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商紂王帝辛:百人之敵,經略東南

由 唐詩宋詞古詩詞 發表于 人文2022-01-03
簡介驍勇善戰的帝辛將諸侯之旅編成左、中、右三師,每師萬人,均配以精良兵器,銅胄裝束,商王大軍,所向披靡,威風凜凜,浩浩蕩蕩

惡居下流的上一句是什麼

商紂王帝辛:百人之敵,經略東南

“咚——咚——”巨椽鏗鏘而規律地叩擊著朝歌的城門,一下,兩下,餘音沉重而蒼涼。

耳順之年的商王帝辛,獨坐鹿臺,頭戴冠冕,手拱玉圭。彼時城門大開,諸侯軍蜂擁而入,人聲嘈雜,四下逃散,一片慌亂。

帝辛長嘆一聲:“大勢去矣。”

引火點燃鹿臺,瑪瑙欄杆,寶石棟樑,王位疆土,百年基業,頃刻間,轟然倒塌,火乘風威,風助火勢,燒得山崩海裂,煙霧障天蔽日,久久不散。

01

約公元前1105年,九間大殿內傳出一陣嘹亮的啼哭聲,商王帝乙迎來了嫡子的降生,滿心歡喜,取名為“受”(祭名為子辛)。

生於帝王之家,父親是統治八百鎮諸侯的商王,權傾天下,母親婦戊貴為王后,萬民敬仰。帝辛從小嬌貴非常,“生則逸,弗知稼穡之艱難,弗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錦衣玉食,無拘無束。

少年帝辛,聰明穎悟,靈敏多才,勇猛多謀,“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一日,貞人占卜,話“茲雲其雨”,帝辛聞之,辯曰:“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首刻於甲骨,流傳至今的卜辭,一疊四句,鋪排整飭。與漢代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異曲同工,是為此類詩作的濫觴。

青年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赤拳擒虎,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能當百人之敵。因其神力,擎將傾之大廈,故越過庶出長兄微子成為嗣君,而這引起了微子的不滿,為其出走西岐,“肉袒請罪”埋下了伏筆。

商紂王帝辛:百人之敵,經略東南

02

約公元前1075年,帝辛而立登天。即位之初,立於祖廟商湯的靈牌前,“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詩經*殷武》)他心潮澎湃,欲在其位大展拳腳,以繼先祖基業,揚前朝榮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詩經。商頌。玄鳥》)前有盤庚遷殷,建大邑商,今有帝辛擴都邑建苑囿,大興土木,廣建樓臺,作傾宮,立玉門,方圓百里,修葺一新。帝辛遙望欣榮之相,嘆道:“我商族本為玄鳥所生,玄鳥清晨高歌,天下大白,從今起,都城改名‘朝歌’!”

約公元前1053年,東魯姜文煥、南都鄂順叛商,聲勢浩大,勢如破竹,攻邑掠地。訊息傳到朝歌,商王帝辛大怒,傳旨親征東南兩地。

帝辛身披銅盔銅甲,手持青銅大刀,腰胯斬將寶劍,身後戰車成排,戰馬嘶鳴,刀槍斧鉞,矛戟林立,雄壯空前,威武絕後。

驍勇善戰的帝辛將諸侯之旅編成左、中、右三師,每師萬人,均配以精良兵器,銅胄裝束,商王大軍,所向披靡,威風凜凜,浩浩蕩蕩。

在行至江淮叢林時,帝辛見大象墩憨厚實,便突發奇想,調養馴服,為己所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聰慧的帝辛創編象隊,可謂空前絕後之創舉。

嚐到了象隊的甜頭,帝辛思考起大象何以如此體魄雄壯,令百獸畏而尊長?當他撫到堅固而潔白的象牙時,似乎有了答案。他立即命令工匠,斷象牙以為箸,用之進食,以效象威。

王叔箕子見帝辛佐餐必用象箸,感其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苦諫多次,而驕奢慣常的帝辛不以為意,箕子遂披髮佯狂為奴,隱而鼓琴以自悲。此為帝辛背後世罵名之一事。

曠日持久的東夷之徵,耗費了商王朝大量的人物財力,《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然而這於中華民族疆土的開拓,卻是意義重大,功不可沒!今天的天津、連雲港等沿海城市所在地域,包括江蘇、安徽兩省在長江以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同時讓相對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淮河流域,促進加入這一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開發經營東南,這一宏大的歷史事件,理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是商紂王帝辛肩上的一枚碩大的勳章!

商紂王帝辛:百人之敵,經略東南

03

約公元前1046年,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東夷,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於商都附近的牧野,奇兵突襲。《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汝,無貳爾心。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而商王朝的精銳之師遠在東南,此時只能臨時武裝起奴隸和囚徒,倉促應戰。

周軍陣前誓師鼓動,史稱《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有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這段動員令,集紂王罪過之大成,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激發起了從徵將士的敵愾心與鬥志。

誓師後,周武王姬發下令向商軍發起攻擊,“師尚父與百夫致師”,而商軍雖人數眾多,卻是以奴隸與俘虜為主力,戰鬥力與意志力均不堪一擊,掉轉戈矛者不計其數, “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周武王乘勢以“大卒衝馳帝紂師”,猛烈衝殺敵軍。於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牧野一戰,天下易主。

商紂王帝辛:百人之敵,經略東南

04

朝代的更迭,王權的交接,總是相關著天地人的多重因素,所謂“運去英雄不自由”。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天道的週期興衰有時。將亡國之罪全歸咎一人之責,實在有失偏頗。

古史大家顧頡剛先生曾著專文考辨。在《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中,顧先生透過梳理史料,指出:“紂惡在周人《尚書》中只有6點,戰國書中增加了27事,西漢書中增加了23事,東漢時增加了1事,東晉時增加了13事。”

《論語》載紂之惡 ,也不過三事:微子逃亡,箕子為奴,比干諫死。

而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雕柱而桔諸侯,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戮涉者脛而視其髓,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觀其心,殺梅伯而遣文王其醢等等均為後世所“創”,甚至連妲己是否確有其人都無定論。

《論語·子張篇》有:“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荀子云:“古者桀、紂……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國於爾手亡,朝在爾手終,成王敗寇,失敗者只能被踩在腳下,任口水淹沒千年。

郭沫若曾作打油詩一首,為商王帝辛叫屈。“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惡莫須有。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夕陽西下,首陽山上,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歌之:“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餘音嫋嫋,迴盪山間,直至“命之衰矣”。 孤竹君二子,為商殉節,可見商亡或非帝辛的無道天滅,只為盛衰有時,恰逢其命矣。

-作者-

張佳,85後,畢業於佩魯賈大學,喜愛讀書寫作,近來痴迷於讀帝王人生,寫就帝王系列,與諸君分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