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岐山縣歷次修志情況

由 古同官 發表于 人文2021-12-30
簡介此志,系知縣於邦棟(山西、臨汾人)於萬曆十七年(1589)到任後,見嘉靖《岐山縣誌》“缺陋蕪穢”,欲重修,因“邑當衝疲,百務叢委,牒訟徵科,日復擾擾”,無暇顧及

汗顏無地指什麼生肖

此志,系知縣於邦棟(山西、臨汾人)於萬曆十七年(1589)到任後,見嘉靖《岐山縣誌》“缺陋蕪穢”,欲重修,因“邑當衝疲,百務叢委,牒訟徵科,日復擾擾”,無暇顧及。十八年(1590)三月,由儒學教諭南宮(山陽縣人,後升為階州學正),訓導鄭光祖編纂,十九年(1591)五月草成,七月刻版,十月成書。分為2冊,共6卷。設輿地、風土、建置、賦役、祠祀、職官、人物、藝文8志,附岐山縣、縣城、縣治及儒學、文廟、週三王廟、岐山八景等圖17幅。清順治時知縣王轂稱其“頗稱詳核”。

第三部:清順治十四年(1657),知縣王轂重修,名《岐山縣誌》,北京圖書館有藏本,縣誌辦公室藏有影印本。

順治十二年(1655)知縣王轂到任後,鑑於前志因王朝變革,兵戰連年而散失,且時隔將七十載,意欲重修,“苦無刻暇”,在教諭王業隆多次建議下,始“求於舊而採於新”,由教諭王業隆編輯,訓導李品玉校勘。順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完成。4卷,2冊。分輿地、風土、建置、賦役、祠祀、職官、人物、藝文8類,41目。卷首附有鳳鳴朝陽、龍尾春波、周邸治泉、五丈秋風、資福煙霞、崛山名剎、實相晨鐘、太白晴雪八景圖及說明,題詠8幅,輿地志中附《方輿圖》1幅。黨崇雅,道臺吳允謙分別為之作序。吳允謙贊稱八景圖“餘披覽未終,覺嵐翠煙雲,如撮來紙上。”但該志刊印粗劣,模糊不清之處甚多。

第四部:系乾隆四十四年(1779),邑令平世增、郭履恆所重修。陝西師範大學、岐山縣博物圖書館均藏有道光時重印本,縣誌辦公室藏有影印本。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陝西巡撫畢沅請重修府志蒙準。時知縣平世增(浙江山陰人)奉畢沅諭示,延請農部主政胡文銓為編訂,四十三年(1778)因平世增調往雲南辦理銅務而終止。同年代理知縣郭履恆(山 西、興縣人),在原稿基礎上由教諭蔣兆甲(渭南人)編撰,訓導張庸禮校刊,於四十四年(1779)十月刊印成書,畢沅作序。道光時重印,共2冊、4卷,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官師、選舉、人物、雜記8類,卷首附《縣境全圖》、《城圖》各一幅。

第五部:系清光緒十年(1884),知縣胡升猷重修,本縣人張殿元(進士出身)編撰,名《岐山縣誌》。縣博物圖書館、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均有藏本,縣誌辦公室有影印本。

此志距前志相隔108年。胡升猷於光緒四年(1878)春到任,時值岐山大旱,“哀鴻滿地,嗷嗷待哺”,忙於賑濟授食。至九年(1883),歲豐民悅,始延請本縣前任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賜進士出身張殿元為編撰,共同商訂,歷時六月(一說八月),約年底完稿。十年(1884)正月自序,六月刻版,十一年(1885)八月上旬,鳳翔府知府蘇完為之作序,爾後成書。4卷,4冊。分地理、建置、祠祀為一卷、一冊;田賦、官師、選舉為二卷、一冊;人物為三卷、一冊;藝文為四卷、一冊。附《岐山縣疆域圖》、《岐山縣城池圖》各一幅。

