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由 歷史漫談君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對與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朝貢關係,兩宋“花錢買和平”,但歲幣越交越多,作用卻越來越小,宋朝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滑坡,數額重大的歲幣對本就不富裕的宋朝成了沉重的負擔

稱臣納貢的貢是什麼意思

朝貢,又稱進貢,是指一方將財富給予另一方,表示順從或結盟。《禹貢·疏》載:“

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

可見,貢賦之物,為一地特產之物,且朝貢是一種不平等關係,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

一 朝貢溯源

朝貢體系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同為世界主要國際關係模式之一,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古代歷史當中。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之一,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各中原王朝透過冊封的方式,換取周邊屬國的擁戴,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政治秩序體系。

兩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方面,兩宋未能完成大一統的任務,而與遼、西夏、金等民族政權並立。宋朝因軍力不濟,無法與諸民族政權爭強,只得稱臣納貢以求暫時的和平——宋於“澶淵之盟”後向遼朝納銀輸絹,於“紹興和議”後向金國稱臣納貢。宋與遼金的朝貢關係,已呈顛倒之勢,變為中原王朝向少數民族政權表示順從。另一方面,兩宋在與海外國家交往時,其朝貢關係又是正向的,宋朝得以在此重新找回“天朝上國”的威嚴。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北宋前期,統治者注重朝貢的政治功能,加之以物資換和平的需要,朝貢關係不斷擴大。而南宋統治者從實際需要出發,逐漸限制朝貢貿易的規模,朝貢的經濟因素有所增長,同時有關朝貢的機構和管理方式也日益完善。

二 兩宋與遼夏金的半反向、反向朝貢關係

北宋建國後,透過多次征戰,先後滅掉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和北漢等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但由於實力所限,北宋未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只得與遼、西夏、大理、吐蕃、高昌、龜茲等政權並立。其中,遼和西夏是北宋最強勁的對手。北宋“重文輕武”,又實行“兵將分離”,軍力實力不足,不勝和西夏的侵擾,最終形成“宋納貢,不稱臣”的半反向朝貢關係。

北宋建國後,遼宋之間戰爭不斷,互有勝負,但遼更具優勢。遼兵不斷的騷擾,令北宋頭疼不已。宋景德元年九月,遼聖宗、蕭太后率20萬大軍南下,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

訊息傳到開封,朝廷驚慌失措。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加之遼國大將蕭撻覽被宋軍埋伏的床子弩射死,遼軍始有懼意,準備議和撤軍。宋真宗正急於議和,雙方一拍即合,

簽訂了“澶淵之盟”:

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西夏和北宋也是時和時戰。北宋也貫徹以物資換和平的方針,時常賜幣、物給西夏以消弭戰端。元昊稱帝后,兩國關係破裂,多次發生大戰,宋軍敗多勝少。後來北宋採取了范仲淹的主張,對西夏實行清野固守的政策。這樣,西夏從兩國的戰爭中收穫也不大,權衡之後,西夏提出了議和的要求。

慶曆四年,宋、西夏又訂了和約:

元昊不再稱帝,為由北宋冊封為夏國主,宋每年給西夏“歲幣”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

北宋與遼、西夏建立的朝貢關係,是一種“半反向”的朝貢關係——只納貢,不稱臣。宋向兩國輸銀、絹以換取和平,而宋與遼稱兄弟之國,甚至還能略高出西夏一頭,說明北宋與這兩國在政治上是基本平等的。北宋雖然付出了物資的代價,卻沒有政治地位的損失,且換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結果。

而北宋與金的朝貢關係,則是一邊倒的完全反向朝貢關係——既納貢,又稱臣。

遼國衰落後,金興起。金看到了宋的腐敗無能,於是滋長了侵略的野心。金兵大舉南下,宋軍節節敗退。後來,金二次包圍開封,擄走了徽欽二帝,這就是“靖康之難”,北宋隨即滅亡。金兵撤退後,徽宗第9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位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南宋與金也是戰爭頻繁,金兵多次南下,南宋軍民也英勇抗擊,抗擊的最高潮,莫過於岳飛率領的岳家軍。岳家軍與金作戰,接連獲勝,但宋高宗卻擔心岳飛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於是就和秦檜設計害死了岳飛,並解除了大將韓世忠和張俊的兵權,轉而與金朝議和。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南宋與金達成和議,就是所謂的紹興和議。其主要內容是:

南宋向金稱臣,“世事子孫,謹守臣節”;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歲供銀25萬兩,絹25萬匹。

紹興和議的達成,意味著金和南宋進入了長期的對峙時期。

後來,隨著完顏亮南侵,宋金之間風雲再起。但由於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有勝敗。隆興二年(1164年)宋金雙方再次進行和談,

