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城池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 XGG001 發表于 人文2021-12-25
簡介那麼說到這場戰爭呢,得多說兩句,今天主要講的是城池,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也講了很多不奪城市繞城而過軍隊所承擔風險,但是這個朱棣還真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幾個繞城奪取政權代表人物,當時朱棣還沒有做好攻打首都南京的準備,但是呢,安插在南京城裡的眼

孤軍深入什麼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有數十個朝代的更替引發的戰爭更加是不計其數。無論是內部的叛亂,人民的起義還是外敵入侵,這個戰爭當中都少不了一件事兒攻城略地。什麼叫攻城?就是攻佔城池。大家也會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常看到這樣一幕,一大群士兵衝向一個城池。架圓木撞城門架梯子爬城牆,這叫攻城。什麼灰瓶炮子,滾木擂石,好像這個軍事儲備當中,有一半兒多以上都是為了攻城準備,那麼古代戰爭之中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攻城戰,也是勝負立分一環。那所謂城池呢,就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城市,而且呢,還要有護城河環繞,想要打下來並不容易,估計有不少人會很好奇說,為什麼這大軍放這邊兒上那麼寬敞的路不走,那麼多的地盤兒不佔領,非要圍著一座城死磕。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不僅難打,最後還不一定能打贏,那為啥要使那麼大勁兒攻城呢?你繞過這個城市直搗對方大本營不更省事兒嗎?相信直到現在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城池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古代城池,大多修建在咽喉要道之地,是一個地區的軍事要塞和戰略重點。那麼這些城市在選址修建的時候呢,就會充分考慮到周邊的交通狀況,通常會建在易守難攻的交通要道或者地勢險峻的地方,一旦兩軍開戰,軍隊只能從這兒走不能從別的地方走,要麼是別的地方,確實無路可走,要麼是繞行的話,花費的人力物力時間太不划算,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像原始森林,那沼澤,河流,這麼多的複雜的地貌,而交通力量跟不上,這種情況下呢,非常難以實現戰略迂迴,你沒法繞城而過,所以為了奪下這些佔據要道的城池呢,打通交通線作戰雙方一定會拼死廝殺。

你比方說,歷史上的山海關自來都是攻取中原的必經之地,就你繞不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吳三桂如果沒主動獻出山海關投降滿清,清軍想要入主中原,最起碼還得再打幾年。所以自古以來,這樣的軍事咽喉要地不少,你比方說徐州,潼關,荊州,襄陽,南京等等,所以歷史上許多重大戰爭都是在這些地方發生。

比方說大家看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這裡邊就涉及到宋元之戰,蒙古和南宋之間的戰爭。也是蒙古為了奪取一個政權耗時最長的一次戰爭。大俠郭靖駐守在襄陽,幫助南宋對抗蒙古大軍多年,最終隨著襄陽攻破,大俠也殉國戰死事。當然歷史上沒有郭靖這麼個人,但是歷史中襄陽城抵抗了蒙古大軍多年是事實。最後蒙古為了奪取襄陽發動的襄陽之戰,這場戰役持續了六年,死磕到底。那蒙古為什麼一定要先攻打襄陽?成而不是旁邊繞過去,回頭再收拾他呢?這就是我們說的軍事要道必奪之城。襄陽城在蒙古南下滅宋的過程當中,擔任了阻擋蒙古的重任,這是有著地理原因的,因為襄陽城建的三條江的交叉點是塊平原適合生存耕種。加上江水帶來的生活和運輸便利惠及百姓,發展成了襄陽城。襄陽城地理東面是千里大別山,西面是秦嶺。更往西是川蜀天險,蒙古大軍如果想透過大山森林的從這過去進入中原腹地,理論上存在可能,但是可能性太低,你這走山道兒不知道會折損多少人,出了山林也跟一群野人一樣,也沒啥戰鬥力,所以走襄陽城是最佳的必然選擇。蒙古人瞭解襄陽的重要性,他下定決心不拿下襄陽誓不罷休,更重要的是拿下襄陽,南宋基本就唾手可得了。當然襄陽城城防是當時世界上最堅固,堅固到什麼程度呢?由於歷代名將很重視襄陽城城防的建設,襄陽城的城牆高大寬厚,還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寬的護城河,寬度平均200米。就等於有一條大江大河攔著,這成為襄陽城最強力的屏障。那麼襄陽城本身被打造成鐵桶一般,而蒙古人以騎兵戰鬥力為主,缺乏水戰經驗,面對這麼寬的護城河,蒙古軍當時幾乎毫無辦法。反則南宋這邊有大量的水軍,所以蒙古打了好多年沒有效果,後來在忽必烈的指揮下蒙古自己建立的水軍部隊結合陸軍才一舉擊潰南宋水軍。當時忽必烈還學習了阿拉伯人的一些技術,造出投石機射程很遠,蒙古人在襄陽城外造了數千個投石機,把襄陽城外石頭都打光了,稍微大一點兒的石頭都射進襄陽城裡,把襄陽城打的是千瘡百孔,而且蒙古軍隊還用瀝青點火用投石車發射,搞得襄陽城內四處著火。所以護城河和城防都破了,襄陽就守不住了。蒙古人攻陷襄陽之後的第二年,南宋的首都臨安就陷落了,謝太后和宋恭帝投降,南宋滅亡。

