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由 小毛講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1-22
簡介即使你開墾了荒地,但是沒有水源的話,依舊是沒辦法進行耕種的,或許你會說,可以透過挖井的方式得到水源,但是挖井對於人工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當時被壓迫剝削至深的農民是沒有辦法做到這點的

地廣民稀的意思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農業一直是生存之本,社會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糧食則是生存最大的保障,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自然是過不上那種衣食無憂的生活。

自然,種地才是生存之本,但是我們無論是從史書上了解,還是從影視作品中,我們都能經常地看見農民被那些土地主無情的壓迫剝削,以至於根本沒有糧食能夠撐過一年一家人的生活。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但是在中國古代,地廣人稀,為何沒有農民選擇自己去開墾荒地,自己種植,這樣豈不是不用看地主的眼色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呢?

其實在開荒的背後,更多的是艱辛,開墾一塊荒地或許不是很難,但是在後續的問題上就是問題頻發。在過往的封建主義思想統治的歷朝歷代,“重農抑商”這樣的政策一直在流傳,但是百姓的生活卻從來沒有一種好的改變,說到底還是與這種封建思想息息相關。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理想中的能夠自己開荒種地,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現實總是十分的殘酷,各種各樣的問題是一個農民無法改變的。

就拿墾荒的成本來說,這是一個農民所無法承受的,雖然在現如今的社會來看,開墾一塊荒地是十分的簡單的,只需要將機器開到這裡,很快就能將一片土地開墾出來。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但是在中國古代,首先是沒有這樣的機器,有人就會說,不是有耕牛嗎,牛不也是很快就能將一塊土地耕種好嗎?

但是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都是十分的困難,一頭牛的價格自然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在《宋會要》記載中,北宋年間,一頭牛的價格大約是三貫錢,但是在後來逐漸增加為十貫錢,都後來的四十貫錢,這樣的價格是讓很多人都是無法觸及的,當時的縣令最高一個月也只有十五貫錢左右,更不用說農民了。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其次就是你得有土地才行,當時的社會,大部分的土地是在地主的手上,他們把控著最肥沃的土地,對於耕種有著天然的優勢。

對於廣大的土地,政府也是不許輕易地開墾,在一些大荒年間,才會出行政策容許開荒,但是大部分人是沒有這樣的運氣能夠碰得上。退一步來說,政策容許你但是靠近水域的土地你肯定是 沒辦法得到的,這些土地都是會被地主牢牢地把控。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即使你開墾了荒地,但是沒有水源的話,依舊是沒辦法進行耕種的,或許你會說,可以透過挖井的方式得到水源,但是挖井對於人工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當時被壓迫剝削至深的農民是沒有辦法做到這點的。

又或許有人會說,不妨去一個偏僻靠近水源的地方開墾荒地,這也許會成功,但是地處偏遠,你來回自然是十分的不方便,倘若是搭建一座房子居住,成本代價又是十分的高昂,這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問題變得十分的困難。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即使上面的問題都能解決的話,還有這樣一個始終都繞不過去的大山——賦稅,當時的朝廷也許會為發展農業經濟,適度放低稅收。

但是在很多時候,稅收的重擔都是在不斷加壓的。在以仁愛著稱的宋仁宗年間,這樣的民間稅收依舊是沒有減輕過,在日常的“二稅”外,農民使用的農具,鹽,鐵等等很多的東西都是需要額外交稅的,這樣繁重的稅收也就導致宋朝年間,爆發了四百多次的農民起義。

古代地廣人稀,農民為何卻寧可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

不僅僅是宋朝這個朝代,在歷朝歷代中,繁重的稅收一直都是農民始終無法解放的沉重枷鎖,使得千千萬萬的農民迫於稅收的壓力,逐漸被地主受壓迫剝削,生活自然是十分的困難。

封建思想統治的王朝,農民不是不願意自己開墾荒地,而是這其中的代價是十分的高昂,唯有一句身不由己可以說明他們內心的無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