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北大博士王永強:失聯20年,何處是吾家?

由 自由撰稿人zyzgr 發表于 人文2021-12-07
簡介王永強的父母,請你們理解兒子成長的不易,家庭的貧困讓王永強背上了陰影,他負重前行,本就不快樂,過度的索取會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卑身賤體指什麼動物

北大博士王永強:失聯20年,何處是吾家?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恨情仇、是非恩怨無非在於心底的那份執著與放不下。下面這則發生在親人之間令人惋惜的新聞事件,便又重新把中國的孝道文化推到了風口浪尖,讓輿論一片譁然。

北大博士王永強:失聯20年,何處是吾家?

事件的主人翁王永強是一位北大博士後,在與家人失聯

20年之後,自己母親彌留之際,拒絕見最後一面。是怎樣的經歷讓這位名校博士後選擇了冷漠與逃避?王永強與家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怎樣的心懷芥蒂使他寧願承受道德的譴責,也不願原諒自己的父母?

北大博士王永強:失聯20年,何處是吾家?

王永強出生在一個極度貧困的農村家庭,

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

,需要從小照顧弟弟妹妹。王永強學習努力刻苦,成績名列前茅,然而父母對王永強的勤奮好學不以為然,並不表示支援,常常以幹活為由打斷學習。憑著自強與毅力,王永強考上北大。在校期間勤工儉學,一邊打工,一邊完成學業,學生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家裡卻隔三差五問王永強要錢,致使王永強經濟狀況捉襟見肘,滿足不了父母需求的時候,父母還曾到學校鬧事,說兒子不孝。後來,王永強讀完了博士,結了婚,原本家庭和諧美滿,但之後妻子得知王永強父母的行為後,漸漸與其疏遠,最終離婚收場。這時候,王永強徹底崩潰了,一個人前往日本,不再準備回國,之後又前往美國,失聯

20年後,出現本文開始所述的那一幕:母親病危,王永強不願見最後一面。

1、

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不是父母所有

老大帶老小,這在中國多子女家庭是早就認為習以為常、天經地義的事,然後老大畢竟也只是個孩子,讓孩子從小承受沉重的家庭負擔,對孩子的身心是一種考驗。做父母的不宜以弟弟妹妹比你小,你得無條件讓著他(她)、照顧他(她)為由,要求老大過分的克己容人,這容易造成老大心理的不平衡,影響心理健康。

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天下只有不孝的子女,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有時候,我們會在街頭看到大聲叱罵孩子的母親,無言以對只能默默流淚的孩子。當看到這一幕,我們的同情心很自然地會偏向孩子這一邊,對呵斥孩子的父母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人與人之間以心換心,孝與不孝也只是一念之差,如果做父母的能夠無條件愛護自己的子女,又何必擔心孩子將來會不孝。

而如果父母視孩子為自己所有,進行無盡的索取管制,給孩子帶來的會是沉重的家累和精神負擔。

王永強因失聯

20年,不願見母親最後一面而備受輿論譴責,被貼上了很多不孝的標籤,筆者認為,這樣的道德審判是一種道德綁架,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人們習慣按片面傳統的思維去看問題。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千真萬確,因為和諧的家庭帶給我們的是無窮的快樂。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如果父母從小不愛護自己的孩子,或者愛護的方式方法大有問題,又怎能指望孩子長大後對父母恭敬孝順呢?畢竟,像先古聖人舜這樣以德報怨的人是鳳毛麟角、人中龍鳳(舜的繼母曾百般加害舜而不遂,舜並不計較,反而厚待繼母),不能以聖人的標準強行要求普通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孝”是一種道德要求,一種反哺行為,應該提倡,但不能把孝當做一種過度索取的正當理由。

剛剛成年的孩子肩膀並不厚實,羽翼並不豐滿,王永強大學期間勤工儉學那份收入,能夠支撐個人的學業已不容易,能夠有富餘的錢寄回家中已經很難得了,可見王永強並不是一個不知感恩的人。父母要不到錢就到學校鬧事屬於無理行為,多少應該給王永強留點薄面。

2、

家庭是愛的港灣,只能相互理解包容才能暖意融融

應該說王永強是一個堅強優秀的青年,在那樣貧困的環境中能考上北大,讀完博士後實屬不易。之所以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王永強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萬事以和為貴,家庭更是如此。掌握方式方法、言語和善地真誠交流是解決矛盾的必由之路,

高智商的王永強在情商方面努力不夠,包容不夠,致使家庭矛盾進一步激化,進而影響婚姻,影響個人的社會評價,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很多問題看似是錢的問題、利益的問題,但從根源上看實際則是溝通的問題,態度的問題,心性的問題。愛可以消融一切。如果王永強父母不步步緊逼,如果王永強不那麼消極,不那麼悲觀無奈,懂得包容、退讓和溝通,事情或許不會發展到被媒體報料的地步,致使個人名譽掃地,將來在社會上也備受輿論的壓力,難以立錐。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沒有王永強的經歷,妄加評判也容易偏頗,有失公允。但是作為局外人,不帶情緒客觀冷靜地說句公道話:王永強與其父母,你們都需要好好反思!