所以由此可見的重要戰略城市,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一旦哪方拿下來了,就離最終的勝利不遠了。所以這些戰略之地呢,把他們攻下來是絕對的選擇,沒有別的方法可走。所以說,古代戰爭有的時候並不是非要奪一座城池,而是除了攻城以外別無他法,至於說繞城而過的說法,對於這些城市來說,要麼做不到,要麼是沒有必要。當然古代也不是所有城池都像上面講那樣佔據咽喉要道肩負重要戰略職責。有些普通城市,是建立在平原之上可以選擇的不供繞城過去,但是這樣繞行的方法比攻城風險更大。

一座城池一座城池攻下來,能夠有效利用城池來降低軍隊在行軍和支援過程中風險,你要是繞過,那麼這個風險就會加大,您可以仔細想想,假如不攻下城池,直接繞過去,是不是有點兒孤軍深入的意思。等於把自己的後背留給敵人,繞開的城池就變成了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到軍隊的後方,雖然城池是死的,可裡邊兒的守軍是活的。你比方說這城裡有5萬的敵兵,你10萬大軍任務就不打,那這五萬人就可能直接斷你後路給你包餃子了。如果你行軍路上失利,還發現後路被斷了,這時候城裡的人可不會再讓你繞著城瀟灑跑了就得合圍。所以行軍打仗未慮勝先慮敗,進退都要考慮其中,而佔領城池作為根據地,就能降低這種風險,避免了腹背受敵。

