以上的地層瞭如指掌,對地宮範圍內來自驪山地下泉水、地下潛水的流量、方向等問題的瞭解也已胸有成竹。

勘探成果表明,阻排水渠的高差在1米左右,這樣則保證了匯入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當地宮建設基本完成後,選用青膏泥這種質地細密、隔水性強的物質,做阻排水渠下層的封堵材料,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青膏泥夯層之厚,確乎超出想象。

經過科學測試,這一系統的功效令人十分滿意。

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的時間檢驗。

2002年,我們利用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側(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03

秦始皇帝陵封土中的“九級建築”

自先秦時期的“不封不樹”到戰國後期王陵封土墓的出現,帝王陵墓上的封土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壯觀。秦始皇帝陵封土無疑是秦代以前封土墓中最為輝煌彰顯的一座。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在前期考古工作的基礎上,2002年國家啟動了“863”計劃“秦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查技術”工程專案,經過物探、考古專家的共同努力,秦陵封土建築形式的相關問題逐步得到解譯。

我們發現在陵墓墓壙邊緣即封土的表層之下的中部位置,有一組匪夷所思的高出地面、臺階式牆狀夯土木構建築。

墓壙周圍圍就的高出地面的臺階式牆狀夯土臺,上窄下寬,內外均呈臺階狀;東、西、北牆的外側均為九級臺階,南牆尚未勘探,外側臺階高3米,寬2米;東牆、北牆內側現已發現六級臺階,南牆西牆尚不清楚。

依據考古勘探資料,我們分析這組體量恢弘、高出地面30米左右的建築覆壓在墓壙周邊,夯土基礎一部分在墓壙外,一部分伸進墓壙內。

這樣我們從遠處觀察,

陵墓上除卻中心部位外,其實是一座高達九級的高臺木構建築,但九級高臺木構建築最終卻被覆壓在封土之下。

我們分析這一組高臺建築在秦始皇未死前就已建成,只是在最後堆築封土前其上的木構瓦覆屋面建築被拆毀,封土覆蓋的時間可能在埋葬秦始皇之後。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臺階式牆狀夯土臺平、剖面圖

秦始皇帝陵封土上木構建築的形制是從地面享堂墓、臺階狀享堂墓發展到漢代冢墓之間的過渡形態,而且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形式。

我們認為秦始皇帝陵封土上的木構建築不具備祭祀的功能,這種建築形式不屬於享堂類的祭祀性建築,不僅因為它沒有頂層的堂式中心建築,還因為它在下葬完死者後會被覆埋在厚厚的封土之下,人們無法在此舉行祭祀性的典禮。

另外,從陵寢制度演變的角度分析,秦國自東陵開始,便將原來設在封土上的祭祀性木構建築移到封土之外,秦始皇帝陵園也發現了位於封土之外祭祀性的陵寢建築,表明祭祀的場所已從封土上轉移到封土之外。

根據文獻記載及考古勘探時的地層資料,我們推測陵墓地上、地下工程的施工順序是:

開挖墓壙(“穿三泉”)—構築墓室(“下銅而致槨”)—回填墓室至地面—夯建九級臺階—建造臺階上木構建築—回填墓室上部至臺階頂面—下葬秦始皇(“葬乎麗山”)—覆蓋封土(“覆土”、“麗山之作”)。

既然秦始皇帝陵封土上臺階式牆狀夯土建築不屬於祭祀性的享堂,那它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建築呢?

《漢書·賈山傳》記載了賈山向漢文帝上《至言》的奏章,“(秦始皇)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採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

中成觀遊

,上成山林。”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歷史上各家注《漢書》時均未涉及“中成觀遊”,仔細研讀該條文獻,我以為該文獻記述的是秦始皇帝陵地下及地上的下、中、上三層空間分佈形態。

另建“觀遊”這一高臺式建築滿足的是皇帝靈魂登觀出遊娛樂的願望。

秦始皇帝陵封土之下、地面之上圍繞墓壙的臺階式牆狀夯土臺木構建築,符合高臺建築“觀”的外形特徵,九級臺階的規模也與秦始皇帝的身份吻合,可以想象皇帝的靈魂登上九層臺觀俯瞰宇內眾生時,能極大地滿足他繼續管理帝國的願望。

無與倫比的九級高臺豪華建築是供皇帝靈魂出遊使用的,滿足的是地下靈魂世界的期許,而不是滿足現世“非壯麗無以壯威”的心理需求。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這座曠日持久建就的建築,最終會被表面的封土完全覆蓋了。

