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由 喜歡上你了 發表于 人文2021-12-22
簡介離開清華時,朱湘的生活已是捉襟見肘,為了謀一份好職業負擔起妻兒的家用,他選擇來到了美國的勞倫斯大學留學深造

挨凍特鬧英文什麼意思

1933年12月5日早晨,吉和輪載著一船旅客,正緩慢地往南京的方向行駛著。甲板上,一名青年男子迎風而立,不時舉起手中的酒瓶痛飲。

他眼底烏青一片,望著波浪翻滾的江水,口中喃喃著海涅的詩,面上難掩悽楚。

輪船很快駛到了李白撈月的採石磯,男子閉上雙眼,往甲板邊緣走去,最後一腳踩空,整個人沒入了清波碧浪中……

在那個充滿著變革與烽火的年代,一個失意詩人的離世或許算不上是什麼大新聞,但文學界的同仁們卻難免為這位“清華四子”之一感到惋惜,紛紛討論起了這場悲劇的原因。

究竟是失足落水?還是自視甚高走向絕境?這一切還要從朱湘的一生說起。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朱湘,1904年生於清朝末年的一個翰林家庭之中,在家行五,打小就被兄弟姐妹戲稱為“五傻子”。

為什麼說他傻呢?在朱湘五歲的那年夏天,家中宴客,眾人都穿著一身輕便涼快的服飾,唯他一人穿著厚重的馬褂,顯得格格不入不說,還引起了滿堂鬨笑。

其實朱湘何嘗不知道天熱,他只是固執地認為在這樣正式的場合,必須穿戴整齊才能顯示自己作為主人家的尊重和體面。

從這件小事中,我們不難看出朱湘從小就對“體面”十分重視,甚至到了偏執的程度,而這正是他人生悲劇的伏筆。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朱湘的母親早亡,父親亡故時他不過11歲,於是便被大哥接到了南京居住。

在很長一段寄人籬下的生活中,朱湘漸漸養成了鬱鬱寡歡和拘謹沉靜的性格,他學會到書中尋找精神寄託,在武俠小說和童話故事中尋找安慰。

在知識的武裝下,朱湘的孤僻性格逐漸被孤傲所取代,這一點在他15歲考上清華後也愈發明顯起來。

清華中能人志士甚多,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這座中國的最高學府中湧現出了許多崇尚科學民主的進步青年。

朱湘不甘人後,雖在詩歌上有所成就,卻不善言辭,他看著在時代舞臺上叱吒風雲的同學們,只覺得口拙成為了自己在這個動盪時局中大展才華的阻礙。

在激盪的外在環境與自卑自負這種矛盾性格的雙重作用下,朱湘開始將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放大,甚至將其歸咎到了學校的制度上。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清華的生活是非人的……我投身社會之後,怪現象雖然目擊耳聞了許多,但這些都是真正的人生,至於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卻都逃不過一個假、矯揉。”

當時的清華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校規十分嚴格,例如齋務處就要求學生在吃早餐時必須點名等。

朱湘為了抵制這項制度,常常故意缺勤遲到,於是在記滿三個大過後就被開除了學籍。

彼時的朱湘,對這個結果不僅不惋惜,反而拍手稱快——或許這正反應了他的潛意識,那就是逃離這個令他感到窘迫和自卑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去尋求他理想中的“體面”與尊嚴。

離開清華時,朱湘的生活已是捉襟見肘,為了謀一份好職業負擔起妻兒的家用,他選擇來到了美國的勞倫斯大學留學深造。

朱湘夫婦(左)與侄子

朱湘與劉霓君是少年夫妻,在朱湘留美期間,夫妻倆之間的書信往來從未間斷,信上最常說的除了對彼此的牽掛,就是錢的問題。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一次劉霓君想要一張朱湘的照片以解相思之苦,而朱湘卻連照相的錢也拿不出來,這引起了遠在國內的劉霓君的疑心,兩人也因此有了齟齬。

妻子的糾纏和生活壓力帶來的焦慮,讓朱湘根本無法安心學習深造,而讓他下定決心離開美國的卻另有其事。

當時的中國留學生經常受到外國人的歧視和侮辱,而朱湘本就敏感自卑,根本無法忍受這樣的外部環境。

一次課堂上,當老師對著課件原原本本地念出“中國人像猴子”時,朱湘在一片不懷好意的笑聲中徹底爆發了,無論老師如何道歉也沒能挽留住他轉校繼而回國的步伐。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1929年秋,歸國後的朱湘被安徽大學聘請為英文文學系主任,300元月薪雖不多,卻也能夠支撐一家人的生活。

夫妻二人重新過上了溫暖而恬靜的家庭生活,劉霓君在照顧年幼的兒子的同時,也不用再到外頭找什麼活計補貼家用。

但這短暫的溫馨沒能持續多久,就再一次在朱湘極度敏感的性格下化為了泡影。

朱湘在安大任教期間,一日偶然得知學校竟揹著自己,將“英文文學系”改成了“英文學系”。

兩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教學內容上卻有所區別,朱湘於是到學校大鬧一場,結果非但沒有爭取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更是被安大開除,落了個“各大專學院不得聘請朱湘教書”的下場。

朱湘:15歲上清華,一生不願打工導致幼子餓死家中,自己跳江身亡

艱難世道中,失業的朱湘四處碰壁,妻兒都在家中忍飢挨凍,他於是將希望又放到了自己的文學事業上來,一方面為賺點稿費,另一方面則是證明自己的能力,企圖在文學上找回尊嚴。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朱湘的才華而給他幾分憐憫,不久後,朱湘的幼子就因為沒有奶喝,活活地餓死了。

幼子之死讓朱湘的人生進入了冰點,妻子與他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念著往日情分為他找了份工廠臨時工的工作,還遭到了朱湘的嚴詞拒絕。

朱湘憎惡自己的母校,但或許此刻在他的心中,自己還是那個清華才子,還是那個曾與聞一多、徐志摩齊名的新詩人,是魯迅口中的“中國濟慈”吧。

但世道待他何其不公,失敗的婚姻,一波三折的事業,朋友舍他而去,就連在報紙上詩作的版面都不如其他文人的顯目。

朱湘夫婦

1933年春,朱湘登上吉和輪,中途因沒錢補票而被查獲,押到了船主面前接受眾人的嘲弄。

種種不堪與屈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了朱湘之死。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曾在《自殺論》一書這樣闡述道:“自殺主要不是取決於個人的內在本性,而是取決於支配著個人行為的外在原因。”

的確,童年的不幸決定了朱湘性格中的敏感和自卑,也讓他缺少了一種能屈能伸的韌性。

朱湘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體面與富足,不願放下身段去彌補物質上的虧空,其結果就是兩邊都得不到滿足,最終在絕望中喪失了活著的信心。

這是時代的悲劇嗎?我更願意說,這是他不願融入世俗人生的必然結果。

文/木中青

參考文獻:《孤高的真情》《文人筆下的文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