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老子修經基礎篇》(二十四)——切莫輕敵

由 認知與新思維 發表于 人文2022-01-20
簡介此處老子所要強調的“不爭”是保持自然,不為他人所動的一種心理,那麼遇到“好爭”之人,對方就拿自己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原形畢露

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

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長久相伴,不知不覺《老子修經基礎篇》已經進入到最後部分了,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援,同時鼓勵更多朋友接觸國學,認知與新思維特意推出兩本電子書“

南懷瑾《老子他說》

”和“

林語堂《道德經中英文譯本》

”,私信回覆“

道德經

”,即可免費領取。

《老子修經基礎篇》(二十四)——切莫輕敵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士,不逞其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會輕易動怒;善於勝敵的人,不會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懂得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下方。

戰國時期的“

”,有著書立說的

學士

,有為視死如歸

勇士

,有懂陰陽曆算的

方士

,有為人出謀劃策的

策士,

無論哪一種士,過於剛強和勇武,最終都容易夭折,老子強調低謙柔和是有道之士共有的品質;征戰殺伐的人,容易受到

敵方的挑釁和激怒

,一旦失去了理智,也就陷入到他人設伏的陷阱和詭計之中,所以老子強調作戰之人,尤其是帶兵打仗的軍官,一定要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剋制住自己的憤怒情緒,才能不中他人的圈套。

懂得取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進行正面交鋒,而是能夠變相取勝,制敵於千里之外。

楚漢相爭,韓信奉命攻打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見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處下

,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裡的重要觀點,前面章節已經提過無論是“

君主

”治國,還是“

聖人

”修身,都應該像水一樣處於低處,

不爭、不顯、不耀、不肆

。而這裡老子強調善於用人的人,也應該將自己放在被用之人的下方,這樣才能夠得到被用之人的信賴,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功,是為配天古之極。

這叫做不爭而爭的德行,這叫作使用別人而讓別人信服的能力,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老子的“

不爭而爭

”的理念是“

無為而無不為

”的產物,表面不爭,結果卻是爭,很多人讀到此,轉念一下,還是認為老子是個大“陰謀家”:用“不爭”來迷惑對手,其實暗地裡在“爭”。此乃誤解。

此處老子所要強調的“不爭”是保持自然,不為他人所動的一種心理,那麼遇到“好爭”之人,對方就拿自己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原形畢露。

何謂

配天古之極,

這裡的“

”指的是“

天地之始

”,“

”指的是“

法則

”。老子認為“

不武

”、“

不怒

”、“

不與

”以及“

處下

”都是符合天地之始混沌未開時的法則,這就是“道”的法則。

《老子修經基礎篇》(二十四)——切莫輕敵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攻,而是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步。此章與上一章的

不爭之德

異曲同工,都是在強調作戰用兵時,應該保持防守、預備的狀態,而不是進攻、侵略的狀態。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這就是所謂的:雖然有陣勢,卻好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一樣。

此句老子強調了用兵作戰需要“

有形無形

”相融合的虛實結合策略。《三國演義》中說到謀略,可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他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典故。若提到張飛,可能在絕大多數讀者心中都是“有勇無謀”的形象,但是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

張飛怒喝長板橋

的情節,此處的張飛智謀不輸於諸葛孔明。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後,便勒住馬,不敢近前……扎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

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後人有詩讚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張飛之所以能夠喝退曹軍並不是偶然,而是他讓自己手下二十多名騎兵,到樹林中砍下樹枝,綁在馬尾巴上,然後讓馬在林子裡來回奔跑,這樣就使得整個林子塵埃騰起、響聲雷動,這便使得多疑的曹軍誤以為張飛帶了很多兵馬。這便是

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的絕妙之處。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慈悲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此句與六十七章相承接,這裡的“三寶”即“

”、“

”、“

不敢為天下先

”,同時這裡的“

”可作“

”來譯。

老子在整部《道德經》中提到“

禍患

”的地方共有四處,第十三章“

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 、第四十六章“

禍莫大於不知足

”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以及本章“

禍莫大於輕敵

”,所以在老子看來,能夠帶給我們禍患的東西有這麼四個:

自身、不知足、福、輕敵

可以說這四者都是與自我或者是自我意識息息相關,老子認為我們重視的、貪圖的以及一切能夠帶給自我利益的東西,都包藏著禍患。有些人會說這不對,前三者可以說是與自我相關的禍患,但是“輕敵”應該是敵人給自己帶來的禍患。我們不妨用老子的“

反向思維

”去思考:如果我們沒有“輕敵”的想法,就不會放鬆對敵人的警惕,那麼敵人怎麼能夠輕而易舉地傷害到我們呢?所以此處“輕敵”仍然強調的是自我帶來的禍患。

當兩軍對戰之時,只有擁有慈悲心懷的那一方才會贏得勝利,這個道理在前文已經具體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綜合此兩章,老子都在論述帶兵打戰的取勝之法,第六十八章老子透過“

不武

”、“

不怒

”、“

不與

”以及“

處下

”來論述“

不爭之德

”的取勝之法;第六十八章老子敘述了“

退守

”、“

虛實結合

”的作戰策略,最後突出“

哀者勝

”的中心思想,倡導統治者在用兵作戰時,除了要有謀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

慈悲

”之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