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概說淨土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看作人類最高理想

由 普通人看世界 發表于 人文2021-08-21
簡介二十七、所須嚴淨願

四十八願是什麼意思

末法時代,正法隱匿,邪法増熾,眾生被各種外部訊息干擾,很難獲得禪定解脫。佛陀慈悲,教化眾生唸佛往生西方,到那裡與諸大菩薩同住,繼續熏習成就無上功德,所以淨土宗在這個時代最應機,也最廣泛。但很多修淨土法門的人士重佛號,而忽視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就不對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和諸上善人感應而生,它殊勝的基礎就是四十八願,如果與此四十八願不相應,如何能往生西方?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四十八願就是號召眾生的旗幟!

概說淨土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看作人類最高理想

阿彌陀佛未成佛時名法藏比丘,在俗時為世饒王,因聽世間自在王佛說法而出家修法。法藏向世間自在王佛請教應該化現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佛即為他宣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任他自行比較選擇,法藏因此對自己成佛所要達到的目標提出四十八條,並自誓必須滿足才願成佛。四十八大願今簡述如下:

一、無三惡趣願;二、不更惡趣願。三、悉皆金色願。四、無有好醜願。五、宿命智通願。六、天眼智通願。七、天耳智通願。八、他心智通願。九、神境智通願。十、速得漏盡願。十一、住正定聚願。十二、光明無量願。十三、壽命無量願。十四、聲聞無數願。十五、眷屬長壽願。十六、無諸不善願。十七諸佛稱揚願。十八、唸佛往生願。十九、來迎引接願。二十、繫念定生願。二十一、三十二相願。二十二、必至補處願。二十三、供養諸佛願。二十四、供具如願願。二十五、說一切智願。二十六、那羅延身願。二十七、所須嚴淨願。二十八、見道場樹願。二十九、得辯才智願。三十、智辯無窮願。三十一、國土清淨願。三十二、國土嚴飾願。三十三、觸光柔軟願。三十四、聞名得忍願。三十五、女人往生願。三十六、常修梵行願。三十七、人天致敬願。三十八、衣服隨願願。三十九、受樂無染願。四十、見諸佛土願。四十一、諸根具足願。四十二、住定供佛願。四十三、生尊貴家願。四十四、具足德本願。四十五、住定見佛願。四十六、隨意聞法願。四十七、得不退轉願。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概說淨土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看作人類最高理想

四十八願是後人總結經文中的法藏發願文合成的。這四十八願總括起來,有八個大方面的內容:

一、關於阿彌陀佛自身。法藏說自己成佛時,要具備無量光明,此光普照十方世界,洞徹過去、現在、未來。有緣見此光者馬上得解脫之利。阿彌陀佛又壽命無量,不像一般的佛,證道後不久即大般涅槃。這兩條是其他佛所不曾示現的,可見阿彌陀佛願力之大。正因為如此,阿彌陀佛名聞十方,一切諸佛都要讚歎他的功德,並宣講往生淨土的法門。

二、關於極樂國土。極樂國土絕對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類的三惡道。連此類惡趣的名稱都沒有。極樂國土也沒有一切惡事災禍之類,人民性情純良。國中沒有汙穢煩惱,只有清淨快樂。裝飾世界的各種事物極其美好,就是有天眼通的人也無法將其辨清。道場樹高四百萬裡,裡面映出一切世界的各種事情。又有無數種寶香,聞者即發修行之心。

三、關於眾生的神通功能。凡生入極樂國土的眾生,很快就可以得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用天眼可觀極遠極近、極大極小之物。天耳可聽十方世界之聲。神境通可以隨意念到達想到的地方。他心通可以知道三界十方眾生中所思。宿命通可以瞭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因緣果報,對生命輪迴有個徹底的瞭解。漏盡通指斷絕了一切煩惱的根本。

概說淨土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看作人類最高理想

四、關於眾生所得利益。首先眾生都具備瑞妙的三十二相,都很漂亮。其次是眾生都有無量壽命,再者一切所需,應念而來,絕無匱乏。總而言之,極樂國土眾生沒有任何關於生命、生活的憂慮。

五、關於修行。極樂國眾生必定能修到一生侯補佛位的地位,具體講則難以盡數,比如得無生忍、獲陀羅尼、定中供佛、具足德本等等。一到極樂國土,就自然具備了金剛不壞之身,無需歷劫修行。想供佛的話,一念之間就可以完成。至於辯才之類更不在話下。

六、關於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經中大力宣揚阿彌陀名號的殊勝之處。只要眾生聽到阿彌陀佛佛名,發心修道,一心念名,命終即可往生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菩薩眾前來迎接。有些眾生至心信受,以一切善心迴向極樂淨土,哪怕只念了十聲,亦可往生極樂國土。

七、即使出於大誓願,不往生樂土,也會得到殊勝的果報,並不亞於在淨土。另外,沒有發心淨土,只是恭敬稱念阿彌陀佛名,也有很好的佛報,例如生在尊費之家,不落惡道等。

八、經中特別提及,如果有女人厭棄女身,願往生樂土,發淨信願心,即可生入樂土,具足大丈夫相,再無任何拖累。

概說淨土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看作人類最高理想

佛教是一個複雜的理論系統。有極為高深的思辨,也有其強調信仰的一面。淨士宗可以說即是唯信能入的佛教宗派。自古以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不知感化了多少佛教信眾,使他們把脫離生死苦難的最大希望交託給這位徹底慈悲、沒有一點瑕疵的佛陀。今天我們讀來,仍不禁震撼於佛教廣大慈悲,解救生命於苦海之中的偉大願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