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哲理分享,明海法師對修行人如何修行的幾點認識!

由 哲學詩畫 發表于 人文2021-05-15
簡介為了更好的傳播明海法師的思想和佛法,讓更多人瞭解佛學的精華和心力,今天哲學詩畫精選了法師的幾段智慧心語,一起來感悟,學習

心念不空過是什麼意思啊

釋明海,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潛江,1991年畢業於 北京大學 哲學系。1989年開始留心佛學,1990年於北京廣濟寺結識禪宗大德 淨慧 上人,從此歸心佛門,潛心精研佛學專著。1992年9月,於河北省趙縣 柏林禪寺 淨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於洛陽 白馬寺 受具足戒。多年來,積極參與柏林禪寺的興復及“ 生活禪 ”夏令營的組織、弘法工作。2000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得預 臨濟宗 第四十五代傳承。2005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再得 曹洞宗 第四十九代法脈傳承。2010年11月30日——2012年11月9日摒息 諸緣 ,於五台山潛心 閉關修行 。很多人稱呼他為明海法師。

哲理分享,明海法師對修行人如何修行的幾點認識!

明海法師的前半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上高中的時候,人家都在拼命讀書學習,以備將來殘酷的高考,他卻常常一個人苦苦思索人生的本來意義。就這樣,僅僅把小一半心思用在了功課上,他居然輕而易舉考了個湖北文科第二名!在北大,可以說群英薈萃,高才雲集,但是,絕代的風華還是使他獨秀於林,高拔時輩,在不知不覺裡成為了校園風雲人物。若論“智慧”二字,沒有超越明海師者。然而,令人震驚的是,這個聰明才智非同尋常的青年俊傑,畢業之後第二年就出家了!他是恢復高考之後,北京大學第一個出家為僧的畢業生,因此,各種謠言滿天飛:失戀、工作不順……等等,等等。傳得最邪乎的,說他作為那場風波中的學生領袖,放出來之後前途盡失,走投無路,只好出家為僧。事實是,明海法師畢業後分配在了京城(很難得,在那特殊的兩年,海師以他出眾的才華征服了用人單位),工作了一年之後才出家的。反而,因為要出家,明海師經歷了極大的波折——試想,一個偏遠小縣的農家,忽然崩出了一位“榜眼”,那是連祖墳上都要冒青煙的!那是歷朝歷代的縣誌上都要大書特書的!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他身上承載著多麼巨碩的期望啊。然而,他卻要拋棄如花似錦的前程去當窮和尚,父母親朋能答應嗎?你就是說下老天來也不行!所以,明海師只好瞞著親朋偷偷來到趙縣,在那十分殘破的柏林寺剃度落髮。為此,他還給自己題了一副對聯:“隨緣消舊業,發心當和尚。”

哲理分享,明海法師對修行人如何修行的幾點認識!

真正的智慧者,不會在乎那些外在的過眼煙雲,俗客評語,他只跟隨自己的心智。這就是明海法師,就是一位出家人悟得的高明智慧。

為了更好的傳播明海法師的思想和佛法,讓更多人瞭解佛學的精華和心力,今天哲學詩畫精選了法師的幾段智慧心語,一起來感悟,學習。

1,開啟心靈的結

如果討厭的人,在你心裡出現的時候,你能用感恩的心,向你心中的這個影像去發感恩的念頭;你非常貪著的一個東西,在你心裡出現的時候,你能看到它的無常、它的苦、它的可厭相,你的心結就能慢慢開啟。

因為我執是抽象的,在不同的人心裡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些心結的不同,就是這些分別心,就是這些讓你心動,讓你在意的事情。當這個心結出現的時候,其實正是我們解決這個心結的時候。修行,其實就是一次次開啟心結的過程。

哲理分享,明海法師對修行人如何修行的幾點認識!

2,培養精進的力量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要學會自我激勵,要有探法源底的意願。相信佛能做到的,古人能做到的,祖師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這種意願它會推動我們,使我們有精進的力量。而精進的力量最根本的體現就在於心念不空過,心念如果能不空過,我們的生命就不會荒廢。

3,沒有一個實存的我

實際上沒有實存的一個我,實存的一個我的命運,實存的—個我遇到—件什麼事。整個我們的生活都是由分別心——不同層面的分別心,以及互相之間的複雜的關聯,內外的感召,時間空間上的緣起所組成。

佛陀告訴我們,佛法的修行,不要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而是要透過禪修,透過對自己內心的透視,真正的看到緣起。

4,無所求恰恰是無限的求

如果你的心是無所求、無所住的話,它的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議、無量無邊的,就像無邊無際的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相狀,所以經文裡用虛空來描述這個無所求心的功德。

無所求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恰恰它是一個無限的有,無限的有就是—個空。無邊際,無相狀,無來去,就是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在這裡所有的對立都超越了。

哲理分享,明海法師對修行人如何修行的幾點認識!

一個學佛的人用這種心態去工作和生活,會有很多奇妙的體驗。首先你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待人接物要有公心

首先不要想自己的私利,我能得到什麼,我能佔什麼便宜,這個都是愚痴的心在動——痴心妄動。而先想別人、想集體、想大家,這個心就是公心,公心就大,古人說:“公生明”,有公心你自然就明。

第二要有奉獻的心

有奉獻的心就不會計較收穫,不會計較結果。將奉獻當成自己的本性,當成自己的習慣,這其實就是克服我執的一個狀態。我執在這種心態下會慢慢被克服。

第三要能夠換位思考,即同理心

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能夠把自己心中的意圖出發點放下、捨棄,接受別人的意圖,那樣你的心也會大起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