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什麼是個人主義?帶你瞭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由 挖史人 發表于 人文2021-12-15
簡介也就足康德所說的,”個人以學者的身份,擁有完全的由,甚至天職,將他對那種教義式錯誤成分的想法(它們經過仔細推敲,且是善意的),以及對宗教與教會的事立之更佳安排的建議告訴公眾的時候,也就是個人公幵運用自己理性的時刻,他的舉動也即足面向公共領域

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是什麼意思

中國現代性關於個人的話語建構,完全建立在西方啟蒙思想與個人主義基礎之上。中國五四現代作家常被冠以“中國的某某”的名號。魯迅被稱為“中國的尼采”,郁達夫被稱為“中國的盧梭”,郭沫若被稱為“中國的歌德”,可見屮國作家與西方文化的密切關聯。五四啟蒙與個人主義主張源自西方,然要受到西方某個人主義者的影響。總體來看,對中國個人主義思想體系的生成造成接而深遠影響的當首推盧梭、尼采與易卜生三位。其他諸如施蒂納、歌德、托爾斯泰、克爾凱郭爾等也充實了中國個人主義觀的具體內容,但都沒有這位的影響大。

什麼是個人主義?帶你瞭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這三位並不是個人主義理論的大師,但是他們的思想與個性,他們反抗傳統、反抗權威的不妥協姿態,成為五四知識分子個人主義認同的基礎。此外,無政府主義,因其強烈的反國家,反政府權威,主張個人自治等觀念,也成為中國個人主義的理論資源。據此,現代語境中的個體就成為具有理性自覺的,反傳統、反權威,具有強力意志的個人。

個人主義最單的用法是法語形式的“”,源歐洲人對法國大革命及其所謂根源一一啟蒙運動思想一一的普遍反應。由此,個人主義與縈密切相關。何謂啟蒙?德文用—詞,意為“澄明”,英文為—詞,意為光明,法語用特指冶蒙紀。

啟蒙也含光明的意思。由此可聯想到柏拉圖關於“洞穴與光明”的故事一一擺脫洞穴之屮的遮蔽,走向光明的境地。啟蒙東新發現了柏拉圖“走丨彳光明”這一行為的意義,並賦予其現代含義。告然,丨別在於,柏拉閣強調作為真理化身的洞穴之外的“太陽”的絕對地位,而啟蒙的真理價值就在於倡導個體理性自覺,它所強調是作為“個”的自我覺醒。“就啟蒙楚‘光明’來說,就啟蒙所面對的黑暗是語言霸權來說,啟蒙所反對的,就不僅是一種霸權語言,而是透過反對這種霸權語言而反對語言霸權本身,而且我們應該說,也只有是反對語言霸權本身的思想,才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啟蒙姐想。

啟蒙不是要以自己的霸權‘取而代之’,而是要求一種讓所有的思想都可以由發表的寬鬆築,赴種山和思想寬容的精神。”啟蒙的光明,不在洞穴之外,它就在個體理性覺醒的內部。康德稱: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教無能為力。出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教,而在於不經過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

什麼是個人主義?帶你瞭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了。啟蒙首先對自己提出了要求:不用別人的引導,自己就有足夠的勇氣與決心運用自己的理智。這是自我理性成熟的狀態,也即啟蒙開始的地方。“人既是該過程的構成要素,又充當著這同一個過程的行動者。他們參與了這一過程,所以是該過程中的行動者,而過程的發生又須以人們決定成為其自願的行動者為前提。”問題不在於什麼是理智,而在於是否具有運用理智的勇氣與決心。啟蒙從柏拉圖對真理本質之問的沉思中,進入到海德格爾所稱的對被遮蔽的此在的本質的追問。

