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由 小左聊一聊 發表于 人文2022-01-18
簡介”魏文帝和庚信曾將葡萄比為荔枝,被人們譏笑為“錯謬氣陳正敏認為蘇軾將荔枝比為江珧柱,與魏文帝、庚信的比喻同樣錯謬

燭照數計比喻什麼

大家好,我是小編張雪,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瞭解一下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比喻論

關於比喻的論述,宋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發展:

博喻

宋代陳睽《文則》中最早提出博喻手法。洪邁在《容齋三筆》中也總結了這一手法的規律,並舉出例證。他說: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翰、蘇兩公為文章,用譽喻處,重複聯貫,至有七八轉者。轉公《送石洪序》雲:“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蘇公《百步洪》詩云:“長虹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校。水師絕叫亮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華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拄箭脫手,飛電過晾珠翻荷”之類,是也。(《容齋三筆》卷第六)

韓愈的《送石洪序》一連運用了五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石處士的議論具有:論辯滔滔不窮、情況瞭如指掌、先知先見之明等方面的特點。蘇軾的《百步洪》詩連用八個比喻生動地描繪了輕舟行駛在急流中的神速狀態。這兩個佳例直到今天還為人們所稱讚。洪邁能選取這些例句,並總結了它們的特點是“重複連貫,有七八轉者”,這說明了他的識見。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比喻重神似

蘇軾將荔枝比喻為“江珧柱”,並由此引起一番評論,這對後人很有啟發。

蘇軾的比喻見於他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海中仙人絳羅裙,紅絹中單白玉膚。似開江珧砍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膠。”他對此詩注云:“予嘗謂荔枝味厚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推江現柱、河豚魚近之耳。”又曰:“予嘗問荔枝何所似?或日:荔技似龍眼,客皆笑其陌,實無所似也。僕日:荔枝似江姚柱。應者皆撫然。僕亦不辨。”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陳正教《遁齋閒覽》批評蘇軾的比喻:“予意東坡未嘗到閡中,亦不識真荔枝。其日‘四月十一日’,是特廣南火山者耳。故其比類,僅與魏文帝、庚信同科。”魏文帝和庚信曾將葡萄比為荔枝,被人們譏笑為“錯謬氣陳正敏認為蘇軾將荔枝比為江珧柱,與魏文帝、庚信的比喻同樣錯謬。

胡仔則贊同蘇軾,反對陳正敏的觀點。他認為蘇的比喻“可謂善於比類者。若魏文帝、庚信方之蒲萄,乃至謬耳。《藝苑雌黃》(按:應為《遁齋閒覽》)殊無鑑裁,遂言東坡比類,僅與魏文帝、庚信同科。若言閨廣荔枝高下不同則可,若言東坡不善比類,則不可也。”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胡仔認為蘇軾的比喻為“善比類者”,這一評價很正確。可惜他沒有進一步說出其中的緣由。清代宋大禪則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荔枝似龍眼,似之似也,似江眺柱,不似之似也。”所謂“不似之似”,就是說荔枝與江瀏飛柱原是兩類本質上極不相同的事物,一是植物,一是動物,但二者卻在“味厚高格”這一點上有相似之處。所以,這樣的比喻,實即劉勰所謂的“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是用得很好的。至於魏文帝、庚信將“蒲萄”(即有萄)比為荔枝,這是從形狀的角度相比,也不能譏為錯謬。蘇軾的比喻則是從“味厚高格”的角度作比。這一比喻給後人的啟示是:比喻不應僅限於形似,還可著眼於神似。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從喻體、本體方面分別研究比喻

黃徹從喻體方面探索了比喻的特點:

韋應物《贈李侍御》雲:“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又《雜言送人》雲:“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此可為用辛之法,蓋不拘故常也。(《碧溪詩話》卷三)黃徹舉出韋應物用同一喻體比喻兩種相反的喻義。如《贈李侍御》詩,用喻體“冰壺”比喻“詩,的徹底清,這是喻以褒義。而在《雜言送黎六郎》詩中卻將“冰壺”比作“未為清”,為了襯托少年的冰清玉潔,而做了貶義的比喻。這樣的比喻之法,黃撤總結它們的特點是“不拘故常”。後來清代吳旦生認為這是比喻的 “異用”。對這種修辭現象,唐代詩格的書中已經看到。今人錢鍾書在《管錐篇》中則從理論上總結了它們的規律:“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衰,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辭之學,亟宜拈示。”並命之為“比喻之兩柄”。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羅大經則立足於本體來探索比喻的規律: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頑洞不可掇。”趙銀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欣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雲:“試問閒愁知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鶴林玉露》)

羅氏以喻“愁”為題,談及“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有以水喻愁者”,也有以“菸草”“風絮”“梅子雨階等幾種喻體共同喻愁者。這裡說明同一個本體“愁”,可以分別用不同喻體來打比方,可以用一個喻體,也可用多個喻體作比。羅氏最欣賞賀方回的《青玉案》詩,既用博喻,又興中有比,認為這是“新奇”之比。

修辭手法:比喻,鑲嵌,對偶,離合,互體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