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由 怒刷全唐詩 發表于 人文2021-12-14
簡介況且,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限制性地直譯為讚揚蕭瑀在玄武門之變中立場堅定、站隊正確,會大大削弱這兩句詩的魅力

財竭力盡的意思是什麼

出自全唐詩卷1第83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背景大略】

此詩為唐太宗專程為臣下而作。蕭瑀(575-648年),南蘭陵人。“蕭”姓來頭不小,在南北朝屬皇族大姓,電視劇《琅琊榜》裡就一堆姓蕭的。蕭瑀出身顯赫,他是後梁明帝蕭巋之子,他的姐姐是隋煬帝的正室蕭皇后,他和唐高祖李淵還有親戚關係。前朝貴胄,無利害衝突,操守又無明顯汙點,到了新的朝代往往會受到優待。蕭瑀,也名列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賜蕭瑀》一詩中被李世民一頓猛誇。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不求甚解】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抄錄這首詩,純粹是因為這兩句:猛烈的大風中,才能看出哪些是生命力強勁的草;國家動盪之際,才能鑑別出誰是忠誠的大臣。

“疾風知勁草”並非李世民原創,更早見於《東觀漢記·王霸傳》,是東漢開國者光武帝劉秀誇讚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王霸的原話,也是借物喻人。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則是李世民自己的創作。從對偶的角度來講,上句“疾風知勁草”,下句完全可以有別的選擇。比如烈火見真金,比如亂世識忠臣。“板蕩”並不能與“疾風”嚴格成對,“烈火”對“疾風”、“亂世”對“疾風”卻可都是嚴絲合縫的工對。“板蕩”意即亂世,“板蕩識誠臣”的意思其實也就是“亂世識忠臣”。不過,所舉二例,似皆難得“板蕩識誠臣”之妙,沒有“板蕩識誠臣”那麼有底蘊。

魔力恰源自“板蕩”二字,這可是足夠讓《詩經》粉們著魔的字眼。“板蕩”當作《板》《蕩》,即《詩經·大雅》裡面的《板》篇、《蕩》篇。“上帝闆闆,下民卒癉”,“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統治者違背常道,放蕩不拘,老百姓就要蒙受苦難。

《板》篇警句: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好人如同籬笆,民眾如同圍牆;強大的封國就是擋風的屏障,強大的宗族就是挺立的棟樑。這是在強調西周這個宗法封建制國家本應重視依靠的種種力量。

《蕩》篇名言: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誰不沒有個開始呢?可又有誰能堅持走到最後呢?善始的王朝,未必能夠善終啊。這是風飄雨搖之中對國家命運的感慨。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板》《蕩》二篇,作於西周末世,針砭的是周厲王的世道。周厲王的統治下,那是個什麼樣的世道啊?那可是個統治者獨斷專行,以一己私慾逐天下民生之利的世道,那可是個因“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唯有”道路以目“的世道。

《板》《蕩》的創作者為西周貴族,即制度內的人,屬於統治階層一方。在大廈將傾、風雨如晦之際,沒有醉生夢死、破罐破摔,也沒有心懷鬼胎企圖在沉船逃生之前毀公濟私狠發一把國難財,而是盡心竭力、一片熱忱,雖站在階級立場,卻能體恤下層人民的苦辛,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對統治者進行了近乎苦口婆心的諷勸,試圖進行挽救、作出抗爭,儘管可能已預判到歷史接下來將作出怎樣的可悲宣判,儘管可能很清楚這些挽救、抗爭終究會變成無謂、徒勞。接下來的歷史,周厲王末日狂奔,一條路走到黑。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西周王朝傷了根基。

《板》《蕩》二篇,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彷彿是重重黑暗之中,閃耀的人性之光。“板蕩”二字,也成了世道黑暗、局勢動盪的代名詞。有時想想,或許存在著比“板蕩”更糟糕的世道,更麻木不仁的世道啊,那種《板》篇、《蕩》篇都再無法打動心靈的世道,《板》《蕩》的那種悲天憫人再也找不到,甚至還要被漠視、被蔑視的世道。

可能言重了。板蕩之世,需要挺身而出的人,也相信必有挺身而出的人。正所謂“板蕩識誠臣”。蕭瑀得到這樣的評價,是極高的。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國人暴動畫像磚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後面這兩句,則純屬強詞奪理。勇敢的人就不知道什麼是“義”了嗎?智慧的人就一定“仁”了囉?不成道理,不成道理啊。沒必要為尊者諱,說什麼議論高遠,什麼辯證地探討了智勇仁義的關係啥啥。

要知道本身這首詩 full of political sense。唐太宗公然力捧蕭瑀必有政治意圖。一面在高捧蕭瑀,讚揚他是誠臣,是“懷仁”的智者;一面在貶斥、震懾李世民所認定的不義“勇夫”。之中牽涉到的事件,可能是玄武門之變諸臣站隊問題,也可能是太子李承乾事件、侯君集謀反。需要熟悉初唐史的大拿進一步清晰解碼啦。

故而,這後兩句不是什麼真理名言。(話說回來,要是中小學語文考試,萬一詩詞賞析題缺心眼出了這首詩,恐怕還是要為尊者諱,往議論高遠上去靠。。應試策略,拿分至上)

全唐詩抄2:《賜蕭瑀》,看唐太宗如何力贊下屬

【碎碎念】

刷《全唐詩》會意識到:唐詩固有文學價值,卻也具備史學意義。如果只取文學價值,那麼只關注這首詩的前兩句就好。可若換作是對隋末唐初史著迷的人,比如試圖去分析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李建成兩大集團的人員構成和力量消長,又比如試圖理清大唐開國功臣們在諸多歷史事件中的真實面孔,這首詩的後兩句,就有稍加留意的必要。精通隋唐斷代史的人,應當能夠解碼出詩句裡的“勇夫”含沙射影針對的究竟是誰,也能更準確地領會唐太宗這首《賜蕭瑀》的創作目的。

不過咱功力不往這方向去,還是側重文學價值為好。況且,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限制性地直譯為讚揚蕭瑀在玄武門之變中立場堅定、站隊正確,會大大削弱這兩句詩的魅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