04

地宮水銀的傳說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中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這也使得地宮中的水銀成為流傳甚廣的傳說,很多人誤傳秦陵埋藏了百噸的水銀,並以此製造“神秘”之說。

儘管我們還無法發掘地宮,核實古人對秦陵地宮景象的描述,

但經現代科技勘測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強汞異常區,這足以說明地宮中確含水銀

,且水銀的含量與水銀的意義,是考古所能夠考證出來的。

根據歷代文獻,可以看出它們都接受司馬遷的記載,並不時加入民間傳說,比如舟楫、鳧雁、魚龜、鯨魚等。不過

當代學者均深信地宮確實有模造的“百川江河大海”地理版圖,但進一步的推斷,比如“估計陵墓內儲有水銀百噸左右”,多是一些隨意的看法

,其實並沒有多少依據。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地質礦產部物探化探研究所就對秦始皇帝陵進行了首次土壤汞量測量,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

時隔二十年後,2003年在實施秦陵物探考古的863計劃時,透過土壤汞量測量和壤中氣汞量測量兩種方法,又一次對秦陵封土的含汞量進行了測量。探測再次測量到封土中心部位強度較高且連片分佈的汞異常,

根據地宮內汞異常的變化規律,我們發現地宮內部汞異常分佈狀況和秦帝國版圖內水系的分佈有相當一致的對應關係。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驪山至魚池測汞點土壤中含汞量變化圖

然而,關於地宮中水銀的意義,仍然需要考證,

很多人傳言,秦始皇利用水銀,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毒殺可能的盜墓者,而且水銀也是製造不老丹藥的原材料。

但是,我們不能犯歷時性錯誤,根據考古與歷史研究,

現有的很多傳說都是以訛傳訛。

水銀的原料即化合態的硫化汞,也即辰砂,在古代中國有著悠久的利用史,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就曾發現儲存丹砂的灰坑,說明

早在夏代辰砂已經被人們利用,而且很可能是被當作顏色來使用的。

水銀的煉製始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的水銀主要用在黃白朮上

,即用於製造鎏金、鎏銀器物,純粹的水銀是類似於貴金屬的財富;

另外水銀還被用在醫療上面。

“凡療瘍,以五毒攻之”,而五毒之一便有辰砂,我們從《周禮》中簡略的記載中,可以得出此時已經將辰砂用到治病上這一判斷。這一知識被中醫藥界長期傳承至今。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辰砂

外丹黃白朮發展歷史說明,

外丹術形成於漢武帝時期,秦代晚期方士們在尋找長生不老仙藥無果的情況下,才開始設想人工製造這種仙藥

人們得出水銀具有劇毒性質的認識不早於西漢

,以水銀處理屍體的設想可能是金縷玉衣退出貴族埋葬領域後的新實踐,

防腐的設想出現的更晚,宋代才大行其道。

我國汞礦本身貧礦多富礦少,而且即便到了宋仁宗時期,水銀年產量僅一頓,

秦朝的水銀製造技術為低溫焙燒法,效率低而產量小

,故而秦陵地宮中的水銀不可能有百噸之多。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宋代蒸餾法煉水銀

因為政治需求,西漢前期掌握話語權的一些儒生們發起了一場妖化秦始皇的運動,加上司馬遷對秦始皇影射式的描述,為後代留下一個被歪曲了的政治人物標本,這一過程又被歷代層層地疊加。對秦始皇臉譜化的歷代文獻記載,誤導了我們對秦始皇的判讀。

秦始皇帝陵墓中以水銀來演示江河湖海的水系,是將秦帝國的版圖模造在墓室中,這一構想決然有別於歷史上所有在墓葬中使用水銀的現象

,它既不是財富的象徵,也不是用於醫療,更不是出自所謂防盜、防腐的考慮。

它不僅開發出關於水銀的別種用途,更彰顯出秦始皇帝“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的追求,是將帝國最輝煌的歷史以物化的形式載錄下來,表現的不僅僅是皇帝個人史詩般的英雄經歷,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深深掛牽,

這是秦始皇帝心繫天下的表徵,也是作為帝國皇帝對國家長久傳承的企盼。

##20220206

本期活動

你對秦始瞭解多少又有哪些猜想和推測?歡迎在留言區聊一聊,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送出本期主題圖書《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秦陵體現的是對維護國家統一的萬世考慮,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及統治模式,兼顧對個人權勢地位、未來的思索。

-End-

編輯:孫嘉婧、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段清波著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

scb01@pup。cn

秦陵考古又有新發現?真實的秦始皇陵比你想得還要神奇

走近秦始皇陵的真相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讀書會】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