清朝末年著名的太平天國起義。當時洪秀全率領太平軍一口氣兒從廣西打到南京,攻佔南京之後,改名天京並且定都在這兒。後來太平軍派軍北伐,北伐大軍是勢如破竹,一路從南京打到天津。半年就打來了這都軍事史上的奇蹟,咸豐皇帝嚇壞了,一度打算棄城逃跑。可是最終呢太平軍的北伐軍在勝利在望的時候迅速撤退被清軍剿滅了,為什麼呢?這就是北伐太平軍犯了不奪城池,孤軍深入的錯誤。他為啥半年南京就打到北京了?他就是繞城不攻佔城池,快速的打到北京,想滅亡清朝。當時北伐軍兩員主將林鳳祥和李開芳絕對猛將,所向無敵是當時太平軍非常優秀的將領,北伐軍人數不多隻有兩萬多,但是都是從廣西出來的老兵,戰鬥經驗非常豐富,這可以說是精兵良將。北伐目的很明確,就長途奔襲到北京消滅清王朝。所以北伐軍追求的是速度,當然也沒法挨個奪取城池,從南京誓師到兵臨天津就是短短半年時間這都是奇蹟。那麼當北伐大軍逼近京城的時候,京城裡邊兒已經一片雞飛狗跳,咸豐帝準備逃跑緊急調兵增援,清軍為了阻撓北伐軍前進,挖開運河大壩利用洪水擋住太平軍攻勢,也把戰爭從春夏拖到了冬天。原本對北伐軍來說,大好局勢一下變得不利了,因為太平軍都是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嚴寒。於是天津城久攻不下,久攻不下的時候北伐軍暴露致命弱點,雖然北伐軍連戰連捷,但因為追求速度快,不注重對城市奪取。沿途也沒有攻佔城市,所以此時久攻不下的北伐軍,想要後撤退守就非常艱難了後路給斷了。當時太平軍唯一掌握的可靠的後方城市就是都城天京,就是現在南京。南北兩京距離很遙遠,中途隔著安徽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方當時還被清軍控制在手裡,遠離後方城市所以北伐軍越是孤軍深入,危險係數就越高,雖然這時候北伐軍也是強弩之末,但沒有一個可靠的根據地,能讓部隊停下來退守休整,所以只能在天津苦苦撐著,等待後方援軍到達。太平軍的援軍將領曾文昌帶著援軍走到山東的時候,遭到清軍的強力阻擊。北伐軍在山東沒攻佔一座城市,所以援軍也無法進城儲存實力,只能帶兵與清軍的硬拼最後援軍全軍覆沒。北伐軍殘軍只能孤軍奮戰,這時候咸豐調集兵馬,讓當時滿蒙貴族中最善戰的王爺僧格林沁出征。跟北伐軍打起圍剿戰,在他指揮下,多餘北伐軍幾倍的清軍,從山東河北北京這個地方四面八方朝著天津圍攻,在這樣包圍之下,北伐軍一點兒活路都沒有了,所以最終全軍覆沒。

所以歷史上這樣不奪城池孤軍深入,導致腹背受敵最終全軍覆沒的例子太多了。由此可見,佔領城池對於降低行軍風險性的重要性。

當然其中還是要區分對待,如果作戰就是為了快速搶掠一番就走,那就沒必要一個一個的攻城完全可以選擇繞道。但是你要為了奪取政權或者滅國之戰,那必須要紮紮實實一個一個攻取城池你不能選擇繞過去,否則你就極可能成為一支孤軍,最終被包餃子給幹掉。

在有就是城市可以用來囤積和運輸糧草,古人有句老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就是說糧草這些後勤供應對戰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古代城池是核心,控制四周的大量農田,你不是拿下來城池周邊的農田及糧食你根本就沒法利用,如果交戰一方繞過城池去攻打下一個目標,城市中計程車兵也可以對敵人糧草供應進行偷襲和破壞,如果糧草難以為繼,你別說攻打下一個目標,那士兵基本就沒活路了,整個部隊立馬就會軍心渙散。

所以正因為如此呢,你看諸葛亮在北伐曹魏的時候,非常重視城池的攻佔,因為蜀漢佔領的益州,地處四川一帶,這些山川之險雖然是屏障,但是也導致蜀漢北伐時候從四川往外運糧難度特別大,就交通不方便,補給線有時候跟不上。所以攻打曹魏的任何一座城池,就能獲得城中的補給,解決蜀漢大軍糧草需求。所以諸葛亮選擇紮紮實實,一個城池一個城池打,所以魏延提出來咱們兵出子午谷直入長安,孔明不怎麼採取這個就是擔心你弄不下來呢,糧草供應跟不上你就完蛋了,所以諸葛一生從不弄險那是有道理。古代打仗打這後勤保障體系打得就是糧草,所以作戰必經之路上城池攻打下來,一方面大的城池本來就擁有充足糧食可以就地徵糧。另一方面兒就能避免後勤運輸線被偷襲。

