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由 知文通學 發表于 人文2021-10-21
簡介北京保衛戰爆發於公元1449年,當時的瓦刺首領也先因為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敗明軍,並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隨後以送還英宗為名,趁勢進攻明首都北京,身在北京的明朝臣子不得不奮起反抗,展開了一場守衛北京的保衛戰

北京之戰誰贏了

北京保衛戰爆發於公元1449年,當時的瓦刺首領也先因為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敗明軍,並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隨後以送還英宗為名,趁勢進攻明首都北京,身在北京的明朝臣子不得不奮起反抗,展開了一場守衛北京的保衛戰。

瓦刺原本信心滿滿,以為能夠從中為自己掙得更多的好處,畢竟手上有一個皇帝,但是最終的結果卻並沒有如他們的意。

那麼,在經歷過土木堡慘敗後,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明軍究竟憑什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一、明朝建國後最屈辱的一幕:土木堡慘敗,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虜

北京保衛戰如果要探尋根源的話,還得要從土木堡之變開始說起。

明朝建立以後,蒙古勢力被逼至北方,後來分裂為韃靼和瓦剌。

相比較韃靼,瓦刺部落更加乖覺,遙以明朝為尊,明朝自然也樂意罩著這個小弟,瓦刺趁機壯大自己的勢力,到明成祖時期最終兼併二部,雄視漠北。

瓦刺自從與明朝俯首稱臣之後,每年冬天都會派人貢馬於明,而明朝以“薄來厚往”為原則,只要來人都會得到豐厚的報酬,致使瓦刺開始濫竽充數,謊報人數。

明朝是很重視面子問題,但絕不是說他們願意當冤大頭,對於瓦刺謊報人數騙取明廷賞賜的行為,深受皇帝寵信的太監王振不願再予以欲求,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

這件事最終成了瓦刺不斷滋事挑釁的藉口,也先直接率領四路大軍南下,進一步威脅了明朝的統治。

面對瓦刺的挑釁,皇帝朱祁鎮就像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一樣,堅決忍受不了被臣子挑釁的滋味,加上太監王振的鼓吹,最終決定親征,但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明軍在土木堡慘敗,連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刺俘虜,這就有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二、土木堡之變後,風起雲湧的明廷如何獲得短暫的寧靜,為北京保衛戰積蓄精力?

1、午門血案,于謙急中生智,最終化解了這次惡性朝堂鬥爭事件

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這使得明朝整個朝廷都陷入惶恐之中。

這世上有一句話叫做秋後算賬,朝臣不敢將土木堡之變的慘敗的責任歸結到皇帝朱祁鎮身上,於是深受皇帝寵信的宦官王振以及他的黨羽就必須要面對群眾的口誅筆伐甚至是武力征服。

當時郕王朱祁鈺攝政朝議,很多言官大臣就直接對朱祁鈺說王振“

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

朱祁鈺沒辦法,趕鴨子上架一般讓錦衣衛馬順去抄滅王振家,馬順來了之後,百官看著他氣上心頭,“

往時助振惡,今日至此,尚不知懼!

”於是群起而攻之,將馬順活活打死。

馬順死後,朝臣尚不覺得解氣,於是又胖揍了一頓王振的其他追隨者,打死之後將他們的屍體懸掛。

總之整個朝堂火星四起,王振黨羽人人自危,朝臣殺人的時候沒感覺,殺完之後反倒一個個害怕了,“

於是眾競喧譁,班行雜亂,無復朝儀。百官既毆殺順,益洶懼不自安

”。

整個朝堂都陷入兵荒馬亂的情況中,只有一人還保持著理智,他就是于謙。于謙對朱祁鈺說:“

殿下止。振罪首,不籍無以洩眾憤。且群臣心為社稷耳,無他。

于謙將這參與一次惡性朝堂鬥爭臣子的行為定義成“為社稷耳”,最終使得午門血案被及時化解。

對明廷來說,午門血案的成功化解既清肅了朝堂,也避免了秋後追責,所以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臣子們尚能各司其職,沒有造成太多的因為職位變動而帶來的消極影響。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2、推郕王朱祁鈺登上皇位,穩定內部

在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所有人,一個沒有皇帝的國家會面臨什麼樣危險的情況,對明廷來說,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虜,群龍無首之際最是適合各地藩王渾水摸魚了。

當初英宗親征瓦刺時,讓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而英宗被俘之後,瓦刺更是打著歸還英宗的想法試圖從明廷謀取更多的暴利。他們所依仗的不過是手上有英宗這張王牌罷了。