第六部:系民國二十四年(1935),縣長田惟均重修,名《岐山縣誌》。縣博物圖書館、檔案館、縣誌辦公室均有藏本。

民國二十至二十一年(1931~1932)陳錦榮、樊作哲二位縣長均欲續修《岐山縣誌》,但因岐地連續四年大旱,餓殍載道而未果。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田惟均到任,當年糧食豐收,民困漸蘇,二十三年(1934)設立縣誌館,報第九督察專員公署備案,聘請本縣人白岫雲、薛成兌、龐繼統編撰,歷八月而完成。這部縣誌與前志基本相同,增添了清光緒十 年(1884)至民國二十 三年(1934)事。共4冊、4卷,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官師、學校、選舉、人物、藝文、災祥10類。附有較詳盡的《岐山縣疆域略圖》及《岐山縣縣城圖》各一幅。

明嘉靖《岐山縣誌》後序

芳自幼學受先大傳忠定祖之訓,得聞岐乃鳳鳴之地。文、武、周、召四聖繼出,紀綱禮樂大道煥始。雖寤寐間亦莫不想睹其勝。嘉靖己未,分符宰茲邑,自慶曏者,耳提之益,弗若吾身親見之為真也。既至,求之儒彥,詢諸父老,索志以參考之,僉曰:在昔靡存。夫古者今之因也,前者後之鑑也,無志則無文獻矣。何以信今,何以傳後歟。夫聖蹟仙源亦終泯漠而已。矧山川之靈秀,人物之淳古者哉!芳竊有志,然尤不敢自私也。上告院司,下謀鄉碩,於法罔靳,遂竟刻之。用是懼其失之遺也,則先之以蒐羅;懼其失之泛也,則次之以校仇;懼其失之無倫也,則以編輯終之。三者備,而志始修矣。是役也,始於庚申季冬,成於辛酉仲夏。由方域以至藝文,統其綱也,由沿革以至詩賦,系其目也,上下列為六卷,前後分為二帙。厥文厥義,雖不能昭鑑戒寓勸懲,而與諸史並,其所以紀一邑之實,以羽翼我明統一之化者,未必不有小補也。敬以是序諸末簡,以達同志之君子。

嘉靖四十 年歲在辛酉仲夏之吉。

文林郎岐山縣知縣晉洪洞韓廷芳謹序。

明萬曆《岐山縣誌》序

夫志,史類也。邑有志猶國有史,蓋一方星輿、田賦、君師、治教、習尚、人文,胥此攸系。若古禹貢、職方、周官、小史諸籍是已。是以先王重之。岐故有志,成於先令韓子廷芳氏,垂今世有餘年。餘承乏來岐,得而觀之,則見夫義例之弗明也,世次之弗倫也,鴻纖之弗悉也,斷義或失則繁,討究或失則略。夫不明奚訓,不倫奚紀,不悉奚載,繁略失宜,奚所考衷。心竊病焉,亟欲修之。顧邑當衝疲,百務叢委,牒訟徵科,日復擾擾未逮也。乘有餘暇,蒐閱圖冊,捃拾墳藝,諮以百眾,訂以見聞,據實則直書,因蕪則削去,宣亡章隱,辨疑正訛。事核其舊,而意擇夫新,文刪其華,而例比諸當。附以管蠡,僭加增損,凡一越歲,三易稿而甫就緒,第卷為六、別類有八:曰輿地、曰風土、曰建置、曰賦役、曰祠祀、曰職官、曰人物、曰藝文,合而觀之則一邑之事概可備見。自今伊始,邑有著乘,其文獻不足徵乎!惟徵則信,惟信則傳,其惟邑人士之賴,而餘嗣修之初心,庶亦少釋矣。異日觀風使倘有采焉,將謂之岐之史可也,志云乎哉。嗚呼:斯志惟史、斯新惟故。愧餘非才,雖未致厥精懿,然亦頗脫舛謬,知我罪我奚辭也。繼餘令茲者,或復有更定焉,則茲未必無小補雲。自萬曆十八年庚寅春三月為始,至明年辛卯夏五月屬草稿完,秋七月鋟梓,至冬十月完。岐周主人、古唐後學、吉陽於邦棟謹記。

