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人文2022-01-22
簡介山大中文系1997級學生、著名財經作家王千馬興奮地在微信上向周樹雨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情:“家鄉是每個人的根,寫家鄉其實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成長血脈

蔚然成風是什麼生肖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那“00後”筆下的鄉愁又是一番怎樣的模樣?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周樹雨為學生們打造了一方非虛構寫作的天地——“家鄉記”。

透過文字,這群“00後”們遊歷了同窗們的故鄉山河,也共享了他們的溫暖記憶。

字裡行間,也展現出這代出生於千禧年前後的年輕人的另一面。

火熱編輯部打造“家鄉記”

“神秘的地方有著讓人難忘的片刻,草原聽起來好美”“慢船遠漂,無論走多遠,最後一定會漂回家鄉”……最近,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二學生宋倩宇的朋友圈,被同學們的“家鄉記”刷了屏,大家紛紛轉發,還不時點評幾句。

這是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周樹雨為學生們打造的一片寫作天地。《編輯學概論》課程在周樹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教學自主創新改革,積極開展課下實踐。而“家鄉記”作為“五個一工程”之一非虛構寫作的一個單元,學生稿件達到發表標準後自己進行頁面編輯,最終釋出在“山大南路27號”微信公眾號上。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周樹雨老師在跟同學交流

周樹雨說,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愛自己的祖國首先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有一個很具體的感知,我就想到讓他們先從寫自己腳下的土地開始”。

寫家鄉,從何處下筆?周樹雨老師告訴學生可以不拘一格,什麼都可以寫。但一篇文章能夠動人、獨特,一定是融入了個人的生命史與情感史。

“好的編輯部,一定是不斷互動的過程。”周樹雨笑著說,很快第一篇範文就誕生了,接著出現了第二篇,又是不同的寫法。

一時間,寫家鄉記、看家鄉記、評家鄉記在這群“00後”中蔚然成風,更有學生笑言:“一天不看家鄉記,渾身發抖”。

周樹雨發現,這些“00後”用心寫成的文章,在朋友圈引來各界點贊。山大中文系1997級學生、著名財經作家王千馬興奮地在微信上向周樹雨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情:“家鄉是每個人的根,寫家鄉其實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成長血脈!現在城市競爭這麼激烈,需要各個走出去的學子一起成就它!”

在不斷的互動中,100多個學生中,如今達到發表標準的已經有90多篇。“這批‘00後’學生整體性文筆不凡,這可能也源於他們這代人的父母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成長的教育氛圍較好。”周樹雨說。

鄉憶:日常生活中發現家鄉之美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劉奕嫻的家鄉廣東梅江河沿岸

令周樹雨欣喜的是,這些“00後”學生,能夠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家鄉之美、生活之美。他們基於曾經鄉間生活的經歷,在表達中國底層鄉土的時候,能夠腳踩大地,抒發出實實在在的情感。

“要瓦解冰凍了一個冬天的土層,老黃牛和爺爺大概要走三個來回,翻耕出立體的波紋,暈染開沃土細密的層層漣漪。然後,一顆顆種子被種下了,變成無垠的綠禾。”在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交流生肖雨姍的筆下,平度老家的老黃牛寄託了她別樣的鄉愁。

在肖雨姍看來,老黃牛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逝去。如今的故鄉田野中,已經沒有人會牽著一頭老黃牛到田間犁地,農田裡跑來跑去的已是鐵皮做的“牛”。鐵太過冰冷,它不能體會人和土地之間的感情;鐵也很無情,它的出現直接宣判了人力的出局,間接拉響了人們離開故鄉的汽笛。

“時代在更迭中進步,展現著它的全新的樣貌。可它看上去總是少了些情懷,多了些距離。這些不知去向的牛,正如那些遠走他鄉的人,只留下故鄉在原地靜靜地等候。”肖雨姍說。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劉奕嫻的家鄉廣東梅江河沿岸

“似乎一切都在衰老,譬如最愛我的姥姥姥爺,譬如我的家鄉。輕羅小扇撲流螢,輕羅小扇還在,流螢卻愈發罕見了。中國傳統村落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消失,現代化的沖刷滌盪,讓故鄉厚重的歷史鄉情成為了記憶中的圖景。”家鄉逐漸走向現代,農業文明黯淡下來,給了山大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學生劉嘉迎念想,也給了她失望。

每次她回老家,村東面能看到建好的工廠,大煙囪裡冒出縷縷煙霧,年輕人都去廠裡打工,姥姥姥爺能種的地已屈指可數,這都讓她深深地感覺到工業化的浪潮究竟還是波及這個小村莊了。

“我們能感受到當這些鄉愁化的東西消失的時候他們很惦記。別看他們年紀小,千百年來人們的情感是不變的。”周樹雨感慨,教育應該面向底層、深入底層。現在的孩子更多奔波於輔導班、夏令營,每天都是幾點一線的生活,缺少與社會、底層的聯絡。而真實質樸的底層生活的滋養,對孩子的價值觀養成是難能可貴的。

鄉情:“老有所依,所依便是我”

不止一個學生談到,寫家鄉時,一開始是抗拒的、糾結的,甚至感到無從下筆。

剛聽到要寫自己的家鄉時,肖雨姍的內心是矛盾的,很多人用遠景鏡頭看到青島這張閃亮的名片,而她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太過普通。但正是如此,讓她有了強烈的慾望,想要講述家鄉不一樣的故事。

來自山西的李穎章也坦言她的糾結在於感到家鄉太普通,沒什麼可寫,但當看到其他同學陸續發出的家鄉記時,逐漸找到了思路:注重於景中的“人”,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家鄉的路,家鄉的三輪車都鮮活了起來,想寫的一股腦冒了出來。