於是綜合瓦刺與明廷雙方的情況,最終明朝決定來一個“釜底抽薪”,推舉郕王朱祁鈺登上帝位。對瓦刺來說,他們手中的王牌由“皇上”變成“太上皇”,地位已經和過去不能同日而語,自然也就和貶值的錢幣一樣,變成一張廢牌了。

於明廷來講,雖然說將郕王朱祁鈺推上皇位有點對不起先頭的皇帝朱祁鎮,但是既可以解決朝中無君王的窘狀,也可以一杆子打死那些抱有奪位想法的各地藩王。

所以,推舉代宗朱祁鈺登上帝位,可以稱得上是一舉多得了,穩定了內部,再結合前面午門血案的成功化解,清肅朝堂,二者結合,最終使得風起雲湧的明廷獲得短暫的寧靜,從而為北京保衛戰積蓄精力。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三、土木堡慘敗後,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明軍憑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1、擁有穩定的後備力量

首先是是人才的合理調配與使用。

北京保衛戰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和統領這場戰事的兵部尚書于謙有很大的關係。

先從明朝中央上的權責分配開始說起。于謙雖然說身為兵部尚書,但是並不具備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利,這個時候代宗朱祁鈺對於謙百分之百的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他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的重任,也就是說,于謙已經有了節制其他各營地將領的權利,于謙在這場北京保衛戰指揮集團中就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開中央上代宗對於謙的高度信任並重用外,于謙本人也是一個會合理利用人才的伯樂,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將領,“

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

”,為北京保衛戰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其次是最基礎的糧食、武器以及軍隊力量的準備。

關於糧草準備,《明史》記載:“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于謙認為儲存在通州的糧食,應該讓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

儘管說讓軍官自己運糧,但是士兵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為了更高效地運糧,于謙開始動員百姓以及軍官的家屬,給足運送糧食的賞銀,不出幾天就將糧食全部運回北京儲存,為後期打持久戰做準備。

關於武器和軍隊力量的準備,《明史》記載:“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

面對即將告罄的兵器以及不甚充足的軍士,于謙認為當下之急應當加緊解決武器缺少的問題,要趕緊招募民兵,讓工部加急製造器械盔甲等物品,但是人力畢竟是有限的,兵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招募完畢的。

為了更快解決當下之急,除了招募民兵之外,于謙還重組京軍,將各地暫時不用的將士緊急召往北京,一下子就擁有了22萬將士,在人數上碾壓瓦刺的十萬軍隊。

在武器準備上,于謙也採取和募兵一樣的戰略,“南武北調”解決了明軍對陣瓦刺武器不足的情況。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最後是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這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都有的一個認知。而於謙當時自然也想到這關鍵的一點。其實從他開始動員百姓以及軍官的家屬運糧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了,但是還遠遠不夠。

最絕的地方在於于謙對百姓的“物盡其用”,比如將城內原本職業是木匠瓦匠以及石匠的工人以及他們吃飯的傢伙集合在一起,對人進行訓練,以備不時之需,接著動員百姓加固城牆。

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北京城樹立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城牆,這是應對瓦刺最基本的保護手段。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2、于謙精確的作戰部署

北京保衛戰取得最終勝利,除開穩定的後備力量,自然還少不了于謙精確的作戰部署。

比如說對瓦刺軍隊來說,因為長期生活在北部,地勢廣袤,所以他們明顯更加擅長騎射和野外作戰,但是也有不足之處,10萬對陣22萬,在兵力上不具備優勢,加上火器很少,所以明軍在於謙的指揮下,先是以城為據,以少數兵力誘敵深入,接著等到對方發現自己進了敵營之後,再用火銃、火炮火箭等火器進攻,在各方面都佔據優勢,瓦刺軍隊最終被打的扛不住,這個時候明軍乘勝追擊,以步兵騎兵再給瓦刺軍隊最後的會心一擊。

就這樣,在明軍的緊密配合以及於謙精確的戰略部署中,五天時間內,原本在土木堡慘敗的明軍就取得了本次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再對瓦刺,朱祁鈺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

總結:

土木堡慘敗,敗在明軍打的是一場毫無準備之戰,而隨後的北京保衛戰,因為北京作為明朝的首都,所以裝備力量自然也是最強的,天子守國門,首都並不是能夠輕易攻取的。

除此以外,在應對戰事的時候,明廷先是將內部穩定下來,這樣不至於在後期戰事爆發的時候出現什麼大亂子,接著以于謙來領導這次保衛戰,于謙本人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在他的領導下,駐守北京的朝臣軍民齊心協力,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