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由 三晉百事通 發表于 人文2021-12-27
簡介在府學的學員稱為“生員”,學成後透過鄉試成為“秀才”,當時大同府學,是三進三出的大院,門口旗杆矗立,石獅護駕,內有大殿,正面為大成殿,殿內供奉孔子聖像,外掛儒學大牌匾

街巷阡陌盡芳華是什麼意思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府學門街

府學門街在大同城內東南角,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大同建立學校早在北魏時代就開始了,當時叫太學。到了遼金時期,大同還設有最高學府,叫國子監。元代都城設在大都(北京),最高學府遷到北京城,大同始設府學,府學設在皇城街一帶。到了明代,朱元璋封13子代王於大同。代王十分驕橫奢侈,佔用府學修建了代王府,才把當時城東南的雲中驛改為府學,一直到清末。府學設有教授一人,教授乃國家官員,級別為九品,掌管大同府縣教育;還有訓導四人,是專門的教職人員;在府學的學員稱為“生員”,學成後透過鄉試成為“秀才”,當時大同府學,是三進三出的大院,門口旗杆矗立,石獅護駕,內有大殿,正面為大成殿,殿內供奉孔子聖像,外掛儒學大牌匾。所學理論完全以孔子儒家學說為基礎,文章則以八股文為準則。明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發生兵變,大同東南角府學被毀。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數年後,大同府學遷到城內西北隅府衙,歷經滄桑,府學變為學校。新中國成立后辟為大同師範,再改為大同一中。東南角府學修復後,由於生源不足,漸漸開闢為專門祭孔的廟宇,名曰府學廟。正面大成殿塑有孔子像,每有府中人求得功名,必來拜謁孔聖,當時香火繚繞,鼓擊鐘鳴,一派熱鬧景象。

民國時期,闢為旅遊景點,府學廟為文人騷客聚居、吟詩作畫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改為學校,1958年設立“大同醫學專科學校”,60年代大同醫專遷址,改為大同六中。其格局還是廟宇形式,門前六龍照壁,花團錦簇。90年代,六中新建校舍,雖然建起高樓,但也對此古蹟進行了必要的修繕。2008年,六中搬遷他處。2010年,文廟又在原址修復。

樓房巷

樓房巷在大同城內西南角,北起姚家角,南至小西門北街,是不規則的一條小巷。遼代,大同府為當時的西京,是一處帝王建都的勝地。當時有一位肖太后(又稱蕭太后),小名叫燕燕,是應州人氏。其父蕭孝穆,自幼對她管教嚴格。選入皇宮後做了遼興宗耶律真宗的皇后。後來她的兒子耶律洪基做了皇帝,她自然也就當了太后,當時太后不過三十幾歲,還是風華正茂,紅顏不老,風韻猶存。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且說太后經常巡幸於大同和應州之間,在大同府有一座小巧別緻的樓房,正是建在此條巷內,故人稱此巷為樓房巷。當時有一位漢族宰相名叫韓德讓,身材偉岸,人品學問全國之上,常為太后密謀策劃。韓未娶妻,太后便看上了這位宰相,經常暗送秋波,找機會討好於他。可是作為太后,如何好下嫁一個大臣,左思右想,只好作罷。於是他們便經常在此幽會,人們把樓房巷又叫作幽會樓。當時每到夜晚,太后與宰相同居於此時,周圍戒備森嚴,好不威風凜凜。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大同古城之阡陌街巷

遼太后在宰相韓德讓的幫助之下結束了與宋的一段邊界之爭,在中州訂立了“澧淵之盟”,使中原一帶免遭塗炭,人民相安多年,肖太后在歷史上建立了大功業。當時肖太后春風得意,出人頭地,發號施令,紅極一時。太后又極好打扮,令全國上好化妝用品進京供她享用。於是又在北面大十字街建立了一個梳妝樓,這梳妝樓建在高臺之上,二層山歇頂建築,就像當時下華嚴寺式樣。每天晚上月色初上,銅鏡映輝,亮亮閃光,笙歌燕舞,太平安詳。此樓起名曰“鳳台曉月”,為過去大同八景之一。倬0式歸裡教立如中後來由於兵火焚燒,南面樓房被毀,北面也只存一個平臺,但這個樓房巷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而大十字街開闢了小區住宅起名叫鳳凰家園。有詩云:“世遠人亡鳳不來,妝臺遺此半蒿萊……雞鳴幾度登臨處,恍若嫦娥笑共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