比方說大明這個靖難之戰就是我們說這個朱棣跟他侄子朱允文之間爭奪皇位的戰爭,幾次的攻城戰就是非常典型的說明城在囤積糧草和保障運輸線的重要作用,明朝建文帝,決定削藩就得罪了他四叔燕王朱棣,朱棣就舉兵南伐,當然很快控制了北平周邊大片土地一路南下來到真定,真定就是現在河北正定。燕王軍隊在這裡跟南京政府軍展開了第一次交鋒,這次交戰朱棣大勝。所以朱棣打算主動出擊攻陷真定城,但是朱棣手下將士所說真定城糧草充足,城池堅固,強攻很難成功果然朱棣攻打三天沒拿下。於是就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呀鈍我士氣呀,三天沒拿下,破壞士氣,乾脆別攻了,繞過真定咱們南下,結果就給後來埋下隱患,後來呢,朱棣率軍南下駐紮在大名,據北平有1000裡糧草轉運的必須經真定,結果真定城內的守軍,那發兵超了朱棣的糧道就截斷了北平糧草運輸線。這時候呢手底下的這些謀士說,建議朱棣咱回北平吧不回去夠嗆,朱棣就說你們不用擔心,我料到他們會有這招兒,咱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怎麼還呢?當時政府軍的主力部隊駐紮在山東德州,這糧食需要從都城南京轉運上來,當時主要依靠運河轉運。運河沿線的濟寧和徐州是主要轉一站,朱棣就派人帶著6000騎兵換上政府軍衣服,潛到濟寧一把火燒了儲備在那裡糧食。然後沿運河南下正遇上政府軍從徐州轉運上來的數萬艘糧船,這些士兵就混到運糧船隊裡,又把這糧船點著了,大火燒了幾天幾夜,數百萬擔糧食化為灰燼。所以這時候駐紮在德州的政府軍主力開始缺糧了,雙方打法都一樣,糧草都被截了,這戰爭就進入膠著狀態,雙方就在大名德州一線形成相持局面。為了逼迫朱棣軍隊退兵,政府軍把目標瞄準了朱棣大後方北平,決定採取行動突襲北京,就算打不下來,也要徹底斷了北平往南的糧草供應。結果雙方用同樣的方式,你來我往的互結對方的糧道,其實核心都是什麼?沒有掌握住沿途非常重要的城池。就是雙方手裡頭都有在自己的運輸線路上沒有控制住的城池,所以雙方就利用城池不斷截斷對方的糧道,你截我的,我截你的。都想從後勤供給上扼住對方的咽喉。所以後來朱棣在大名待不下去了,就對眾將說,保定是北平的門戶,保定一失北平必危,咱們還不冒險,咱們還得回去。就從大名撤軍。改回到保定在保定把敵軍給打走了,然後順利回到了北京。

可以說,當時南京政府軍的一系列行動延緩朱棣南下攻打南京的步伐。雖然最終沒有改變歷史的格局,但不得不說,如果當時朱棣攻陷真定起碼可以不用擔心補給線遭到偷襲,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往南攻。就降低了自己被人家卡住脖子的風險。所以由此可見,拿下城池對於確保糧草運輸線路的安全,這個重要性太大。

那麼說到這場戰爭呢,得多說兩句,今天主要講的是城池,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也講了很多不奪城市繞城而過軍隊所承擔風險,但是這個朱棣還真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幾個繞城奪取政權代表人物,當時朱棣還沒有做好攻打首都南京的準備,但是呢,安插在南京城裡的眼線給朱棣送了一份情報。告訴朱棣說南京城裡非常空虛,這兵都被帶出去跟你打仗,所以南京空虛易直取直接打。這時候,朱棣就採納手下謀士的戰略,不攻佔城池迅速行動直接繞過城池攻打南京,趁著南京防守空虛,毫無防備,一戰成功。其實朱棣的行為非常冒險,一旦南京防守要不空虛,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那後邊兒沿途你沒打下的城池都成為炸彈,前後給你合在一塊兒,徹底斷了你後路,那就變成關門打狗。所以這個為什麼說戰爭很複雜?出奇兵和戰略迂迴都是常見的用兵之道,人家以為你必須攻下某城才敢前進,你偏偏直搗黃龍雖然冒險,卻有可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這樣的膽識和謀略不是誰都有,如果不是沿途城池久攻不下,又得知南京防守空虛的情報。無奈只能冒險一試,我想朱棣還是會穩紮穩打,繼續奪城再劍指京城。所以咱們今天講的城池為什麼是古代必爭之地的幾點原因,表面上看來的一所城池不過是很小的一塊地方。這塊土地的得失似乎不能左右戰局,但其實不然。要知道,古人的智慧很偉大,既然建城市。必然有它的價值,你把它打下來,一定會有很大的作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