3、

多些社會關愛,少些批評指正

面對社會負面新聞、負面報道,作為旁觀者,這似乎跟我們沒有多大關係,但實際上人類命運是一個共同體,他人的悲歡離合、是非對錯,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關心。

王永強從小家境貧寒,寒窗苦讀,如果身邊的親人朋友多向這個寒微的家庭伸出援助之手,社會力量多傾斜這樣的貧困家庭,說不定不會發生今天這一幕。就像一句歌詞裡唱的: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王永強從小缺的是錢,更卻愛。父母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但是他們賦予了子女生命,血濃於水,僅憑這一點,就值得一輩子感恩。王永強的父母是沒有文化,但是沒有文化不等於就沒有愛的能力,他們應該理解孩子的不易,

多一分理解,便多一分和諧。

愛情可以給人以力量,愛情也可以摧毀一個人。王永強的妻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嫁給了王永強,原本甜蜜,但在得知王永強父母的所作所為後便離他而去,這樣的愛是不是太經不起考驗,太過自私。難道只能做安樂夫妻,不能同呼吸共命運?如果是這樣,結婚豈不只是找一個人跟自己分享財富與歡樂,對方視義務與責任為累贅,沒有同甘苦共患難的心理準備,那又何必結婚?不然,黨和政府授予那些崇高的

“道德模範”“時代楷模”,作何用意呢?

王永強唸書唸到博士後,做學問成功,做人做得很失敗啊!人到中年,漂泊異國他鄉,有家不能回,有高堂不願見,再好的學業也受會到社會道德輿論的限制,有才能發揮不出來,得不償失。

4、

澆樹澆根,救人救心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君子以孝治天下。西方人也同樣重視家庭,他們是很羨慕中國人在節氣上親人之間互發紅包,以及父母年邁有子女侍奉在前等等這樣的家庭氛圍的。還記得十多年前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電影《老無所依》嗎?這部電影反映的便是西方社會親人之間親情淡漠,老人老無所依的淒涼境地,這應該引起人們的警醒,就請諸君不要再以西方人了無牽掛、沒有孝順概念為由來作為自己不盡孝的堂皇理由了。

放下自己,尊重他人,是化解矛盾的良藥。

人的一生圍繞親情、愛情、友情產生了多少恩恩怨怨、是非功過。當我們回首往事,會不會為自己的冷漠無情、針鋒相對感到後悔汗顏?會不會為支離破碎的情感世界感到傷心絕望?因果律從來不虛,付出愛的時候不指望回報,得到愛銘記感恩,施恩勿念,受惠勿忘,如此,愛才不會成為一種負擔,一種枷鎖。

王永強的父母,請你們理解兒子成長的不易,家庭的貧困讓王永強背上了陰影,他負重前行,本就不快樂,過度的索取會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母親臨終,兒子不願見最後一面,這便是父母種下的苦果啊!

王永強,你是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博士後,請你念在父母生養之恩的情分上,不計前嫌,寬恕自己的父母。亡失家庭溫暖的人就像漂落的葉子,水上的浮萍,無根的樹木,總是沒有根系,無法紮根土地,會走向枯萎。難道你在異國他鄉孑然一身,不感到孤獨淒涼、無依無靠嗎?如果用人單位知道你與家人的關係冷漠疏遠,不會影響你的前途嗎?難道朋友們會對一個不過問父母的朋友肝膽相照嗎?

相逢一笑泯恩仇,歷盡劫波親情在。父母年事已高,很難改變了,王永強只有你先走出寬恕這一步,冰釋前嫌,負起子女應盡的責任,用愛溫暖自己,溫暖父母,溫暖他人,如此,你以後的路會好走一些!

逃避終究解決不了問題,就像王永強自己所說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親情之間的事法律也管不到,要想破鏡重圓,挽回我們心底所在乎的親情,只有自己擴大心量,彼此理解。要靠王永強與父母雙方的自行化解,恐怕很難,應儘可能地尋求社群或社會團體的參與,站在中間立場對雙方的情緒進行疏導紓解,幫助雙方的關係走向彌合。

王永強父母生活困難,政府是否可以給予兜底保障,發放低保金?村委或社群是否可以常常走訪這樣的困境家庭,為其送溫暖,送關愛,做調節。輿論媒體也不要大肆炒作,這樣會影響王永強的就業前途,不孝的標籤也不要隨意張貼。其實孝心人人本具,只是有些人讓孝心蒙塵,孝心被遮蔽了。人心都是肉長的,相信沒有人願意被指責、被媒體報料這樣的事,既然事已至此,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按照佛教因果論,父母恩情深重,難以報答。有孝心還要有孝行,父母就是一個人的根,根系枯萎,枝葉怎能茂盛?父母縱有千般不是,只因他們受到知識的侷限、教育的侷限,老一代的人吃過很多苦,思想趨於保守固執,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敞開心胸,接納從苦難中走過來的的父母,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的骨肉,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啊!

讀過《紅樓夢》的人對榮國府大觀園裡的二姑娘探春或許有那麼一段印象,探春是庶出,趙姨娘是其生母,然而趙姨娘本性並不純良,常常使壞作惡,作為女兒,探春對這位生母也是非常不滿,在一次生氣哭鬧中,探春嫌棄自己的生母趙姨娘。在一旁規勸的傭人勸探春:趙姨娘千日不好也有一日好,念在生母情分上不要與其計較。探春本是一個知書識禮、文采斐然的俊秀女子,但是讀者在讀到她嫌棄生母這一章節的時候,對她的印象分則大打折扣,網上還有不少文章就這一細節對探春的表現議論紛紛。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我們讀書不就是讀人生嗎?否則讀書除了徒增知識,意義又何在?

同理,王永強是一位博士後,一位高階知識分子,一個國家能有多少位博士後?如果作為我國最高學府最高學歷的學子,都不能做到寬容大度、孝敬父母,起到垂範作用,這樣的教育,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成功的呢?人才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希望能看到王永強迴歸家庭看望父母,希望王永強的父母不再把兒子當做搖錢樹。如果父母再不悔改,就真的會失去這個優秀的兒子,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便會付諸東流,就連眾人的同情也會失去。王永強,也請你體諒父母的艱難,男子漢,拿出你的胸襟肚量,容人容己容眾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社會應理解王永強與父母今天的局面,給他們時間,彼此用愛慢慢消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