史稱隆興和議。

主要條款如下:

南宋與金世為叔侄之國;南宋給金每年20萬兩銀,20萬匹絹。疆界與紹興和議時相同。

四十多年後,外戚韓侂冑看到金呈衰落之象,就趁機對金用兵,希望建立不世之功。韓侂冑在軍事上做了一些準備,戰爭開始時收復了一些地方,但不久在金兵的反攻下,宋軍大敗,損失慘重。以史彌遠為首的投降派,趁機搞陰謀活動,殺死韓侂冑並向金人乞和。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重新簽訂和約如下:

宋金為伯侄之國;宋朝增加歲幣為銀30萬輛,絹30萬匹;疆界與紹興和議時相同;另付金犒軍銀300萬兩。

此後,南宋進入史明遠善權的時代,時間長達25年之久,蒙古軍則多次南下攻戰,金和南宋都越來越走向衰落。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南宋與金建立的朝貢關係,則是一種完全反向的朝貢關係。此時南宋不但要給金提供物資,並且政治地位急速下降——先後要向金稱臣,或是成為叔侄之國,伯侄之國。但歲幣的供應並沒有帶來長期的和平,只是獲得短暫的停戰喘息機會。對一向重視君臣父子倫理關係的中原王朝來說,政治地位的丟失,或許是更加屈辱的。在幾次和約的簽訂過程中,南宋要支出的歲幣越來越多,政治地位卻越來越低,南宋的實力也越來越弱,逐漸失去了和金抗衡的資格,更無法抵抗後起之秀蒙古了。

三 兩宋與周邊國家的正向朝貢關係

兩宋無力抵抗強大的遼、金等民族政權,被迫建立了半反向、反向的朝貢關係,以犧牲政治經濟利益以換和平。但面對實力不如己的海外國家,北宋又“打腫臉充胖子”,翼圖渲染出一個強大的“天朝上國”形象,因此將朝貢的政治意義擺在首位,而忽視朝貢的經濟利益——不但對朝貢國的國王加官進爵,對貢物估價酬值,還回賜大量貴重物品。直到南宋,這種“以經濟代價換取政治地位”的正向朝貢關係,才有所改變。

據統計,宋代來華朝貢較多的國家和地區有:

高麗41次,交趾45次,占城56次,三佛齊33次,大食40次,于闐34次,龜茲21次。所貢之物主要是本國土特產,如高麗貢金銀器、絹、布、馬、刀劍、人參、硫磺;交趾、占城、三佛齊等東南亞國家貢象牙、犀角、玳瑁、珍珠、馴象以及各種香料、香木;大食貢玻璃器、水晶、織錦、香料;于闐、龜茲貢駱駝、馬、玉器、乳香等。

北宋初期,朝貢的政治意義極強:廣招海外國家朝貢,成了北宋洗刷戰爭恥辱,粉飾太平,自欺欺人的重要手段。北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真宗與大臣演起“天書屢降”的鬧劇,舉行的“盛大”的祭拜、封禪儀式,試圖重樹天朝威嚴,並廣招外國前來朝貢,以壯聲勢。此後,神宗朝、徽宗朝皆曾鼓勵海外國家前來朝貢。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為了吸引海外諸國前來,“三冗兩積”愈演愈烈,“重病纏身”的北宋不惜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北宋朝廷對貢物進行估值後,通常回賜高於貢物價值的金、銀、錢、絲織品等以償其值;除了對貢物“估價酬值”外,北宋朝廷還對諸國朝貢使臣濫加賞賜,因此各國使臣紛至沓來,

“二聖以來,四夷朝貢曾無虛歲”

。這種情況,直到宋真宗末年才開始改變。

至南宋時期,由於國土面積驟然縮小,而鉅額的政府、軍費支出卻不減反增,南宋朝廷不得不更“現實”,將市舶貿易提到優先發展的道路上,而重名輕利的朝貢貿易則降到次要地位。

南宋皇帝也不似北宋皇帝那樣“好大喜功”,不但不主動招徠海外國家朝貢,還向本就風雨飄搖,大不如前的朝貢關係上潑冷水,以求進一步壓縮朝貢規模,節省政府財政支出。對此,南宋採取了諸多方法:拒收貢物,或有所選擇地接受貢物,如乾道三年(1167),只收受占城貢物的10%。淳熙四年(1177)安南朝貢時,收其貢物的30%(所受貢物減少,回賜也相應減少,南宋即可節省支出);限制貢使進京,令其就地移交貨物(減少路費);有時乾脆耍起“無賴”,關閉朝貢大門。

