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慄氏家訓之齊家教子

由 渾源頻道 發表于 人文2021-12-24
簡介總之,慄氏家訓中以做好人為宗旨,以做好事為規範,以忠孝為要義,全面繼承發揚了古代讀書為人教子的優良傳統,也值得後輩學習借鑑

過庭之訓成語什麼意思

慄氏家訓之齊家教子

綜觀慄氏家訓,特別是慄振國先生的《教子箴言》,通篇雖涉獵諸多方面,諸如為人、做事、做官、識迷、解迷、處世、人生智慧等,但是主要體現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忠孝和節儉。“傳家兩字忠與孝,興家兩字儉與勤。”這就有了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即一副世代相傳、言簡意賅的家訓對聯:“志欲光前惟是忠孝節義,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清廉。”“忠孝節義”、“勤儉清廉”,正是慄氏家訓齊家教子之要義。

“業精於勤,荒於嬉”。明代文學家史桂芳《訓家人》中,以陶侃為例,強調“陶侃運甓,白謂習勞,蓋有難以直語人者。勞則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逸則妄念生,喪德喪身鹹在焉。吾命言兒稽孫,不外一勞字,言勞耕稼,稽勞書史。汝父子其圖之。”勤為人生第一要義。曾國藩一生把勤視為治家法寶,他在家書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提到的一種品德就是——勤,“勤則興”;“總以勤苦為體”;“凡一家之中,勤儉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無有不敗”;“要實行勤儉二字……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飯。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他對家人要求極嚴格,一些生活細節都作了詳盡規定。比如家中男子要掃屋.抹桌,女子要做鞋、下廚,等等。同治五年,曾國藩的家屬回鄉居住,他寫信告誡兒子:“此後回鄉居家,婦女縱不能精於烹調,亦必須常至廚房,必須講求作酒、作醋、小菜、換菜之類。爾等須留心於種蔬養魚,此一家興旺氣象,斷不可忽。紡織雖不能多,亦不可間斷。”他還寫信給幾個弟弟,要求做叔叔的為兒侄輩做出榜樣:“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曾家在湘鄉歷來是耕讀傳家,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曾制定傳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後來,曾國藩義將八字訣家規擴充套件為“八本”家訓,其中一條就是“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他始終認為,家運長久,不是靠一兩個人的突然發跡,而是憑著家族眾人的全力支援、克勤克儉。“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是他的傳家法寶,也是慄氏家訓的宗旨要義。且看慄振國先生的《教子箴言》和曾國藩的家訓如出一轍!曾家人謹遵家規,歷代昌盛興旺。慄家人也一定會繁榮昌盛….

“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鄉黨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增廣賢文》)家庭和睦相處、團結協調是古代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庭和睦主要在於處理好父母、兄弟、夫妻三個關係,而處理好三個關係關鍵在於三個字。

一曰孝。父子關係在家庭中處於第一位置,協調父子關係的關鍵是父慈子孝。“不孝父母,奉神無益”。《禮記·大學》雲:“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肖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

二曰悌。《三國演義》:“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這種看法代表了古人對兄弟關係的重視。兄弟乃天倫,夫婦乃人倫,所以兄弟之親當超過室家之好。《小雅·常棣》中講兄弟應該互相友愛:“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兄友悌則恭,弟恭則兄益友,兄益友則弟益恭。因此,“兄弟當和好到老,不可各積私財,致起爭端;不可兇言語差錯,小事差池,便面紅耳赤。”

三曰愛。夫婦關係的好壞也是決定家庭安定興衰與否的基礎。舉案齊眉、富不易妻、誼聯瓜葛、情如金蘭是夫妻恩愛的典型。夫婦之道關鍵在於夫義婦順,“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班昭《女誡》)。總之,家庭關係處理得當,前提在於寬容忍讓,朱熹曾指出:“和順齊家之本。”陸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也認為:“一家之事,貴於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人言居家久和者,本於能忍。”(《袁採世範》)“‘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曾國藩《與諸弟書》)。

教以持家。“子不教,父之過”;“人生至要無如教子。”歷史上最著名庭訓當屬孔子教育他的獨生子孔鯉的過庭之訓。司馬光在《家範》中講道:“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日:‘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人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劉清之《戒子通錄》)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講道:“一家之中,老幼男女,無一個規矩禮法,雖眼前興旺,即此便是衰敗景象;小小智巧,用慣了,便入於下流而不覺。”古人常把讀書與做人聯絡在一起,他們認為,讀書固然是為了求知,更重要的是為了學做人。三國時關羽“四好”家訓中有一好則是“做好人”;同一時期的王修,也訓兒“必讀書,並學做人”,“效高人遠節,聞一得三,志在善人”,他的子孫大都以操守高尚見稱。清代學者陸隴其把做人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在家訓中教育兒子:“吾人立身天地問,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皆不要緊。”清代以詩書畫名家的鄭板橋在家書中就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教育什麼內容,好人有什麼具體標準和要求,很多家訓就此都作了闡述。普遍認同、廣為引用的“教子之道有五”,即“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材,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怎樣做個好人?

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悌,好人知廉恥,好人守禮義。好人不縱酒,好人不戀妓,好人不賭錢,好人不尚氣。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勢,好人不欠糧,好人不侵地。好人不教唆,好人不妒忌,好人不說謊,好人不謔戲。好人不聞言,好人不謗議,好人沒歹朋,好人沒浪會。好人不村野,好人不狂悖,好人不懶惰,好人不妄費。好人不輕浮,好人不華麗,好人不邋遢,好人不蹺蹊。好人不強梁,好人不闇昧,好人救患難,好人施恩惠。好人行方便,好人讓便宜,惡人罵好人,好人不答對。惡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論大小人,好人不得罪。不論大小事,好人合天理,富人做好人,陰功及後世。貴人做好人,鄉黨不咒詈,貧人做好人,說甚千頃地。賤人做好人,不數王侯貴,少年做好人,德望等前輩。老年做好人,遮盡一生罪,弱漢做好人,強人白羞愧。惡人做好人,聲名重千倍。好人鄉邦寶,好人家國瑞,好人動鬼神,好人感天地。

總之,慄氏家訓中以做好人為宗旨,以做好事為規範,以忠孝為要義,全面繼承發揚了古代讀書為人教子的優良傳統,也值得後輩學習借鑑。

慄氏家訓之齊家教子

作者簡介:

楊忠誠:曾任吉林省四平市人大人大代表、常委、研究室主任。發表過許多育關語言學、訓詁學、詩詞曲賦、散文、閱讀等方面的文章數百篇。出版譯註一部、寫作指導方面的專著九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