“這群年輕人能夠辯證地認識家鄉,即使家鄉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城,依然寫出了它的好。”周樹雨說。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劉嘉迎的家鄉記取名《老有所依》,初看題目似乎與主題聯絡不大,卻給周樹雨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文末那句“老有所依,所依便是我”。“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00後’的擔當,‘00後’在精神上已經站起來了。這代人可能從小受到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影響,傾向於時尚化的表達。但是在迴歸主流表達的時候,他們不是扶不起來的。讓我們相信這代年輕人是可以託付的。”周樹雨說。

提起家鄉廣饒縣三水口村,劉嘉迎腦海中浮現的並不是那些地標建築,而是那些愛她的人與難忘的往事。

“曾經一到夏天,一進三水的樹林裡蟬鳴聲震天,都能把人的耳膜震得鬆動起來,知了猴也多。姥姥和姥爺帶著我一人一個手電筒,隨身裝上空瓶子,擦了花露水,在小樹林一晚就能找十幾二十個。夜黑風高,頭頂的樹葉被熱風吹得沙沙作響,腳下是野草和夏蟲的國度……晚上戰利品帶回去,姥姥姥爺都給我留著,它們常常待不了多久就全進了我的肚。”在她的筆下,故鄉的童年就像宮崎駿動畫中的明媚景象。

“我從小几乎是姥姥姥爺看大的,的確有非常多美好的童年記憶。”劉嘉迎說,她一直認為姥爺身體很好,而就在她在這篇家鄉記文末寫下“我該回老家看看了”之後,卻在給姥爺提前過七十大壽之時,目睹姥爺頭痛住院,並確診為腦血管破裂。

“上週我自己坐著客車又趕回去看望姥爺,幸好這幾天就能出院了。我就想起自己寫過的這一句‘老有所依,所依便是我’。從小他們撫養我,給我最好的關愛,如今他們老了,我現在正努力學會給愛我的人最好的依靠,這是我們這一代需要做的,也是每一代年輕人應該做的。”劉嘉迎說。

鄉愁:迷茫又憧憬,筆下百般滋味

“00後”筆下的鄉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鄉愁?

肖雨姍用了“萌芽”和“朦朧”兩個詞來概括。“我們尚未脫離稚氣、進入社會,處在一個迷茫的年紀,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心存淡淡的鄉愁。”

而在來自青島的萬釗廷看來,家鄉是他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每當他心情低落,閉上眼睛,想想海浪,就會覺得十分安心。“這就是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吧。”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田赫冉家鄉的達拉哈草原

來自內蒙古的田赫冉說,他們目前是離開家求學的學生,很大一部分畢業後不可能再回到家鄉工作。但就算明知不會再回去,那依然是心心念唸的地方。

“因此我將題目取為‘一個人的故鄉’,我眼中的故鄉其實是我在我的意識裡面重新構建的,這個故鄉里的一草一木只要我不說,就都是隻屬於我一個人的。這就是我認為的鄉愁。”田赫冉說。

田赫冉筆下的鄉愁,夾雜著些許迷茫。“再長大一些知道了有種情結叫做‘原鄉情結’,更多的,是一種流浪的恐懼。當草原上的勒勒車變成了非遺,牛羊轉場的時候牧人不再騎馬而是驅車,當蒙古族的兒女很少再穿起自己的長袍,當詐馬宴的祭祀和歌舞配合著眼花繚亂的燈光,當草原上的蒙古包越來越少……

當我不再能聽懂全部的蒙古語,聽不懂擠在一輛車上的鄉親在熱火朝天地說些什麼,我心裡有著深深的恐懼,我是個流浪者,沒有故鄉的流浪者。”

即使不曾離開家鄉濟南的殷琪蒙,也對隨著城市變遷逝去的一些美好事物感到失落與懷念,她寫下了“反而離得越近,越是感到遙遠”這樣的感受。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蘇月鵬的家鄉東營的油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懷念吧。我們是‘00後’,身處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看了大家的家鄉記,會感到大家對於家鄉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失落感。”宋倩宇說,很多人說“00後”是特立獨行的一代,但是其實也會有鄉愁。

讓這些“00後”興奮的是,這次用心的寫作讓他們和家鄉的土地、家鄉的人的距離更近了。

肖雨姍笑言,她在寫青島的海鮮和啤酒時,腦子裡想象著一桌盛宴,忍不住嚥了好幾次口水。寫完第一部分,她還去特地看了海鮮吃播。

李穎章在寫“高平人愛吃肉丸”時,特意打電話向爸爸求證。爸爸饒有興趣地向她講起小時候每次趕集,都能看到賣肉丸的攤位。還糾正她高平人是“喝肉丸”,意在喝湯,一碗熱氣騰騰的肉丸,加上香菜,總能滿足味蕾,所以要說“喝肉丸”。

《家鄉記》:迷茫又憧憬,零零後筆下的百般鄉愁

路夢婷的家鄉河南平頂山的黃土地

一篇篇家鄉記,在朋友圈中逐漸滾動、發酵,因家鄉而聯絡起來的人再次凝聚在一起。“反響很多令我意外。”李穎章笑著說,父母覺得文章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女兒確實長大了。爺爺看得特別認真,還客觀指出了文章幾處不足。鄰居阿姨也頗有感觸,感慨這些經歷真實感人,體會到了孩子出外讀大學,儘管不常和父母聯絡,但他們的心,作為家長懂了。而高中同學點讚道:“這是回家的誘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範佳 實習生 陳展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