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由 蘭天說 發表于 人文2021-12-22
簡介官員們自然懂得揣摩上意,二次上書請立太子,這次文帝還是沒有同意,並且列舉了楚王(叔叔)、吳王(哥哥)、淮南王(弟弟)這三個諸侯王,說他們都是賢明之人,是下一任君主的好人選,未必就得從自己的兒子裡面選,直到第三次,官員們將他說服

白璧是什麼意思

從天而降的皇位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生母是在戰爭中被俘的薄姬,他在一眾兄弟中並不起眼,早早就被封為了代王。劉恆從小便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當中,因此也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公元前180年,執掌大權的呂雉去世,呂氏家族也隨之覆滅,劉恆原本可能只想著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封地晉陽,好好經營這一畝三分地,估計做夢也沒有想到皇位此時竟然會從天而降。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漢文帝-劉恆

相比漢朝的其他皇帝,諸如高祖劉邦、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等,漢文帝劉恆的在名氣方面不顯山不露水,我們大多都是通過歷史課本上“文景之治”而認識他的。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似乎沒有做什麼千古流芳的大事,但卻很好的將無為而治傳承了下去,為漢朝之後的強盛積蓄了能量。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二十四孝之一:文帝親嘗湯藥

漢文帝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皇權統治,繼續執行漢初時期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同時廢除一些嚴苛的刑罰;對外妥善處理了與南越和匈奴之間的關係,加強了邊防力量,多次擊敗匈奴的侵襲。漢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非常高,對他的讚美之詞如: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體恤百姓、勤儉治國等數不勝數,同時還是《二十四孝》中為母親親嘗湯藥的主角。綜合這些的評價,說漢文帝是傳統意義上“溫良恭儉讓”的典型代表也不為過,可是他作為一國之君,又真的是這樣嗎?

看似溫和的性格

劉恆看似溫和、與世無爭的性格似乎有一些遺傳,這要從他的出身說起。文帝的母親薄姬是戰俘出身,雖然歷史上對劉恆的出生有過神化的描寫,但依舊無法改變他出身並不高貴的事實。薄姬雖然為劉邦生下皇子,但卻並未母憑子貴,《史記》中記載到劉邦只寵幸了薄姬一次,而這一次剛好令薄姬懷孕,所以文帝的出生看上去像是劉邦一時衝動的產物。幸好薄姬是個安分守己的人,這才使得母子二人能在呂雉的打擊報復下存活下來,劉恆則很好的繼承了這一點,不過其中又有些不同。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呂雉

劉恆雖然貴為皇子,可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尊崇,很小的時候就被封為了陳王,在代地與母親相依為命。劉恆在日後面對呂雉的大權獨攬時,一方面是吸收了母親身上的與世無爭,另一方面更是迫於淫威統治下的如履薄冰,劉恆的溫和性格,或許叫做隱忍更為合適,因為隱忍終有一天是會爆發的。

良中有瑕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這是在《史記》中,司馬遷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其中對漢文帝有一個重要評價,那就是“仁”,至少孔子在《論語》以及後世史書中沒有給任何人“仁”的評價。這樣看來,漢文帝確實是一個仁義之君,但他的良中也有瑕。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淮南王劉長槌殺審食其

淮南王劉長是文帝的弟弟,曾被過繼給呂后,從小就便養成了驕橫的脾性。劉長在漢文帝即位之後,自視為宗室至親,一再違法亂紀,漢文帝卻顧念手足輕易情誼,對其所犯的過錯再三寬恕。劉長因一直對審食其懷恨在心而將其殺死,文帝憐憫他為母報仇心切便赦免了他,但此後劉長卻變本加厲,甚至在自己的封地稱制,意圖謀反。事情暴露之後,被文帝發配到了巴蜀之地,最終劉長不堪受辱,在途中自殺,文帝也因此背上了“殺弟”之名。其實國君也是人,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如果任由劉長繼續肆意妄為,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在權力面前,親兄弟也得明算賬。順便提一句,凡是沿途沒有侍奉好劉長的縣令,全部都被“棄市”,就是被殺之後曝屍於市。

我可以不恭,但你不能不敬

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對文帝來說都是有擁立之功的,在陳平去世後,周勃又回到了丞相的老崗位上,可是轉眼之間,周勃連丞相都做不成了。漢文帝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前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意思就是前些日子曾下令讓所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國,可是有些人卻找藉口沒有離開,丞相一職我非常敬重,希望丞相可以起帶頭模範作用,帶著列侯都回封國去。於是周勃再次下崗了,並且再也沒有回到權力的核心。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周勃

周勃得此下場除了源於自身的態度傲慢,還“歸功”於袁盎的進言,袁盎說:“陛下敬重丞相天下共知,可陛下愈發尊重,周勃卻愈發倨傲。如此以來,陛下的禮賢下士卻有可能成為臣子的僭越之由,這些是否可以有所取捨呢?”文帝深以為然。周勃從此便感受到了文帝態度的轉變,不禁收斂了許多當初的傲慢,也變得畢恭畢敬起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周勃被罷免的命運就已經註定,即便有從龍之功也不能避免。歸根結底,文帝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潛臺詞大概是:“我可以不恭,但你不能不敬。”

文帝也不“儉”單

別看漢文帝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等仍維持原狀,無所增益,死後遺詔中也說道:“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絰帶無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可他對於寵臣鄧通的對待就飽受爭議了。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寵臣鄧通

鄧通的發跡源於漢文帝的一個夢,他應該算是漢文帝的夢中“男神”,但鄧通卻沒什麼才幹,唯一的技能便是阿諛奉承漢文帝。根據《史記·佞幸列傳第五十六》的記載:有一天,文帝命令相士為鄧通看相,相士說:“鄧通最終會因窮困潦倒而死。”文帝氣急而笑,說道:“有朕在,鄧通怎麼會貧困至死呢?”於是便將鄧通家鄉的大小銅山悉數賞賜於他,命他開山鑄錢,從此鄧通擁有了鑄幣權,變得富可敵國。看來以勤儉節約著稱的漢文帝,也有不“儉”單的時候。

讓不讓,自己心裡清楚

漢文帝即位三月,就有官員建議設儲君,立太子,可文帝並不樂意,甚至回覆道:“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其實源於他自己本就有僭越之舉,得位不正,這番謙讓表面上是說突出禪讓制的繼承原則,實際上則是想等待官員們的反駁,樹立自己權威。官員們自然懂得揣摩上意,二次上書請立太子,這次文帝還是沒有同意,並且列舉了楚王(叔叔)、吳王(哥哥)、淮南王(弟弟)這三個諸侯王,說他們都是賢明之人,是下一任君主的好人選,未必就得從自己的兒子裡面選,直到第三次,官員們將他說服。文帝這一番舉動,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正名,至於“禪讓”那套說辭,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白璧真能無瑕?漢文帝實際上並非那麼的“溫良恭儉讓”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的賢明毋庸置疑,但卻逃不出青史留名的“圈套”。雖然他在風波詭譎的政治環境中當上皇帝,為國為民做出了一系列努力的同時收穫了非凡的成就,但一個人如果過於愛惜羽毛,卻不是一件好事,漢文帝的好名聲實在有些“過”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