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由 小歲月之沉澱 發表于 人文2021-08-30
簡介杜牧這首詩,精心擇取楊貴妃嗜荔枝作為題材,而且嚴於熔裁,深於開掘,筆墨集中而不涉他事,通篇突出玄宗為博得楊妃一笑,不惜千里飛送枝荔這一焦點,詩中景物描寫,也都圍繞這個焦點作鋪墊與渲染

以小見著的著怎麼讀

本文乃“小歲月之沉澱”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本詩為杜牧路經驪山遙望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在陝西臨潼驪山上,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當年的遊樂之地。玄宗後期,生活漸加侈靡。日夜耽於聲色。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他凌晨過驪山時所見景象是“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可見當年華清宮內,輕歌曼舞,宴樂達旦。玄宗以後,華清宮作為凝聚著悲歡盛衰的歷史名勝,常常引發起後人對玄宗重色貪歡、荒政致亂的歷史悲劇的反思和詠歎。如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追敘道:“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篝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杜牧的《過華清宮》原題共三首,這是第一首。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歌開篇入題。詩人路過驪山,向長安方向而去,起首“長安回望”四字,恰與題中“過”字照應。驪山有東、西繡嶺,《雍大記》雲:“東繡嶺在驪山右,西繡嶺在驪山左。唐玄宗時植林木花卉如錦繡,故名。“詩入回望驪山,只見花木掩映之間,宮殿聳立,宛如錦繡成簇,美不勝收。“繡成堆”三字,既突出驪山之美,又帶出東、西繡嶺語意雙關。起句對驪山全景,作了濃彩重墨的勾畫。次句由驪山寫到山頂行宮,並緣景而展開歷史遐想。“千門”二字,語本張衡《西京賦》“千門萬戶,重閨幽闥,轉相逾延。”極言宮門之多。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從字面上看,此句似寫華清宮的雄偉深邃,以及宮門開啟時的壯觀,實則為下面寫“荔枝來”蓄勢,在謀篇上兼有渲染氣氛、設定懸念的作用。若在平日,華清宮的重重宮門可能緊閉深鎖,這一天,卻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打開了,這就引起讀者欲究其由的興趣。三、四句緊承第二句,由景及事、及人,正面寫楊貴妃嗜荔枝事。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載,楊貴妃愛吃荔枝,尤喜嶺南所產的新鮮荔枝,由於荔枝熟於盛夏,極易變質腐爛,唐玄宗為圖貴妃歡心,特意命人“置騎傳送”,晝夜兼程,行數千裡而至驪山。”“一騎紅塵”,即寫傳送荔枝的驛卒鞭馬疾馳、神速如飛的情狀。這情狀,恰與“妃子笑”形成鮮明對照。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末句“無人知是荔枝來”是一篇的主題所在,但寫得含蓄委婉,餘意不盡。本來,國家設驛騎是為傳送重要公文或緊急軍事情報,誰能料到,統治者如此窮人之力,以致“人馬僵斃,相望於道”,竟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慾!這就不僅揭露了玄宗君妃的昏荒淫,而且句中所閃爍出的諷刺火花,所包孕的深沉慨嘆,更超越了具體人事,對於當朝及後世不恤民命、荒淫誤國的封建統治者,也有著振聾發噴的警世意義。這首詩內容深刻,藝術上也匠心獨運,別具特色。首先,此詩取材構思很有匠心。唐玄宗後半生的荒唐事例很多,即便是與華清宮相關的故事,後人也有不少傳聞。杜牧這首詩,精心擇取楊貴妃嗜荔枝作為題材,而且嚴於熔裁,深於開掘,筆墨集中而不涉他事,通篇突出玄宗為博得楊妃一笑,不惜千里飛送枝荔這一焦點,詩中景物描寫,也都圍繞這個焦點作鋪墊與渲染。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全詩初讀似信手寫來,細吟則可知其為精心結撰,運思刻入。表面上看,詩人所詠只是玄宗君妃的尋常生活小事,實則藉以諷刺“明皇致遠物以悅婦人,窮人之力,絕人之命,有所不顧,如之何不亡!”(謝枋得《註解選唐詩》卷三)這樣,就在尋常之事中開掘出了重大主題。這種以小見大,即事諷刺,寓深刻的歷史教訓予典型事例之中的寫法,使全詩得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之妙。其次,此詩詞微而婉,意隱而深。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雲:“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這首詩描繪景物,遠近交織,歷歷如畫,宛然如在目前,但詩人即景而生之情,緣事而生之慨,卻隱含字背,見於言外。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例如,宋代蘇軾的《荔枝嘆》與杜牧此詩同一題材,但命意雖同,表達卻有顯隱之異。蘇軾寫千里送荔枝的情景是“裡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龍眼來。”“人馬僵斃”的慘象,歷歷在目。詩末又因史出論:“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語淺而明,意顯而露。較之於蘇詩,杜牧此詩則不求渲瀉無餘,而尚含蓄蘊藉。如“一騎紅塵”明寫馬馳塵揚,卻使讀者想見人馬晝夜兼程,倒斃於道的慘狀。可謂今見荔枝鮮如生,便是生靈血染成,其言外之意,人們不難思而得之。又如“妃子笑”三字,又使讀者自然聯想到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無寇而點燃烽火,終致亡國喪身的著名故事。著一“笑”字,可謂一字傳神,包羅四面。末句點明“妃子笑”的緣由,卻又冠以“無人知”三字。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以微見著,寄託遙深,筆力含蓄卻通篇諷刺

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君妃知,“一騎”知。說“無人知”,正加倍突出千里送荔枝一事的荒唐絕倫。前人說:“絕句最貴含蓄”(胡應麟《詩鼓》),“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沈德潛《說詩碎語》)。這首《過華清宮》,通篇諷刺之意,全出以含蓄之筆,這種言短意長,託諷不露,餘味曲包的手法,正是杜牧絕句的擅勝之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