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三國桃園結義:金蘭結義兄弟和拜把子兄弟有區別

由 桫欏星文 發表于 人文2022-01-14
簡介這種基本建立在純利益基礎上的“兄弟”關係,實際上比較鬆散,是幫會(例如元明清的白蓮教、紅燈教、義和團,民國的袍哥、青幫、洪門)構建組織的方式,形式大於內容,因為不是真正的相互瞭解、言語投機、志趣相合,所以,口頭上提的“金蘭兄弟”水得很,在私

拜把兄弟與朋友區別在哪裡

三國桃園結義:金蘭結義兄弟和拜把子兄弟有區別

《三國演義》第一回就用“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這樣的標題,關鍵詞突出劉關張三兄弟金蘭一世的真情。“桃園結義”的誓言也很是高大上,不止結兄弟,還要匡正義: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故事一出,立即在中國民間流傳成為最為廣泛、最為深遠的故事。“桃園結義”比“羊左之交”擴散得更快更廣,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結拜兄弟”一詞。

說起“結拜”,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兄弟結拜是戰國時期的“羊左之交”(京劇是《捨命全交》),左柏桃與羊角哀志同道合、言語投機、相見恨晚,結拜做異姓骨肉。後來的,就有著名的劉關張“桃園結義”,西晉劉琨和拓跋猗盧、段匹磾(dī)結義,唐朝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機結義,元末陳友諒與張定邊、張必先結義,清末洪秀全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結義,以及瓦崗寨46友結義、梁山108好漢結義,等等。

有意思的是劉邦跟項羽這對死敵,按照劉邦的話,他倆反秦初時也是結拜的兄弟,《史記·項羽本紀》中原話是“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結拜”:“因為情感好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約為兄弟姐妹。”歷史以來,有了名人的結拜示範,民間百姓也紛紛效仿,特別是在大災大難、兵荒馬亂時期,個體有感於力量微弱,就傾向於自發結群抵禦。而且逐漸豐富結拜的儀式規矩、程式內容,例如,要選擇吉日良辰,適宜地方如祠堂等,擺設三牲祭品,以及一隻活雞(“歃血立盟”),一碗酒和“金蘭譜”。

“金蘭譜”每人一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叩頭換帖、對天盟誓,磕頭要行八輩大禮,即“八拜之交”,誓言不外乎“有福同亨,有難同當”、“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之類。結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無限定,男的稱兄弟,女的稱姐妹。結拜後,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等,均以兄弟或姐妹關係來往。

但是,江湖社會中“拜把子兄弟”和“金蘭結義兄弟”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金蘭結義兄弟,一般是適用於二、三、五少數志趣相投人之間的結拜,結拜之前,相互瞭解較深,相互欣賞較多,相互認可較重,結拜側重於意氣相投,基本沒有金錢利益摻雜,結拜之後,相互支援幫助,一般大多數能夠做到同生共死,“情比金堅,義如蘭香”。

拜把子兄弟,一般是適用於幫會兄弟稱呼,是因為共同認可幫會老大“舵把子”、“扛把子”、“教主”,所以以後陸續加入幫會的人都走一個程式,在率先認可“只認舵把子、教主為唯一老大”之後,餘眾相互間稱呼為“拜把子兄弟”。這種基本建立在純利益基礎上的“兄弟”關係,實際上比較鬆散,是幫會(例如元明清的白蓮教、紅燈教、義和團,民國的袍哥、青幫、洪門)構建組織的方式,形式大於內容,因為不是真正的相互瞭解、言語投機、志趣相合,所以,口頭上提的“金蘭兄弟”水得很,在私下各有各的小圈子,不可能很親密,不可能真正同生共死。

民間市井中,說某倆人是“拜把子兄弟”,一般是不明詞義的老百姓對幫會流入社會的語言的習慣性誤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