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交易之道——不為事先,動而輒隨(上)

由 少虧慢慢掙 發表于 人文2022-01-05
簡介所以說,如果沒有客觀的實力比較,即不能客觀辨識真正的懸殊程度,貿然進入對抗程式,片面的堅信只要是柔就可以克剛,不但不可能達到預期結果,反而會錯誤的將你引入萬丈深淵

米粒之珠豈敢與日月爭輝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上文出自中國古代兵法名著«三略»,也稱«黃石公三略»,後人不但因其實用價值而將其列入«武經七書»,還因其獨特的戰略思想價值將之與«太公六韜»並稱為“六韜三略”,以示其兵家權謀類鼻祖的地位。明清之前的史學家,一直認為«三略»是下邳神人黃石公所撰,因傳與漢朝名將張良方得以問世;但此結論被後世史學家的進一步考證後給予了否定,因大量最新出土的歷史文獻中都證實黃石公當年傳與張良的並非«三略»,而是周朝姜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即«太公六韜»。至今,«三略»的真實出處仍是縹緲不知,真實作者亦無從考證。出處與作者並不是我們去探究的範疇,對我們的交易活動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我們要做的是,透過探究這部兵書的思想精髓,結合我們的投資投機活動來進行大而小、小而大的理念揚棄,以期用更符合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指導我們的投資投機活動。

這部兵書的價值體現可謂是無所不在,但其明顯迥異於其它兵法著作的地方,是在當時那種家家各執其說的整體歷史背景下,作者能夠特立獨行地破除門戶的偏見,不但不偏袒於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方,還客觀地糅合了多家思想的精華,並從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側重方向闡述了治國用兵之道,其戰略思想和哲學思想在當時的同類中無出其右。所以,當近期有學者提出該書應該被定性為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戰略哲學時,我心同之。

該書上中下三略劃分,字數雖只寥寥數千,然其內涵哲學的精深悠遠以及思想特色的相容博採,總是令我這活在進步千年之後的晚輩歎服不已,再加上個人思想的根源處一直崇尚道先術後,自然也就對這偏重戰略的兵書更加偏愛,其在私藏架上的書序編號即可見一斑。道家的謀略取天下,儒家的思想安天下,法家的原則御將卒,陰陽家的觀點識形勢,墨家的人才觀尚賢納 士,既雜取諸家之長,又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既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察軍事問題,也細節化地對治軍御將進行了系統論述,這千年前的古人是何等視野胸懷,又是何等相容客觀!

輔君和帝師的部分我們一掠而過,結合我們在投資投機中道與術的掌握和應用,文中數處精髓和人們理解上的偏頗,我將分別進行簡單圈點,以便於大家思維流暢的閱讀和理解。然因個人能力和理解程度所限,一切都是一家之感悟,雖“指點江山”,卻未必稱得上是“激揚文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君自行思之、悟之。

多年交易的經歷,使人變得越發理性和客觀,越發不易被那些既定或者公認的所謂事實引導自己的思維,無論傳統抑或新生,無論實踐還是閱讀,開放的心靈和揚棄的態度始終伴隨著我,“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對這部兵書的態度當然也是同樣。

今天的這個上篇中,我先來談談個人對書中所言的“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一己之見,然後引領大家的思維循序向客觀理性推移。“以柔克剛”這個詞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也是人們公認和肯定的,但是,這種不假思索的對傳統文化全盤接受的思維慣性,卻也導致了國人思維中的一個誤區,認為柔可以克一切剛。如果拋開成見去客觀統計,強勝弱、剛制柔才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常態,而以弱勝強和以柔克剛雖然也存在,但卻是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中的一種小機率事件,或者叫非常態。特例自然不可以被當作普遍真理來運用,否則,錯誤思想指導下的實踐遲早要受到大機率客觀規律的無情懲罰。客觀地思維應該是,在對抗的前提下,注意,我強調是在可以視為是對抗的前提下,這種觀點才有意義。(上篇先從對抗入手,下篇將在大家理解之後,循序漸進引入主題,闡述不應對抗,而應跟隨的道理。)在判斷柔是否可以制剛之前,我們必須要考慮一個客觀前提————即對抗雙方實力客觀比較,以確定是否可以進入對抗的程式。失去這個前提,一切都沒有意義,結果更將大相徑庭。例如,一柄常態尺寸的寶劍,即使是繞指之柔,在一噸方鋼的垂直壓力下,亦絕對無法做到彎而不折,“Every man’s got a breaking point”,人如此,物亦然;但假設,這噸方鋼之下,是一柄為噸鋼體積、重量級別一半的非常態尺寸的軟劍,在這種條件下,軟劍不但不會折斷,還會因柔韌而將噸鋼高高彈起。這就是區別。再如,一個弱冠之年的少年組武術全能選手,對面卻是左勾拳瞬間力量已經達到1000磅以上的世界重量級拳王泰森,剛勝柔汰同樣是最大機率的必然;但是,如果泰森對面的是力量稍遜泰森的霍利菲爾德,或者是體能稍遜於泰森一些的老將弗爾曼,那麼只要節奏和技戰術運用得當,柔克剛的機率也就大大增加。這就是差異。所以說,如果沒有客觀的實力比較,即不能客觀辨識真正的懸殊程度,貿然進入對抗程式,片面的堅信只要是柔就可以克剛,不但不可能達到預期結果,反而會錯誤的將你引入萬丈深淵。“八百破十萬”畢竟只是小說中的誇大其詞罷了。

