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由 佔芳 發表于 人文2022-01-13
簡介三尺的雨就是1000mm降水,放在今天應該達萬年一遇的大災標準了

八拜為交是什麼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古代的中國,竟與我們今天有那麼大的差別。有些細節,沒人說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到7月20日20時,河南鄭州三天降雨量617。1mm。水潑滂沱,一片澤國。

六百多毫米降水,也就兩尺多深。

可小時候讀《西遊》就有個大疑團:書中的雨一下就是三尺,咋就沒洪水滔天?

三尺的雨就是1000mm降水,放在今天應該達萬年一遇的大災標準了。有史以來,老天爺很少下這麼殘酷而毀滅的雨!

可《西遊記》裡的雨,三尺是㡳線,城市卻平安無事,難道是西遊作者搞錯了?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據說,目前全球降雨量的紀錄就是在河南創造的,至今仍然沒有哪個地方能打破。

資料顯示:1975年8月5、6、7三天,河南駐馬店地區林莊,8月7日一天降下1005。4毫米,其中6小時降雨為830。1毫米,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

1005毫米是多少,以今天的度量標準算,也就是三尺零一點點。

這僅僅才是小說《西遊記》中降雨量的底線數啊!

看看《西遊記》的雨,那可是一下就是三尺好幾啊!

第10回,龍王曰:“明日甚時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關於降雨量的測量,古人農業立國的思維,讓他們採取了一個最實用的方法。

儘管,此次降雨活動,被涇河龍王搞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破壞,“

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卻只得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

”。

本邦古代的時辰,是按一晝夜十二時辰記時的,一個時辰是今天的兩小時。未時是13~15點,申時為15~17點。

雖然可愛的涇河龍王為了一己之私,貪汙了三寸八點的雨水,可也是四小時降雨量1000多毫米。

這個也絕對夠得上降雨量世界紀錄了!

或許,有人會質疑:明代的度量用尺,是不是比今天的尺短啊?

僅就度量衡尺這一項,咱們今天這些孫子們的智慧,只能比古人低,絕對不會高於古人。古人尺寸的長度是有文化的,常常與天文相關,這裡不細說了。

今天的尺寸長度,還真是繼承了明代的,只是稍微向國際的米與毫米找找齊,沒有多大的創造。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別以為這是多大的雨,現代城市遇上30‬0毫米的雨,一定變‬水鄉。那麼,古代呢?

明代的尺長度平均是33釐米多。目前發現明代尺的實物,非常稀少,僅僅五件。明代的尺,最長的一件為34釐米。

顯然,明尺與今天差異不大,那問題可就大了!

大唐時的長安,那是個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人口密度世界第一。涇河龍王的行徑,放在今天算得上是為國捐軀。

哪怕是減少一寸的降水,都不知要拯救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不是!涇河龍王龍頭白白挨刀落地,長安城雨霽天朗,洪災影兒都沒有!

大唐長安稱得上是世界第一城,排水系統再牛,也受不了四小時1000毫米的降雨,這是怎麼回事?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是西遊作者沒見過大雨?沒見過洪水?想當然地寫出來的降雨尺寸?

能寫出《西遊記》這等曠世名作,作者一定是個有相當人生閱歷的人。連滿世界發洪水之事都不知道,這部書怕不會有今天的價值。

幼年時曾想:是不是天庭神仙有權,任性?雨想下多少就下多少。

年長後明白:本邦天庭神仙自己吃幾碗乾飯可能不知道,但下多少雨必須得知道。仁政這點政治都不懂,還統治什麼世界?

天天在天上下雨造災反人類,不如叫魔鬼呢!

一場300毫米的超強降雨,就足以摧毀城市設施。這可還不到一尺啊。

《西遊記》一書中,天庭施雨一下就三尺多的時候,可絕不止是國都長安一次。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所有超過100mm的降水,對城市都是考驗。當降水超300mm時,對城市就意味著災難!

