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孫小龍:漫遊華州隨想

由 渭南文藝 發表于 人文2021-10-05
簡介時常有人把秦嶺比作龍,其實這條龍還是有很多起伏褶皺的,特別是南北向伸出的“龍爪”之間,形成了一道道深峪,隨便那個峪道進去,都是水戀著石,石疊成山,山託著草,草擁著樹,樹間的鳥兒飛來飛去,當然也不乏野豬之類的動物,至於說狼虎豹,沒發現不等於沒

華州在哪裡

孫小龍:漫遊華州隨想

渭河到了下游華州,南邊一帶是土塬,再往南就是秦嶺。

時常有人把秦嶺比作龍,其實這條龍還是有很多起伏褶皺的,特別是南北向伸出的

“龍爪”之間,形成了一道道深峪,隨便那個峪道進去,都是水戀著石,石疊成山,山託著草,草擁著樹,樹間的鳥兒飛來飛去,當然也不乏野豬之類的動物,至於說狼虎豹,沒發現不等於沒有,現在沒有,不等於將來就不會有,反正以前是有過的。

人類最能改變自然。細數起來,僅華州這一段,峪道里的水庫就不少,資料記載有16座半,空中俯瞰,就像給龍身上戴了一串串的“鈴鐺”。能數得上的是:橋峪水庫、小華山水庫、少華山水庫、牛峪水庫、譚峪水庫、構峪水庫、澗峪水庫、箭峪水庫。其中最大的,要數澗峪水庫,另外的半個水庫,是箭峪水庫,因為在臨渭區和華州交界處,屬臨渭區管理,故稱半個水庫。

能修水庫的地方,必然有長流水。粗略統計,僅這一段,每年的水量在2億立方米以上。水質弱鹼性,相當於現今熱賣的保健杯處理過的水。也難怪,這些從茂盛的植被和岩石縫裡面流出來的水,人為地想讓它變成酸性水,也難。千百年來,這些水就這樣流著,養育過古鄭國,養育過古華州。沿山百里,水石山鳥、草木動物共生共榮,迴圈往復,造就了“紅杏十里,翠竹千頃”的美景,也滋養起大秦一統天下的豪氣。

然而,自然界有些時候也特別的猙獰。1556年1月23日北京時間24時左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半夜子時),正當人們熟睡之際,這地方就像一個面籮,哐當哐當搖個不停。山樑就像受驚的騾子,到處亂跑。大地忽開忽合,水湧砂溢。原先雄峨的宮殿城牆,全部夷為平地。還沒被震死的父母官們,在棚子底下弄個席片坐著,就算好的待遇。抗震救災根本談不上,因為周圍的渭南縣、華陰、潼關、朝邑以至山西省永濟縣,都受了重災,至少死了一半人,沒有人能來支援。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83萬人。曾親身經歷過華州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記》中寫道:“受禍人數,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淺矣”。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後其他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不計其數。

不過,壞事裡面也有好事。大地震後人死得差不多了,卻給秦嶺北麓生態恢復創造了條件。這一點,從赤水的橋上橋可見一斑。橋上橋的下橋始建於清初,成於康熙丁未(1667年)。這個重點工程因為缺錢,實施了7年,後來還是有個叫白如梅的官員“捐千金”,才得以合龍,因而下橋又叫白公梁。

此後天下太平,人口急劇增長,黃土塬區和基岩山地先後成了農耕開墾的目標,“山內開墾日甚”。濫墾活動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而且導致河流下游淤積速度加大。一百六十餘年後,到了道光年間。赤水河河身漸高,成了懸河,河堤屢次決口,淹沒民田無數。赤水南北盡成澤國,居民苦之。道光十二年(1832年),郡侯張公向上級打報告,捐集了不少資金,重修了上橋。

人類砍伐開墾的破壞力,有時大於地震。和赤水石橋相鄰的遇仙河石橋,形成、演變歷史也很相似,短短百餘年時間,河床淤積至洪災頻發。當時也有學者提出不準在山內開墾的主張,但是決策者可能只知道四書五經,哪裡管水經是怎麼說的,就像現在有些地方的官員,只知道GDP,管它河流是黑是青。說到這裡,想起了兩個關於古鄭國的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仔細考慮,鄭人相信尺子而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在現在看來,叫做標準化。尺寸一定,在全世界買來的相同尺碼的鞋都能穿。買櫝還珠,是因為這個珠子的包裝太好了,“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就像現在的天價月餅和天價螃蟹,弄個金殼子。這樣的事情要是落在記者頭上,也是隻要盒子不要瓤子。後面這些話,純屬逗樂。

作者簡介

孫小龍,華州區人。

*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編輯刪除*

孫小龍:漫遊華州隨想

主 辦: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 編:趙粉絨

聯絡電話:0913-2126170

地 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

投稿郵箱:huashanwenxue@aliyun。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