今日與大家探討這個話題的起因,緣於近日的一次聚會。席間閒話時,一個投資人言及,自己在今年的外匯投資中方向判斷錯誤,一度賬面虧損千點以上,但是因為堅持持倉而在後來的價格返回中,沒有造成虧損,並強調如果採取了專業人士堅持的止損策略,反倒將造成較大的“無謂”虧損。否定止損的同時,該投資人還為自己的這種做法起了個堂而皇之的名字,叫以柔克剛,認定只要扛住,就永遠不會造成事實虧損,盈利是必然。更有甚者,同去赴宴的友人聽到這裡,隨言轉述他的一位朋友也是在某個交易中,方向錯誤後不但不堅持止損,還一路補錢逆勢加倉以攤薄成本,最終行情拉回不但沒有虧損,還小有盈餘,此人常用“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詞句為自己的勇敢暢懷明志。頓時,席中你一言,我一句,氣氛一致指向止損的無效性。大家見我不置可否,便徵詢我的意見,我無言以對,只說了一句“我不會這樣做”即一帶而過。在這樣的氣氛下,在這種上蒼慣用的障眼法面前,我無論怎樣解釋都會顯得蒼白無力,說什麼也都是多餘殺景。人們習慣於相信眼見是實,卻大多不知先賢孔子早就在千年之前,就在誤判弟子顏回竊粥的事件後告知世人,“眼見也未必是實”。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總是隻有在自己真實的受到了真正的傷害後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才知道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人們的思維受到傳統文化中“事實勝於雄辯”、“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弊端影響而形成近視的習慣,也形成了思維慣性,進而在階段性的假象中忘記了時間因素對取值和機率的考驗,更因行業經歷的有限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客觀區分偶然與必然。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朋友們公認悟性頗高的我。雖然因為專一沉浸,我早於他人知道了許多,但卻也是同樣真實經歷了太多之後,才真正的懂得。知道尚不等於懂得,何況那些還不知道的人?換在十年前,我一定會為了朋友的責任和行業的道德去與人辯論,給人糾偏,為了捍衛投資投機的尊嚴,為了儘量避免朋友在這種錯誤理念下未來必將導致的災禍,去和人家辯論的面紅耳赤。但無數次這樣的經歷總是證明我行為的無效性,人類本性中的自負總是讓我的努力化為烏有,不但不起到任何作用,還往往給人以自以為是、不合群、不識趣的印象。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此類事情屢見不鮮之後,雖然明確地知道錯誤思維者未來必然會受到的市場無情的懲罰,但在眾人盲目的喜悅中,我在明確表達了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之後,開始習慣於沉默。人,總是隻有在自己有了足夠多的經歷之後才會知道,也還要透過足夠疼的經歷後才能懂得,不可跳躍,沒有捷徑。

客觀的看待我們從事的投資投機的行業,客觀的來看我們以之為牟利媒介的金融市場,在如此強大的市場趨勢力量面前,我們怎敢將羸弱的我們放在他的對立面?我們又怎敢與之進行不智的級別對比?我們又怎能用對抗的思維看待我們和市場的關係?正確的理念引導下的正確行為將帶給你長期穩定的盈利,錯誤的理念引導下的錯誤行動,即使帶給你小機率的盈利事實,也是階段性的假象,更不可能持久,根源錯誤者,未來必將以倍計的對市場假以償還。市場浩瀚無邊,單日成交數以萬億計,我們與之相比,剛柔立判。米粒之珠怎可與日月爭輝?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是應該做的就是順應和追隨。一旦方向錯誤,壯士斷腕,儘可能快的止損離場,留得青山下次再來,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止損後市場繼續大幅度反方向行走,無疑證明了止損決定和行動的正確,不會造成悔恨;但如果止損後,行情卻按照你原有判斷的方向行走了,那也不要悔恨,因為這並不代表是止損錯了,而大多是因為你入場時機不當或止損位置擺設不當造成。像我這樣交易了這麼多年的人,會用另外一種業餘投資人不能理解的腔調來形容,那就是,看似錯誤的止損也是正確的,因為它只是虧損交易部分的一個類別而以,追求完美等於弱智。相信這晦澀而冷酷的論調,只有那些真正沉浸市場多年的職業交易者方可領會。上述的那第一個因不止損死扛過來的投資人,本質是謬以為自己與市場的級別相差不大,所以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與市場進入對抗程式,可以用自己的柔來克市場的剛;而第二個引述的投資人,則更是謬以為自己與市場在同等級別上,甚至自己比市場更聰明、更強大,妄圖用自己的強來克市場的弱。何其愚也!飲鴆確實可以暫時止渴,但不識鴆、不及時救治,死亡應是必然。“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所述沒錯,但必須建立在可以對抗的前提下,市場浩瀚,我們又怎是它的對手?我們又何必無效的在它面前去判斷自己的強弱剛柔?

到這裡,一個關鍵的理念就浮現出來,在市場中投資投機,我們首先應該放棄的就是對抗。然而,“證道如此,也並不究竟”。因篇幅原因,我們在下篇中再繼續這個思維主線,從«三略»中探究其哲學的精髓,進入我們本篇最重要的主題部分“不為事先,動而輒隨”。之後,你會明白,市場雖然永遠不可以對抗,也更不可能被戰勝,但絕對可以長期平穩的盈利,起決定作用的是你的思維,經驗、技巧都要排序其後。

有一位以賭博為職業、並總體獲利直至終老的賭者曾經說這樣一句話:你可以贏得一場牌局,甚至很多的牌局,但你永遠無法戰勝賭博這種遊戲。個人引為經典,大家用開放的心靈去思考,當有一悟。

轉自:新浪部落格:三歷涅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