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讓“教學相長”成為生活的常態

由 墨默陌沫 發表于 人文2021-12-28
簡介現實生活中,教學相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小事:我女兒高二寒假,請了本校一位老師補數學,同時上課的還有另一位學生

教然後知困上一句是什麼?

讓“教學相長”成為生活的常態

網圖,侵刪

“教學相長”一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學記》:“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意思是說,教與學互相促進,在教和學的過程中,不但學生能得到進步,老師的水準也可以藉此提高。

教學相長這個成語來源於這樣一個典故:

子夏是孔子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才氣過人。

子夏在跟隨孔子學習時,曾問孔子《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這是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後才畫圖畫”。(素以為絢兮,指在潔淨的質料上描繪美麗的圖案。絢,美麗的圖案,這裡做動詞)

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以後呢?”(子曰: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孔子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回答說:“卜商啊,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我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聰明的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為先,禮在後”的道理,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啟發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興,認為可以和子夏一塊探討《詩經》了。

博學如孔子,也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受到學生的啟發,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學識。

這個古人早就知道的詞語,折射出一個普遍的道理:客觀世界萬事萬物是互相聯絡、互相依存的。在授於他人知識的同時,自身也會得以提高。

現實生活中,教學相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小事:

我女兒高二寒假,請了本校一位老師補數學,同時上課的還有另一位學生。一次,老師講了一個複雜的題目,通常來說,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才能得出結果,我女兒看了幾秒題目,靈感突現,沒動筆就說出了答案,此時另一位同學還在埋頭苦算中。

我女兒用了“巧思妙法”,不用計算便可得出結論,這個方法在選擇填空題中或許可以一用,但如果是計算題,她不一定能做得完美,所以她的投機取巧並不可取。但那位老教師卻高興地直拍大腿,說從教這麼多年,第一次見到學生有這樣的思路。

後來,那位老師跟我們說,你的女兒做題思路太靈活了,你可以照著復旦人大這個層次的學校期待。

事實上女兒高考時,數學並沒發揮出應有的水平,當然也沒考入復旦人大這樣的名校,這跟她學習上只靈活不紮實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各個訓練營的老師,面對的學員都是成人,都各有所長,甚至不乏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要想做個稱職的老師,體現專業性;要想從容應對學員的“刁鑽提問”,老師必須倒逼自己廣泛涉獵,用知識全面武裝自己。

老師的能力強,專業精,學員勢必會受益;同時,老師也能汲取到眾多學員的專長,促進自身的進步。

所以,生活中,教學相長必然會成為常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