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國學成語故事(11)歷史的教訓,慣子如殺子之眾叛親離

由 大眾日報 發表于 人文2021-12-05
簡介”翻閱中國古籍,類似的論述比比皆是,其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當屬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安忍無親什麼意思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最近幾年,“熊孩子”一詞經常“上頭條”。這其中既有“打是疼、罵是愛”的矯情和戲謔,也有很大成分的憤怒與無奈。

古往今來,說書唱戲以及正史野史中,關於孩子教育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經驗和教訓也連篇累牘,但“熊孩子”們依然前仆後繼,擔負著教育使命的家長和老師們依然任重道遠。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一些基本的規則是不會改變的,比如“慣子如殺子”,比如“嬌養生狠子”,比如下面這個故事。

《左傳隱公三年傳》:話說公元前720年,衛莊公娶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莊姜為妻。莊姜是個貌若天仙、傾國傾城的大美人(出自一個有漂亮基因的家族),她有多麼美呢?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碩人》裡唱到: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國學成語故事(11)歷史的教訓,慣子如殺子之眾叛親離

然而或許天妒紅顏,莊姜始終未能生育,不得已過繼了一個兒子,即後來的衛桓公。再後來,莊公的愛妾又生了一個兒子——州籲。大概是老來得子,衛莊公對州籲非常寵愛和嬌慣。州籲則從小就喜愛舞槍弄棒,調皮搗蛋,莊姜十分厭惡。大臣石碏也規勸莊公說:“老臣聽說,一個人如果愛惜孩子,就應該教給他正當的道理,別讓他走邪路。驕橫奢侈、荒淫無度,是走邪路的重要原因。而有這些惡習,是因為寵愛和賞賜太過。州籲這孩子是庶出,地位不高,但你卻這麼寵著,過兩年如果不能做國君,說不定就會造反。”老石碏說得言辭懇切,口乾舌燥,衛莊公頻頻點頭,“裝”出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但壓根就沒往心裡去。

更悲催的是,石碏這麼一個明白人,這麼一個德高望重的股肱大臣,卻偏偏有個不成器的兒子石厚。石厚和州籲臭味相投,時常並車出獵,騷擾民居,成為公害。石碏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屢次責打批評石厚別和州籲瞎摻和,無奈兒大不由爹,石厚就是不聽。

石碏見兒子如此不爭氣,州籲又如此無法無天,而莊公無意管束,深知衛國災禍不遠。於是等到莊公去世,桓公繼位後,石碏見衛桓公生性懦弱,知道他將無所作為,便藉口年紀大了,辭官回家。而他所擔心的事情,不久之後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要犯”之一就有他的兒子石厚。

所謂薑是老的辣。正像石碏擔心的那樣,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春,衛公子州籲作亂,殺害了哥哥衛桓公,登上了國君寶座。

對於這一歷史事件,《左傳》一筆帶過,“四年春,衛州籲弒桓公而立。”好在《史記衛康叔世家》中記載較為詳細:周平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34年),衛桓公被立為國君。第二年,因為弟弟州籲惡習不改,桓公“絀之”,州籲逃走。俗話說臭味相投,在外逃亡的日子,州籲和同樣失意跑路的鄭國“野心家”共叔段結成了盟友。

公元前719年,州籲籠絡了部分衛國的逃亡者發動襲擊,殺死了哥哥桓公,竊取了君位。

根據《東周列國志》的說法,當時周平王訃聞傳來,周桓王新立,衛桓公要去周都吊賀,這給了州籲和石厚可乘之機。次日,州籲在西門設宴,聲稱為桓公餞行,觥籌交錯之間,州籲趁桓公不備,突然行刺,代兄自立。

桓公好端端地突然去世,國人議論紛紛。為了儘快樹立威信,同時為了給自己的難兄難弟共叔段出頭,州籲以負責戰爭費用等為誘餌,聯合宋、陳、蔡三國出兵討伐鄭國。四國聯軍圍困了鄭國都城的東門,但僅僅五天後,各自退兵了事。

國學成語故事(11)歷史的教訓,慣子如殺子之眾叛親離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餘殃。殺兄自立的州籲本來其政權的合法性就存在問題,又加上喜歡打打殺殺,在衛國很不得人心。對於他可能的下場,《左傳》裡有一段精彩對話。

魯隱公問眾仲:“衛國的州籲能成功嗎?”眾仲回答說:“我聽說國君要用仁德來團結民眾,沒有聽說用戰亂團結民眾的。那個州籲濫用武力並生性殘忍,不得人心,一定會眾叛親離。他親手點燃的戰火,早晚會燒到他自己。”

翻閱中國古籍,類似的論述比比皆是,其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當屬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正如眾仲所言,弒兄自立、眾叛親離的州籲最後橫死,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

國學經典欣賞:

公問眾仲曰::“衛州籲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籲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左傳隱公四年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