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茅塞頓開——《論語》(11--12)

由 一直健走 發表于 人文2021-12-23
簡介”譯文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話怎麼樣

膚受之言什麼意思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先進篇

子曰:“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說:“

先輩對於禮樂,文質得宜,反被視為質樸的鄉野之人

。 後輩對於禮樂,文過其質,但卻被視為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進。 ”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 ”

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子曰:“

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說:“

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 ”孔子說:“

閔子騫真是孝順呀! 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南容反覆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的詩句。 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

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

矣,今也則亡。”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

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 ”孔子回答說:“

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 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

了。 ”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個外槨。 孔子說:“(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

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

。 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後,是不可以步行的。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

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說:“唉! 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顏淵死了,

孔子哭得極其悲痛

。 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過度了! ”孔子說:“是太悲傷過度了嗎? 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 孔子說:“不能這樣做。 ”學生們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 孔子說:“

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乾的呀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季路問怎樣去侍奉鬼神。 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鬼呢? ”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 ”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悅而溫順的樣子;子路是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是溫和快樂的樣子。

孔子高興了。 但孔子又說:“像仲由這樣,只怕不得好死吧!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魯國翻修長府的國庫。

閔子騫道:“照老樣子下去,怎麼樣? 何必改建呢? ”孔子道:

“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 ”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孔子的學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說:“

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貢問:“

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貢問孔子:“

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一點兒,子夏有些不足。 ”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

。 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

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吧!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億則屢中。”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端木賜不聽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子張問如何能成為善人。 孔子說:“

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修養和學問也就不能到達精深的地步。

”孔子說:“

聽到人議論忠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

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畏於匡,顏淵後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

弒父與君

,亦不從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當地人圍困,顏淵最後才逃出來

。 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 ”顏淵說:“夫子還活著,我怎麼敢死呢?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 ”孔子說“我

以為你是在問別的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

。所謂大臣是

能夠用周公之道的要求來侍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寧肯辭職不幹

。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只能算是充數的臣子罷了。”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一切都跟著季氏幹嗎?”孔子說:“

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乾的。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曰:“

是故惡夫佞者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路讓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 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 ”子路說:“

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

”孔子說:“所以

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

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拘束不敢說

。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瞭解我呀!’

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

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求,爾何如?”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

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一定能做到,但我很願意學習。

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 ”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曾皙說:“

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後走。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話怎麼樣?”孔子說:“

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罷了。 ”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 ”孔子說:“

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

,所以我笑他。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 ”孔子說:“

哪裡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

呢? ”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 ”孔子說:“

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 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顏淵篇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

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

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

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 役使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

”仲弓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

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 ”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

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

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說過:‘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張問明,子曰:“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 孔子說:“

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

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

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

去掉糧食。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棘子成曰:“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棘子成說:“

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

,要那些表面的文飾幹什麼呢? ”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

”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

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

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

。(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茅塞頓開——《論語》(11--12)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

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齊景公說:“講得好呀!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曰:“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曰:“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孔子說:“

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孔子說:“

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孔子說:“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 小人則與此相反

。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

呢?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

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

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

,怎麼樣? ”孔子說:“

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

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聲。 ”孔子說:“

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 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

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通達。

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

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都必定會有名聲。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

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

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 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 怎樣辨別迷惑?

”孔子說:“問得好! 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 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

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茅塞頓開——《論語》(11--1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

矣。”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愛人。 ”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瞭解人。 ”樊遲還不明白。 孔子說:“

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

舜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

茅塞頓開——《論語》(11--12)

子貢問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茅塞頓開——《論語》(11--12)

譯 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

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說:“

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

,依靠朋友幫助自己養成仁德。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