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由 梧桐樹邊羽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可能你認為你的作品是自我意象的最高表達,也許茫茫人海中總有你的知音,但那只是你們兩個交流的內容,無法成為大多數人認同的作品,這種“詩”,其實就沒有意義

詩寫得好怎麼稱讚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如何鑑賞一首詩好不好?

若要寫好一首詩,必先要學會鑑賞詩,只有知道什麼詩為好詩,才能按照相應的鑑賞標準去寫出好詩。那麼如何鑑賞一首詩好不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這位朋友的理解是正確的。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寫詩的最重要條件”的文章,討論過關於鑑賞能力的問題。

鑑賞能力的形成會抬高詩人的欣賞水平,在寫詩的過程中自然會使用相對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

那麼,如何鑑賞一首詩好不好?

新詩和舊詩詞之分別(鑑)

就中國詩詞目前的狀態來看,最好是根據詩歌區別來進行區分,即古詩詞和現代詩的鑑賞。

古詩詞使用文言文作為語言基礎,有格律的底層作用。用今天的一些詩人的話來說,形式大於意境,鑑賞自然要從形式入手,達到一定要求之後,再看內容和意境。

而現代詩以白話作為語言基礎,雖然也要求清朗流麗,但是沒有格律限制,同時也不需要了解文言文語法,對於文字的安排除了特殊的修辭之外,基本上都是一看就懂,所以現代詩的鑑賞就更加著重於情感和意境。

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古詩詞不講內容意境,只是形式打底,所以實際上古詩詞的鑑賞要比現代詩更難——你首先得過語言關,要學習“詩家語”,接著要了解詩詞意象,才有可能真正從賞讀到理解再到鑑賞。

鑑賞鑑賞,其實是鑑別、賞析。鑑別有去偽存真的含義,也就是說鑑賞,不光只是欣賞分析,還要能提出批評——很多詩評人都不一定真正能發現古詩詞的問題,也不敢提出批評。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真的鑑賞不僅僅是誇讚。

現代詩因為格式的相對無限和語言的沒有隔閡,表達詩人心中情感是可以非常直接、飽滿的——這是現代詩的長處,詩人得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朦朧、虛化、美化自己的內容和意境上面,而結果則隨著詩人的文采發生變化,有度的則是精妙無比,失控的則是晦澀艱深。

對於現代詩的高階思維來說,精妙無比有時候也需要解釋,晦澀艱深就基本上屬於垃圾了。

有朋友就會很不平,為什麼古詩詞晦澀艱深可以原諒,甚至很多人去鑽研,而現代詩的艱深則被認為是垃圾?

因為古詩詞的艱深有可能是意象艱深,主題晦澀——那麼這種作品同樣是垃圾。但是有很多隻不過是當代讀者文言文知識不夠,歷史用典知識狹隘,所以才導致理解困難,認為是作品晦澀罷了。在喜愛詩詞並願意花時間琢磨學習的人眼中,可能這些作品一點都不艱深——好的詩歌,在當時代都是口口相傳的。

詩歌實際上都是文字化的口頭文學,相對於散文或者其他文體,詩歌才是真正的平民文學。

所以,現代詩如果寫得讓今天的現代人讀不懂,就是垃圾。

可能你認為你的作品是自我意象的最高表達,也許茫茫人海中總有你的知音,但那只是你們兩個交流的內容,無法成為大多數人認同的作品,這種“詩”,其實就沒有意義。

所以鑑賞好詩的第一步,是區分出這首詩是現代詩還是舊體詩。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形式之上內容鑑賞(賞)

現代詩直接進入第二步,舊體詩則區分出近體詩、古體詩,將那些不合規則,胡亂堆砌意象,今古邏輯混亂的作品直接剔除出去,如果是近體詩,則把不合格律的也剔出去,然後再進入第二步。

作了形式上的篩除(鑑別)之後,現代詩和舊體詩又回到了同一起點,作內容和意境的欣賞。

對於不講究形式的朋友來說,第一步就可以完全忽略——現代詩愛好者們就可以這樣。

因為我們對詩做出鑑賞,形式是第一步,但是對詩的共性作出欣賞才是鑑賞詩的真正目的,也是我們得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時鑑賞新、舊詩體的原因所在。

無論古詩還是現代詩,只要是詩,就有詩的共性。我們的欣賞,其實正是詩的共性,而非彼此之間的差別——差別是用來挑毛病的,不是用來欣賞的。

詩的共性:詩是韻文,詩以言志——這不論舊體詩、現代詩都符合這兩個特徵。

換句話說,“詩”就是用意象來表達情感、思想或見識。

“欣賞”是“因為喜歡而觀賞”,本身就帶了喜歡、認同的意思在裡面。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一首詩怎樣才能讓我們喜歡呢?

