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由 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發表于 人文2022-01-03
簡介凡夫俗子的個體小悲,僅僅愛惜自己,或者只愛自己與至親,不見同理心,沒有同情心,就會對他人對於外界製造很多痛苦,如同尚未放生的孩子們

大慈大悲的佛陀啊 請讓我感悟人生真諦 是什麼歌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

各位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這裡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人的一生是尋覓愛暖的歷程,幸福來源與自己對於自己的認可,自己與他人相處的和諧。

佛是真善美的化身,對於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佛的啟示是:“無我”與“慈悲”。要做到無我和慈悲,最為基礎的就是“同理心”。這是一種對於他人的世界感同身受的靈性和覺悟,更是無邊的智慧本源。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1

愛人者,人恆愛之

都說現代社會人情冷漠,那麼如何建立內外和諧的小宇宙?佛陀教導了我們順行天下的正念:同理心。那是一種對於他人的世界感同身受的靈性和覺悟,是佛陀言傳身教給眾生無邊的智慧,更是我們平凡人生的幸福小竅門。

因為有同理心,待人接物就能將心比心,有助於與他人建立共鳴和信任,是美滿家庭和和諧社會共同的基礎。

近日讀到一則佛陀的故事,才發現佛陀的境界更高更遠,臻於化境。故事中佛陀遇到河邊玩耍的孩子們,他們在玩弄小魚。魚兒痛苦掙扎然而逃脫不了。佛陀只問了一個小問題:“你們怕痛嗎?小魚兒在喊痛呢”!孩子們靈性善意頓生,放生小魚。佛陀進一步開示孩子們:我們肯定不希望年紀大的孩子欺負我們,自然它們(魚兒)也不希望我們去欺負它們。所以不要傷害別人!

這裡的“別人”是指弱勢群體。與孟子的宗旨一樣“愛人”,但是佛陀的發心是“無我”和“慈悲”,而非“人恆愛之”的獲得。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2

愛人無我,慈悲眾生

弟子問達摩禪師: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達摩禪師回答的境界中,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無我和慈悲,正是同理心的佛學啟悟,正是我們凡夫俗子追尋幸福之路的一盞明燈。

同理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無求回報。純淨的同理心才是真正的無我和慈悲,才是佛性。

歷史是由紅墨水寫成的,真實的世界盛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但是在一片血色黃昏中我們依然能找尋到佛性的美,哪怕很微弱很渺小,但是終究傳承至今,生生不息。

《楞嚴經》雲“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

然而明代破山和尚面對李立陽即將屠城前的一句戲言:只要和尚吃肉,便放過渝城百姓。他毅然破戒以救眾生。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此刻他就是佛祖的化身。

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凡夫俗子的個體小悲,僅僅愛惜自己,或者只愛自己與至親,不見同理心,沒有同情心,就會對他人對於外界製造很多痛苦,如同尚未放生的孩子們。

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體現的就是佛陀“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情懷。

凡人就是悟道前的佛,待人處事多多換位思考,從純淨的同理心出發,與人為善,不求回報,日行一善,終能成就最美善的自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