也就是說,啟蒙回到此在,回到作為“個”的存在,它所召喚的是個體的理性自覺,而非真理本質的形而上學闡釋。由此,啟蒙包含個人主義的命題。這是上帝死了之後人在現實的世俗世界獲得自救的開始。作為“個”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需要在“個”與社會的關聯中找尋,這也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人的誕生。福柯稱康德的《回答一個問題一一什麼是啟蒙》一文標誌著悄然切入某個問題的思想史,啟蒙成為現代哲學“不得不以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面對它”的新課題。這個不用別人引導就能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人,等同於別爾嘉耶夫所說的自由人。別爾嘉耶夫認為,人有三種狀態,即三種意識結構一一“統治者”、“奴隸”和“自由人”前兩種狀態相互依存,並構成主客體關係。唯有自由人是不依賴於他人,不以主客體來界分的獨立存在。

啟蒙就是對自由人的召喚。康德用否定式來表達啟蒙的含義,擺脫自己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此一動作在英文中用“”(從中出來)來表示。但這個出口已經不是橫亙在人之此界與現實世界之彼界的洞穴之口,而是每個人都能從自身找到的出口。這個出口就是公開言說。不成熟狀態,該詞德文詞根“”,意為“嘴”。因此,不成熟狀態與“言說”密切相關。在古希臘時代,言說本身就是一種行動,而且佔據城邦政治的重要位置。

什麼是個人主義?帶你瞭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一個人獨語式的、永遠不能為外界所聽到的聲音,不能稱其為“言說”,“言說”一旦發生就意味著一個言說物件和幵放性場所的存在。啟蒙要擺脫的不成熟狀態,意味著引導在自我封閉狀態中的個人走向對外的“言說”。“自己加之於自己”的表明,人的不成熟狀態並非人的自然狀態,而是人類自我建構的,最終也要由人類自己擺脫,其擺脫的方式就是“”,透過言說,呈現於公共領域。個體理性自覺的公幵運用,是“個”成熟的標誌,也是成為個人主義者的前提與基礎。

康德區分了兩種理性運用的方式一一公幵的與私下的:而我所理解的對己理性的公開運用,則是指任何人作為學者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職崗位或者職務上所能運用得己的理性我就稱之為私下的運用。理性的公開而非私下的運用是啟蒙真正展開自標誌。康德用“學者”一詞表示那興能夠公開運用理性的人。當然,此處,“學者”不等同與神職人員或者近代大學之中的教師,因為後者是擔任社會職務之人,他們必須服從教會或者學校的安排,承扭傳播某種特定知識的任務。浩從率此類活動時,他們不具備“學者”的身份。巧個人僅僅是以個人的名義,出於個人對真理、正義、公平等普遍理性的自覺追求。且根據自己的理判斷公開發表意見時,這個人才能稱得上是具有“學再”的身份。而“學者”的受眾不是某些特定群體,而是面向公眾。但“學者”與公眾之問並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也不是理性內容的直接傳播與接受關係。

公眾有公幵運用自己理性的權利,也有拒絕認同學再觀點的自由。但自由言說的權利是人人平等享有的,人的絕對自由正是在自由說的意義上才有效。啟蒙不是封朗在自己內部的,它的發端在於人內身的理性覺悟,但它的展幵需要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這也即西方傳統社會所說的獨立於家庭與國家政權之外的城邦,在現代稱之為社會公共領域的東西。“’〈對理性的齊適使用、自由使用、公開使用,彼此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啟蒙才會出現。”

什麼是個人主義?帶你瞭解個人主義的基礎

幵的運用是啟蒙必不可少的要素。必須有這樣一個場所用以“傳播合理地估計己的價值以及每個人的本分就在於思想其自身的那種精神。”這個場所於家庭、工作場所,它存在於個人公開運用自由的整個過程之中。也就足康德所說的,”個人以學者的身份,擁有完全的由,甚至天職,將他對那種教義式錯誤成分的想法(它們經過仔細推敲,且是善意的),以及對宗教與教會的事立之更佳安排的建議告訴公眾的時候,也就是個人公幵運用自己理性的時刻,他的舉動也即足面向公共領域的行為。也只有在這樣的時刻,公共領域存在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