清順治《岐山縣誌》序

昔太史公作史,爰建八書,而班固遂廣之為志。後季相沿,奉為職方之紀,凡輿土、經制、風俗、人文,靡不畢載,是邑之乘,即國之史也。

岐舊有志,始於洪洞韓子,修於古唐於子,頗稱詳核。自鼎革後,梨棗散失,文獻無徵,當事者每核故實,輒臆度以對,嗟乎!姬周賢聖,歷代相承,而今其發祥之地淹沒不傳。毋論山川失秀,即掌故弗稽,亦長吏之羞也。

予不敏承乏茲土,甫下車。見西岐古治盡委瓦礫荊棘,名勝風華消沉殆盡。間或觀風懷古一二,耆碩談之娓娓,如觀螺指上,輒欲記之,以備邑乘,適秦川多事,軍興旁午,催科日絀,苦無刻暇。而督學秦公,郡大夫王公,留心典故,屢檄其成。予不揣譾劣,乃為審度事勢,斟酌時宜。善者因之,弊者革之,廢者舉之,變者通之。求於舊而採於新,芟其繁而更其陋。闡微發隱,晰疑正訛。遠以表周原之盛,近以明昭代之興。人物風土,一覽備悉,雖不敢上同韓、於二子,或亦藉是以有徵矣。所可慨者,市廛冷落,民社蕭條。流移何自而招徠。文學如何而蔚起,是不得不望後之君子,嗣是而增華雲。時順治十有四年歲次強圉作噩涂月上浣之吉。

邑令古邗王轂謹序

清乾隆《岐山縣誌》敘

郭履恆

從來事之興廢存乎人,而人之舉事視乎時。有舉事之志,而時有未及為,非其人之責也。若時已可為,而謂非先務之急,因循苟且,任其廢墜而莫之顧,則咎有攸歸矣。履恆自愧才識弇陋,夙秉庭訓,凡事於所當為者,未敢少有委謝,然往往為時所阻而不獲為。憶自乾隆壬辰歲,恭奉恩命,簡發陝西,蒙大中丞畢公奏補邠州三水令。蒞任伊始,即有意邑中文獻,而以地瘠民貧, 當務之事隳廢者多,其祓飾文具,固有志而未皇也。歲戊戌,岐山令平君世增以銅務赴滇,中丞以恆承乏其間。岐山故周室開基之地,當日菁莪,棫樸、壽考、作人,迄今數千年,猶覺宣告文物,雲漢為昭。士人一行作吏,幸蒞斯土,安可以法令文具,自外於豐鎬之遺。爰於下車之始,首捐廉奉,飭修文廟,以崇聖教。復於邑中建鳳鳴書院,進鄉之俊秀而教之,以副德造之選。時復以中丞公丙申入覲,有重修府志之奏,平君曾以岐邑志乘,自國朝順治初年以後,久未興修,甄錄厥事,廷胡農部文銓為之編訂,未幾,檄委辦理滇銅,其事中輟。餘惜平君有舉事之志,而時有未及為,爰復請於中丞,舉胡農部所屬原稿若干卷,為之參稽案牘,斟酌民言。復以蔣君兆甲擅著述才,時為邑學官,屬其重加編校,冗者汰之,紊者釐之,缺者補之,訛者訂之。餘復於鞅掌之暇,詳加研究,不一載汗青始竟。非敢謂其盡善也。所可幸者,餘夙有舉事之志,而令三水,則有所不及為,平君及為之矣,而以公務中止,必待餘而為之,非適際其時,而能如是乎!故樂為書之,庶以慶餘之遭也。至於今之岐,猶古之岐也。山川不改,民物依然。顧何以使其戶慶盈寧,家敦禮讓,俾成周之盛,復見於今,是所望於繼官茲土者,而恆雖不才,亦不敢不勉也。時乾隆己亥冬十月上浣,邠州三水縣知縣署岐山縣事,加五級軍功,加一級隨帶,紀錄九次,臨泉郭履恆撰。

