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由 國學書舍 發表于 人文2021-12-29
簡介”莊子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就是意識形態之內和俗世之外的區別,世俗之人都執念於意識形態之內,我們過度拘束於人生的一得一失,太過於在乎外物的變化區別,就是因為自己執念於意識形態的思想,所以才讓自己的人生活得尤為痛苦

方外之人是成語嗎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提起“自由”二字,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那個非常向往的一個概念“財富自由”,所謂“財富自由”就是讓自己的外在物質。

讓外物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達到一種外在的豐富,讓自己有一種更加自由的人生。

物質是人生的一個基礎,少了物質更談不上幸福,追求外在的物質就是為了找到人生的“自由”,但是當一個人過度的把人生寄託於物質之上的時候,反而會失去了自由。

追求物質,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有一些人卻侷限於物質之中,失去了生活,或者背離了生活。

這就是“意識形態”之內的執念。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他三個人是非常好的朋友,能夠相互論道,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天子桑戶去世了,還沒有下葬,孔子就讓自己的學生子貢去幫助辦理後事。

子貢到了那裡,發現一個人在唱歌,一個人在彈琴,子貢就問他們兩個:“你們這樣合適嗎?合乎禮儀嗎?”

他們兩個相視而笑,就說:“你哪裡知道禮的真理。”

子貢回來把這件事情和孔子說了一下,孔子想了一下就說:

“他們才是擺脫禮儀,而逍遙於人世之外的人,我們卻是生活在世俗之內。

人世之外和之內是彼此不相干涉的,他們把人的生命視作多餘,把人的生死視作自然,也不會顧及死生優劣的存在,能忘卻內部肝膽,忘卻外在耳目,讓人生順應自然,順應的也是生死迴圈。無牽無掛的神遊於世俗之中,逍遙自在的遨遊於太虛之鄉,他們也不會拘束於世俗的禮儀。”

當子貢又問孔子的時候,孔子說: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之中,他們能夠順應自然天道。”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莊子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就是意識形態之內和俗世之外的區別,世俗之人都執念於意識形態之內,我們過度拘束於人生的一得一失,太過於在乎外物的變化區別,就是因為自己執念於意識形態的思想,所以才讓自己的人生活得尤為痛苦。

能夠達到“方外之人”的狀態,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不受世俗的拘束,這在道家思想中也是順應天道的智慧,無論外物怎麼變化和出現轉折,都能秉持從容自在的心態,這才是一種覺悟與自由。

陶淵明遇見了自由之後,寫下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蘇東坡遇見了自由之後,寫下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柳宗元遇見了自由之後,寫下了: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古人云: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於天下者,方能出世間於世間。

能夠透過自身了無自身的人,才能讓萬物順其自然各盡其用。能夠把天下交還給天下的人,才能從世俗境界之中超脫出來。

這就是覺悟,就是自己仍然是生活中的自己,但是內心早已能夠脫離世俗的概念,從煩惱和執念中解脫出來,看清生命的本質以及世間的規律,看清真正的自己,正所謂“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

身處紅塵中,讓心超脫於俗世之外。

莊子:遊離於意識形態之外,做一個“方外之人”

正如同莊子故事之中表述的智慧,當能夠超脫於世俗之外的方外之人,就好像魚兒暢遊在大海之中。

魚得水才有快樂,人得道才能自由,讓心凌駕於意識形態之外,不受俗念的束縛。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