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人文2022-01-03
簡介當你透露出想要幫助對方的意圖時,對方就會增加對你的依賴和期待,如果在後續的實際行動中,你沒有達到對方的期待,對方就會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難以依靠,並表現出強烈的失望,甚至對你惡語相向

強詞奪理的人什麼心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短短几十載,順風順水的時候少,艱難坎坷的時候多,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之中,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是在所難免的。

當你身邊有人不小心落入了低谷之中,你或許會因為善良,想要幫對方一把,讓對方儘快地走出低谷。

但是,心理學家建議,永遠不要輕易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之下,被你幫助的人不但不會感謝你,還有很大的機率埋怨你。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你,那麼,接下來就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上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出現的兩點原因,也帶你看懂人性。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術語,

最早由20世紀早期著名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提出,此概念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能夠透過基本的共鳴反應而產生的對他人情緒的直接感應。

情緒感染這個概念經由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層的解讀。

哈特菲爾德指出,情緒感染主要是體驗、感受他人情緒,他人情緒主要包括對方的主觀感受、主觀評價、行為方式、性格特徵以及一些對於特定事件的特定行為。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身邊有遇難的朋友,大多數人都會出於好心去幫對方一把,但是,對方所需要的很有可能是你所滿足不了的。這時的你可能會感受到有些尷尬。

當你好心地想要幫對方一把的時候,

你會發現對方並不領你的情,因為你的能力不足以將對方徹底從谷底拉出,這時候,對方會因為在你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對你感到絕望。

當你透露出想要幫助對方的意圖時,對方就會增加對你的依賴和期待,如果在後續的實際行動中,你沒有達到對方的期待,對方就會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難以依靠,並表現出強烈的失望,甚至對你惡語相向。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心理學家認為,由於人體的大腦中樞系統功能,人類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變化,個體習慣於用情緒模仿的方式來感染周圍的人。

因此,

當你周圍的朋友不斷向你抱怨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你的情緒也會逐漸地被影響,久而久之,你也會陷入一種情緒的低谷之中。

因此,想要幫助你身邊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地考慮好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不要僅憑著一腔熱血。

打擊對方的自信心

在人際交往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地位與個體的自信心強弱有著直接的關係。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有心理學專家研究指出,人際交往之中的人際信任與自尊水平也有著明顯的關聯性。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在人際交往之中,自信心與自尊是影響人際信任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他們性格獨立,自尊心極強,

這類人即使身陷困難,也不想讓身邊的人幫助自己,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窘迫不堪的樣子,他們更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自己來渡過難關。

這種情況下,你如果貿然地伸出援手,很有可能會傷到對方的自尊心,讓對方覺得你在如此艱難的時刻還駁他的面子。

這樣的芥蒂一旦形成,以後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很難維持了。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所以,在他人沒有明確的提出需要你的幫忙時,不要輕舉妄動,貿然的打亂別人的生活節奏。

對方容易得寸進尺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遇到不知滿足,

得寸進尺的人,他們把你的一切幫助都當作是理所當然,不珍惜你對他的好。俗話說得好:“幫急不幫窮,幫困不幫懶。”

雖然幫助他人是一件善事,但是面對那種不知恩圖報,甚至會恩將仇報的人,就不需要對他們太過善良,不然最後受傷的只會是你自己。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實際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收養流浪的孩子,孩子長大之後卻嫌老人沒錢沒勢拖了自己的後腿。明明是做了天大的好事卻得不到好報。面對這樣的人,大可不必太善良。

也許這種事情也發生在過你自己的身上,只不過沒有如此令人寒心。當你看到身邊的人陷入困境之時,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善良而伸出援助之手。

而對方就會把你當作救命稻草,對你產生過度的依賴,久而久之就會把握不好合適的尺度,總是希望能夠在你身上得到更多的幫助。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幫助他人之前一定要保持頭腦清晰,分析利弊,看清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夠給對方多少,不要輕易地伸出自己幫助對方的手。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