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焦慮的“私募人”,“卷”不完的服務競爭

由 華爾街見聞 發表于 人文2021-12-25
簡介因為有了這個行業生態,客戶們可以在週末看到“周淨值”,以及相關機構的分析,如果他(她)們有興趣的話

高自位置是什麼意思

每週五晚上,大型代銷渠道的理財經理們都會空前忙碌。

他們要趕在正式資料釋出前,把各大私募的“周淨值”資料發給客戶,以滿足客戶第一時間的知情需要。

而這個所謂“周淨值”並非真實資料,按照私募產品的估值流程,真正“靠譜”的資料要到次一週的周初才會產生。

但鑑於客戶的“需求”,這種估算的“周淨值”現在已幾乎是大型代銷渠道的“標配”了。

而這只是如今股票私募競爭環節的一個縮影。

淨值波動大了要撰寫情況說明,季末乃至月末要給重要客戶傳送資訊越詳細越好的定期報告。

還有非常敏感、但也不斷趨向打折的費率,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私募行業的生態也在悄悄露出“內卷”的苗頭。

每週新增的“加班”

兩年前,對於許多如今百億私募機構的市場部工作人員而言,週末加班是個“天方夜譚”。

而現在,它們幾乎每個週末都要分出人來加班。

加班的目的各種各樣,有的是生產“周淨值”,有點是蒐集同行“周淨值”,再及時的出具分析或解讀報告。

總之,這些原本可以等待週二“正式資料”釋出後再做的工作,都提前到了週末。

你可以視之為整個產業鏈對於客戶服務的“提升”。

因為有了這個行業生態,客戶們可以在週末看到“周淨值”,以及相關機構的分析,如果他(她)們有興趣的話。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加班顯得並無太大意義。

私募產品多數是定期開放申購贖回,有些產品甚至有幾年的“鎖定期”,提前兩天得知淨值,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滿足客戶的“好奇心”,對於投資幫助不大。

更何況,有些時候,

這種好奇心還會帶來“煩惱”,比如前一週淨值有所回落。

量化“新人”們開的“頭”?

一些業內人士反映,

這種“服務升級”源於量化機構迅猛發展之後的生態。

隨著近兩年量化機構迅猛發展後,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公佈“周淨值”,並對同行產品進行比較。

接著,代銷渠道理財經理加入進來,更多“第三方”出發的比較和分析開始產生。

隨之,客戶的需求開始抬升,越來越多的量化機構被“倒逼”要求供應淨值。

接著,是主觀多頭私募也被拉著加入,因為這兩類機構使用的代銷渠道高度重合。

在一種“誰都不要落下”的競爭環境裡,各大私募都要預估當週淨值,作為一項產品售後服務。

而理財經理和持有人收到預估值後,管理人免不了收到各種後續問題,要求對淨值做出解釋,於是,這直接改變了私募資訊披露的生態。

潛在的風險?

如果,這種預估是完全準確的,那麼本身問題不大,只是私募行業的“卷”一點而已。

但來自業內的觀點是,這種預估其實是有一定的瑕疵的。首先部分資產淨值的估計本身需要 一些時間,尤其是涉及到多資產投資的私募產品更加如此。

其次,由於這類估算並不經過託管方的流程嚴密的複核,而只是管理人的內部估算,所以不排除會產生一些偏差。

事實上,管理人報送的淨值估算資料出現誤差,並不鮮見,只是因為幅度有限而沒有引起重視。

其三是,隨著淨值提前公佈而需要在週末展開的週報撰寫和客戶回覆工作更加加重了私募公司負擔,而這些工作大多本來可以在工作日內完成。

或許也是因為上述原因,

自今年12月第一週起,多家百億私募公開表示停止報送每週預估淨值資料。

代銷渠道“無遠弗屆”

有意思的是,這場行業性的“淨值飢渴”並非是客戶推動的,而是銷售渠道“主導”的。

這或許與中國資管行業的“渠道強勢”特徵有關。

強勢的渠道和渠道之間的激烈競爭,時常會把對客戶需求和心理的“滿足”提高到非常高的位置——而並沒有太多考慮這種需求的合理性。

“周淨值”只是一個案例,類似的案例還包括,“費率優惠”、“高頻申贖”乃至“回撤過敏”。

“費率優惠”思維指的是,整條產業鏈條往往對於壓降管理人的管理費“興趣濃厚”,卻罔顧了過度壓降管理費,只會導致管理公司的人才團隊流失,進而影響投資人長期的利益。

高頻的申購贖回也是如此,後者在流動性更好的、散戶更多的公募戰場也相當普遍。

至於“回撤過敏”則更加如此。

正常的私募產品運作有其正常的淨值波動規律,過度壓降淨值波動,會導致私募產品在非目標的資產(比如低風險資產)上配置過大比例,後者會明顯影響投資組合的長期收益。

盛行的 “帶貨思維”

除了上述情況外,“內卷”的生態還會帶來行業的“帶貨思維”。

即國內的渠道和客戶往往在追逐歷史業績高的產品,為這類基金經理在收益高峰期配置大連高資產,而後者往往帶來更大的中長期收益率的回撤。

而“向渠道讓利”這種情況更加帶來隱患。

比如,部分中小私募可能為了能在大型渠道銷售,管理人會派市場部人士到銷售第一線直接面向客戶進行銷售、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衍生出各類銷售紅包的現象。

換言之,代銷渠道只是提供一個管理人與客戶交流的場合,渠道角色從銷售主角變成了“中介機構”,專業的服務能力日趨下降。

這種業態下,代銷渠道從服務型角色,形成了一些過於甲方化的思維定勢,而後者顯然對於整個行業的生態並不有利。

想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進入資管讀者群交流,加小編芝士糖好友入群(微訊號:cpt20180918)。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檢視更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