唐僧取經團隊西行至烏雞國,國王回憶舉國乾渴盼雨之時,也曾下了一場滂沱透雨。

37回,烏雞國王道:“在危急之處,忽然鍾南山來了一個全真,能呼風喚雨⋯⋯只見令牌響處,頃刻間大雨滂沱。寡人只望三尺雨足矣,他說久旱不能潤澤,又多下了二寸。”

下了三尺二寸的雨。若是算來,這次超過了長安城那場超級大雨了,真正刷新出一個世界紀錄。

這是什麼意思?是嫌長安的雨不夠大嗎?總不能讓剛剛遭受旱災的外國人民也遭受澇魔劫難吧!

可是,不必多慮,沒有洪澇!這是次救人於水火的及時雨!老國王說“

朕見他如此尚義,就與他八拜為交,以兄弟稱之。

”

烏雞國人民還不知道怎麼感謝這位大救星呢。要不然,老國王再傻也不會和個道士拜把子,平起平坐。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當一個地區的降雨量超過8‬00mm時,還沒有哪個地區能免於災禍一一泱泱洪水來了!

當取經團一路西行,到了車遲國,咱猴哥破了虎力大仙等道士的求雨法術,尷尬的道士只能說:“

今日龍神都不在家。”

而後,大聖作法,請來龍王,“

雨自辰時下起,只下到午時前後;下得那車遲城裡裡外外,水漫了街衢。(45回)

”

氣象學上,日降雨量達到250毫米的,就是特大暴雨。大聖弄的這場雨顯然也不小。但是,取經團是布恩施澤的,雨弄得再大也不能讓人家遭秧!

《西遊記》下雨尺寸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是古人對雨量的計算方法,與今天完全不同嗎?

也許,問題的結症就是在這裡。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今天的人在解讀古人的作品時,常常犯自以為是的錯誤。

翻閱明代的書,可能時不時就會遇到下三尺雨的情況。

《三國演義》第29回,孫策要于吉祈雨,下的也是“

三尺甘雨

”。

忽見黑煙一道,衝上空中,一聲響亮,雷電齊發,大雨如注。頃刻之間,街市成河,溪澗皆滿,足有三尺甘雨。

如此看來,三尺雨像是明代人對大雨的一種說法。只是,無知文士常常混淆三尺甘雨與水深三尺。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明代對於降雨量的測量,是有專門的工具尺的。水入土幾尺幾分幾點按要求必須如實奏報。

但是,與《三國演義》不同,西遊中的雨下得幾尺幾寸幾點清請楚楚,分明是用儀器測量過的。

《西遊記》87回,大天竺國鳳仙郡郡侯發榜招賢:累歲乾旱,“

望十方賢哲,禱雨救民。

”經過悟空一番努力,玉帝開恩賜雨。

傳旨:“著風部、雲部、雨部各遵號令,去下方,按鳳仙郡界,即於今日今時,聲雷布雲,降雨三尺零四十二點。”

一日雨也是“

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點

”。這尺寸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這件事的詳情,可事關大明開國皇帝。對,就是那個鞋拔子臉的朱元璋朱重八。

原來,明代計算降雨量,不是如今天有標準量雨器。大明降雨量測定,以雨水“入土深淺”來確定。

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堅持農業立國國策,他確定了“雨澤奏報制”。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從小到大,《西遊記》帶給我們魔法般的奇妙體驗。可是在這部書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明史》卷八中記載:

仁宗朱高熾誇他爺爺:“祖宗令天下奏雨澤⋯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

。

而且,明政府還公佈府縣上奏標準格式:“

雨澤事,據某人狀呈:洪武幾年幾月幾日某時刻下雨至某時幾刻止,入土幾分

”(《大明會典卷76》)。

雨下了三尺幾點,原來是雨水入土三尺多少啊!以今天土壤測墒情知識來看,就是一次標準的大雨啊!

《西遊記》目前認定的作者吳承恩,以他當過縣丞的經歷,這類申報就是縣丞的工作。對此,沒有人比縣丞更熟悉。

三尺幾分的大雨,不等同於今天的降水量,但這不過是四百年前明人小小的一筆。

可就是人家隨手這一筆,讓我的孩提時代疑團延續到現在。

唉!這就是《西遊記》,在她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西遊記》中大雨一下就是三尺,為啥沒發洪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