凡此種種,皆表明南宋朝廷已經逐漸放棄“以經濟代價換取政治地位”的政策。由於“囊中羞澀”,且屢受金的“政治羞辱”,南宋已無力也無法繼續粉飾太平,自欺欺人了。於是,在南宋中後期,諸海外國家與南宋的正向朝貢關係,因南宋的單方面“毀約”而逐漸走向蕭條。

四 朝貢的流程和相關禮儀

兩宋與遼夏金的朝貢關係,只是一種“自助式”買賣,拿錢走人,無可書之處。而兩宋與海外國家的朝貢關係,則作為一種政治關係,體現出明顯的政治意義,也就不免帶有極強的儀式感,並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朝貢流程和禮儀。

海外國家遣使朝貢前,一般都要準備一個說明來意的表章,稱為“上表”。後來這一不成文的規定製度化,北宋朝廷規定貢使必須攜帶表章,方許進京。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諸國貢使抵達宋朝境內後,由當地的行政長官負責接待,並將相關資訊上報朝廷,

“錄其國號、人數、姓名、年甲及所齎之物名數,申尚書禮部鴻臚寺”

。然後,派官員護送貢使至京城,貢使往返沿途的供應由所經地區負擔,還要記錄並上報。

各國貢使抵京後,需要完成一套繁瑣的朝貢禮儀,包括:

呈遞本國表章,移交貢物,覲見皇帝,參加慶典活動和宴會,代表本國國王接受宋廷封賞和官方文書等。

可以說是職責繁重,馬不停蹄。

宋朝中央主管朝貢事務的機構主要有鴻臚寺、禮部主客司、客省、四方館等。鴻臚寺負責的主要職責是:主持對朝貢國的封冊、賞賜儀式、確定對四夷貢使的接待規格、驗收貢物、款待貢使等。禮部主客司除禮賓事宜外,還負責記載、圖繪朝貢國的風俗民情。客省“掌國信使見辭宴賜,及四方進奉、四夷朝覲貢獻之儀,受其幣而賓禮之,掌其饔餼飲食,還則頒詔書,授以賜予”。四方館負責安排郊祭、朝會時貢使的位次以及禮物進奉等。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五 朝貢關係的意義

朝貢關係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但以政治和經濟意義為主。兩宋處於特殊時期,又有不同形式的朝貢關係。兩宋與遼夏金的朝貢關係,是半反向或完全反向的。這種朝貢關係,由於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是主要得利者,對兩宋的好處微乎其微,只能稱得上是“花錢買和平”。

而兩宋與海外國家的朝貢關係,則是正向的,其政治經濟意義,頗有可探究之處。

宋朝在政治上對朝貢國國王、貢使予以冊封,接受宋朝封號的有高麗、三佛齊、交趾、占城、真臘、注輦、于闐等國的國王,宋朝還授予各國貢使“歸德將軍”、“懷化將軍”等虛銜。其政治意義,在於明確海外諸國對宋朝的臣屬關係,有時也是宋朝粉飾太平的重要工具。

在經濟上,北宋除對貢物“估價酬值”外,還常對朝貢國國王、貢使進行額外賞賜。但後來南宋面臨嚴峻形勢,南宋朝廷想法設法限制朝貢,朝貢貿易逐漸衰微,市舶貿易成為後起之秀。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這就可以看出,北宋前期,朝貢關係中的政治意義明顯大於經濟意義,甚至不惜犧牲經濟利益以建立政治關係,經濟意義服從於政治意義。但南宋時期,由於政府財政危機,國家形勢嚴峻,加之南宋在諸國中的政治地位不斷滑坡,南宋也就“破罐子破摔”,選擇犧牲朝貢的政治意義,而減少朝貢的經濟損耗。後來,乾脆發展利益更大的市舶貿易。此時,又是政治意義讓位於經濟意義了。

六 總結

朝貢關係,古已有之。兩宋未能統一全國,而與諸民族政權並立。其朝貢關係也格外複雜,既包括與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半反向、反向朝貢關係,又包括與海外諸國的正向朝貢關係。

對與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朝貢關係,兩宋“花錢買和平”,但歲幣越交越多,作用卻越來越小,宋朝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滑坡,數額重大的歲幣對本就不富裕的宋朝成了沉重的負擔。

“花錢買和平”未嘗不可,可宋朝在和平期間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也無怪後來頻繁捱打。

淺談兩宋的朝貢體系

對與海外諸國建立的朝貢關係,北宋前期注重朝貢的政治意義,導致了中外朝貢關係的發展。南宋之世,皇帝立足實際,逐漸限制朝貢的規模,朝貢的經濟意義成為首要因素。

與此同時,朝貢的制度性建設也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禮儀,並由專業機構管理。朝貢流程、禮儀的完善,也標誌著朝貢關係的發展與成熟。

(共4833字)

參考文獻: 《宋史》《文獻通考》《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