清光緒《岐山縣誌》敘

胡升猷

岐處鳳郡西,為周室發祥地。卷阿、周原、甘棠、鳳鳴諸勝雜見經史。秦漢以降,世代迭更,疆域沿革亦各不同。讀書稽古之士,渡雍渭而訪召亭,睹山川人物,餘韻流風,慨然想見古人盛治,感嘆興懷。然則其不甚賴有志哉!光緒四年春,餘承乏是邦,甫下車,哀鴻滿地,嗷嗷待哺,目擊心傷,思為賑撫計,而山原川隰,墟落茫然,急索志閱之,辨方別裡,次第授食,岐人得賴以安。自後凡民生所繫,政治所關,恆取資於志。按岐志創自前明韓君廷芳,於君邦棟續之,其書弗傳。國朝順治初王君轂,乾隆間郭君履恆,相續成書。蒐羅博雅,義例詳明,予小子,復何議焉。雖然,志者史之遺也,國不能一日無史,邑不能一事弗志。乾隆距今百餘年矣,其間兵旱頻仍,滄桑迭變。敷文奏雅,紆紫拖青,為里閈光者固多,而義夫烈婦,捐軀殺賊,抗節磨笄,毅魄貞魂,光爭日月者,正復不少。此雖朝廷厚澤深仁,培養所至而扶翼綱常,廉頑立懦,謂非風俗之裨益歟?餘忝為長吏,聽其泯沒,咎烏能辭。今幸關隴肅清,歲豐民悅,拾遺補闕,舍此更復何時。爰與邦人士分門別類,博採周諮,復延屯田張君震溪編次甲乙。公退之餘相與商訂,閱六月而成書。無濫無隱,可信可徵。凡嘉道以來,人才消長,民數盈虛,政治得失與夫,風俗移易,時運盛衰,皆得與古者並傳。閱是編者亦足資勸懲而昭法戒,又豈徒攬山川懷往聖,歌詠風景已哉!若遷董之良,班範之法,餘生也魯,未嘗學問,惟望後之君子訂而正焉,是則餘之厚幸也夫!大清光緒十年,歲在甲申嘉平月上浣之吉日。知縣事西蜀鴻賓胡升猷撰。

民國《岐山縣誌》序

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顧其義有廣狹之分,而紀事實寓褒貶則一也。

岐山縣誌,自清光緒十年胡任升猷重修後迄於今,歷時逾五十載。中經清末變法,民國肇建,舉凡志垂所載,鮮符社會現狀,不有以重修之,勢必年遠代湮,考徵莫由,甚非所以重掌故而示將來也。

癸酉春,餘奉令長斯邑,時當饑饉連年,萑苻遍野,滿目創痍,寸心若結,有志未果者久之,客歲多黍多稔,民困漸蘇,爰集紳耆協議,禮聘邑名宿薛君悅如,白君慕陶,龐君子鳳主稿,設館編纂,並呈大府備案,八閱月而全書告成。諸君子不憚寒暑,旁採博諮,存其實,略其疑,刪其繁,補其闕,舉數十年來政教之因革損益,地方之天災事變,人民利害分門別類,纖悉靡遺,儼然一邑信史也。

餘於披覽之餘,不禁有感焉!岐陽為有周發祥地,文王發政施仁,先及無告,周公制禮作樂,劃井分田,蔚為一代郅治之隆。餘何人,斯承乏茲土,瞻仰前徽,汗顏無地。方今國難當頭,洪流汛濫,毀紓遏抑,匹夫有責。所願有識士民,遠師成規,近採歐化,調劑盈虛,崇本抑末,父詔其子,兄勉其弟,不數年間,將見家給人足,社會昌明。古人稱: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邦人君子,其亦共相策勵,而有以挽回劫運,共濟時艱,庶不負諸君子苦心編輯之微意也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上浣興平田惟均謹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