第一是要價值觀、是非觀一致,我會從根本上認同你,第二就是你要讓我覺得“有意思”。

這個“有意思”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有意思,一是表達上有意思。

說到底就是價值認同外加表達有趣——實際上就是內容和修辭方法,也就是我們平時說得最多的“說什麼,怎麼說”。

內容上有意思,取決於詩人的情感、思想和見識;表達上有意思,表現為詩人塑造的意象的新奇性。

在這一點上,現代詩和舊體詩沒有任何區別,也因此我們才能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

無論舊詩、新詩,都是在內容主題上有意思,才能觸動讀者,在表達方式上有意思,才能打動讀者。

主題上的契合認同,讓讀者心中一寬:“這正是我想說的啊。”

表達上的新奇獨特,讓讀者眼中一亮:“原來還可以這樣說啊?”

這兩方面做到了,就絕對是一首好詩,不論新舊古今。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附例

比如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標題主題明確,直指鄉愁。這是能夠引起無數海峽對岸讀者共鳴的心事,同樣也契合大陸希望遊子早日迴歸的心思。不論公私,這份詩意就成功拔高到政治層面,又符合個人讀者。

首先,無論個人還是官方,我們都對他這首作品的主題認同,這是這首作品成功的最大加分。

其次就是表達方式,用四段鄉愁的不同演繹,重章疊唱,步步遞進,最終落實到海峽兩岸的故鄉離愁。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情緒形象化成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對人在不同時期情感變化表達得絲絲入扣。

這種表達方式是奇特的,未見過的,他讓我們知道,原來“鄉愁”可以這樣淺吟低唱地具象化啊?不但形象,而且貼切。

所以,這無疑是一首好詩。

以上作為鑑賞詩作好壞的一個例子,並不全面,只是個人角度。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古詩也是一樣的。

比如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別詩的主題自然是離別傷感,合乎大多數羈旅在外之人的心思。

從“送君不覺有離傷”這裡,就開始用新奇的寫法來吊讀者胃口:你明明寫送別離愁,怎麼會“不覺有離傷”?這就是一種欲擒故縱的寫法,讓我們有興趣繼續往下讀。

結果他透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創造出這些不論什麼地方都相同的景色,來告慰別離者,咱們共有一道青山雲雨,共有一輪明月,算不上離別,所以不用傷感啦。

透過想象,創造各種形象,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主題是老主題,可是讓王昌齡透過新奇的表達方式寫出新意來,這種特殊而巧妙的構思,讓讀者眼前一亮,這種新奇而恰當的想象,打動了讀者。

這就是表達上的“有意思”。

這首作品自然就成為千古名作。當然這其中還有古詩詞的特有格式、音韻問題,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討論的第一步鑑別問題,與後面的境界內容賞析關係有,但是不大。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鑑賞的標準

詩歌的章法結構,語言文字,修辭方法,體式的散化和整飭,甚至連韻律節奏,都不是打動讀者的關鍵。

打動讀者的,要麼是思想情感的獨特性,要麼是表達方式上的奇特性。

詩歌的形式和語言一直在變化,但詩的本質永遠不變。詩的形式和語言,並非詩的本質,也並不能決定作品是不是一首好詩。

欣賞一首詩,最重要是看作者表達了什麼,怎麼表達出來的,不分新詩和古詩。

從這一點上來說,新詩、古詩的欣賞並無本質不同,所以才能一起討論。

記住,鑑賞分為“鑑”和“賞”。

鑑,是看這些文字算不算得上一首詩,是否高低有致,有節奏感,有沒有韻腳。

賞,是看這首詩說的是什麼,表達得怎麼樣,劃分出好詩、差詩、惡詩。

這兩點無論古詩還是新詩,是可以共同對待的,只不過古詩在“鑑”的方面更加嚴格一些罷了。

如何鑑賞詩的好壞,讓我們在漫天垃圾的詩壇中去偽存真?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帶著這個鑑賞標準進入風雲詭譎的現代詩壇,去大殺四方了。

不管什麼“體”,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不管你寫的是什麼東西,在“我”的評判標準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