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看到機會 vs 做好準備 | 悲觀樂觀各有哪些好處?

由 知我心理學 發表于 人文2021-11-28
簡介3.防禦性悲觀與策略性樂觀防禦性悲觀,指的是人們會在事件發生前,將期待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壞的可能的情境,讓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假如真的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他們也能更好地面對和有條不紊地處理

前途不堪樂觀是什麼意思

今天的文章,我們想和你來聊聊悲觀這個話題。在心理學裡,樂觀一定是好的,悲觀一定是不好的嗎?

看到機會 vs 做好準備 | 悲觀/樂觀各有哪些好處?

你是哪一種悲觀/樂觀者?

在維基百科裡,“悲觀”的定義是“一種總是期待不良後果的精神狀態,或者一種相信‘在生命中,惡總是勝過善,困苦總是多過享受’的信念”。而樂觀則相反,是一種總是期待著美好未來的精神狀態。

心理學家把悲觀/樂觀分成了3種:

1.

氣質性悲觀/樂觀

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悲觀或樂觀。氣質性悲觀指的是一種整體的傾向性,即人們在對未來的看法上,長期傾向於期待壞的結果;相應的,氣質性樂觀指的是人們認為未來總體上會是好的。

2.

歸因性悲觀/樂觀

也被稱為解釋性悲觀/樂觀。歸因性悲觀的人,在一件事情發生後對它進行解釋時,總會採取內在的、穩定的負面歸因——總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錯;而樂觀的人則會傾向於找外在的原因,進行正面的歸因。

與氣質性不同的是,這種型別的悲觀/樂觀,強調對過去發生事件的解釋,而不是對未來的期待。

3.

防禦性悲觀與策略性樂觀

防禦性悲觀,指的是人們會在事件發生前,將期待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壞的可能的情境,讓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假如真的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他們也能更好地面對和有條不紊地處理。

而策略性樂觀與防禦性悲觀相對,指的是即使在預想到最壞的可能之後,也不會陷入一種絕望或無能為力裡,而是“在壞的裡看到好的”,“在消極裡看見積極”,但也不是一味地樂觀,無所防備。

看到機會 vs 做好準備 | 悲觀/樂觀各有哪些好處?

悲觀和樂觀其實各有益處

在日常語境中,我們常常認為樂觀是有益的,但研究學家認為,悲觀和樂觀只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動機取向,他們沒有好壞之分。

樂觀者的動機取向是“進步”取向,人生觀是“進步關注”的。他們更善於應對積極的反饋,因此總是看到好的可能。

悲觀者的動機取向是“安全”取向,人生觀是“阻礙關注”的。他們在面對未知時,更想要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感,因此總是會去考慮到那些最壞的事情,提前做好準備。

一系列研究表明,樂觀與悲觀各有好處。人們往往高估了樂觀的好處,低估了樂觀的壞處。

長期以來,人們被“正能量”的價值觀綁架,這才是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看到機會 vs 做好準備 | 悲觀/樂觀各有哪些好處?

人生來就悲觀嗎?

事實上,一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有生理基礎的。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宣佈,他們首次在神經科學上證明了樂觀者與悲觀者在“大腦”上的確存在區別。

他們對被試進行了樂觀與悲觀的測試,然後讓他們針對一些照片中的場景,努力往積極的方面想。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腦部掃描的結果顯示:

·悲觀者使自己去想象樂觀的結果時,由於這與他們本來的想法相悖,腦部活動會表現得異常活躍,這會使他們感受到“矛盾的、事與願違的痛苦”。

·同樣的,讓樂觀者努力向悲觀的方向想,樂觀者會覺得矛盾與痛苦,腦部活動也會表現得異常活躍。

悲觀的人採用樂觀的策略,和樂觀的人採用悲觀的策略,都不會有好結果。

一個人自身過去的經歷和體驗也會影響樂觀和悲觀的傾向。

針對不同型別的悲觀,研究者們認為,氣質性的悲觀是與生俱來的,最難以改變;歸因性的悲觀是可以習得和改變的;防禦性的悲觀則是最容易習得的。

我們總習慣用一個概念來定義某個人,將樂觀者與悲觀者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但實際上,就如同樂觀與悲觀本身含有豐富的語義與型別一樣,絕對的樂觀者和絕對的悲觀者都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都可能會在某些方面是樂觀的,在另一些方面是悲觀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對待金錢時是一個防禦性的悲觀者,又在社交上是一個策略性的樂觀者。而且,樂觀或悲觀的氣質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所以,你沒必要被自己是否是一個樂觀者的問題而困擾,選擇你最舒服的狀態是最好的選擇。

什麼是你覺得最舒服的方式呢?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得主,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群,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