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自駕一小時左右】鄭國渠在什麼地方西安自駕一小時左右鄭國渠景區

由 文靜tiffany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工程介紹鄭國渠,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時韓國因懼秦,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

鄭國渠在什麼地方

西安自駕一小時左右

鄭國渠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在中國歷史程序中有深遠影響的灌溉工程, 鄭國渠始建於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和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成功申遺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天下第一渠的鄭國渠將彪炳千秋、永駐史冊。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鄭國渠景區,是集歷史人文、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以古代水利文化、大秦文化、涇河文化為主線打造。景區以鄭國渠悠久的歷史為引領,以巍巍仲山為依託,以悠悠涇水為紐帶。景區五大區域涇河地質公園區、涇河峽谷觀光遊覽區、黑溝奇峽區、文涇湖休閒度假區和北仲山後備旅遊區向遊人講述著景區濃郁的歷史底蘊和旖旎的自然風光。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始建於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和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在中國最強盛的朝代唐朝,鄭國渠支撐了長安地區大部分糧食供給。秦修鄭國渠卒並諸侯,一統天下,漢修白渠,潤澤兩漢四百年,奠定絲路雄風,八水繞長安,奏響貞觀長歌,國富民強。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公元前246年,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做為秦國東鄰的韓國深感恐懼,派出間諜鄭國遊說秦王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國的國力,秦王接受鄭國的建議在關中平原背部開鑿一條長達126。5公里的灌渠,這項耗時10多年的疲秦工程,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用平交方式穿過冶峪、清峪、濁峪、石川河等自然河流,灌溉農田四萬餘頃,相當於今天的115萬畝,鄭國渠建成後關中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史記】記載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也由此成就了關中為“天府之國”的美譽,成就了中華民族大統一的經濟基礎,這項奠定秦國強大實力的水利工程,終以水工的名字命名——鄭國渠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疲秦的陰謀並未得逞,卻將秦送上了帝王之路,秦以富強、卒並諸侯這是司馬遷【史記】裡面的話,也就是說司馬遷把鄭國渠當作秦統一天下的一個經濟基礎。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涇河自北向南注入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1。4億立方米,其中汛期7—9月份約佔62。9%涇河流經黃土高原俗稱“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實測年均輸沙量2。65億噸,洪水最高含沙量達1040千克每立方米,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就認識到 泥沙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淤灌肥田,鄭國渠因地制宜引涇河高含沙量的水,透過淤灌來改良鹽鹼地,正是鄭國渠使關中八百里秦川地區,成為古代中國的糧倉之一,鄭國渠將涇河高含量的泥沙變害為利,為多沙河流水資源利用樹立了良好的範例,鄭國渠灌溉工程遺產突出的歷史科技文化價值將被永久保護和傳承下去。

魏徵斬龍王

《西遊記》的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唐貞觀十三年長安城裡有位課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誠,專為人算命,據稱能知陰陽,斷生死。這人的來頭倒也不簡單,是那當朝欽天監臺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則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經發明瞭流傳至今的稱骨算命法。因為袁守誠能夠算出涇河水族的位置,涇河龍王深感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袁守誠的麻煩,讓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並留言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結果天庭突降聖旨,要求涇河龍王明日降雨時間點數與袁守誠的推算完全一致。涇河龍王不願服輸,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觸犯了天條,結果被天庭知曉。袁守城讓他尋唐皇李世民求助,李世民承諾救他,但最終仍被人界天官魏徵於夢中所斬。其魂魄死後一直糾繞李世民,結果李世民被嚇得魂入陰間,但陽壽未到所以又還魂了。後來唐太宗大興佛法,但佛經不全,於是才有了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

柳毅傳書

唐儀鳳年間,洞庭龍女在此荒野牧羊,落地書生柳毅,回鄉途中路過涇陽河畔,見牧羊女悲啼,便前去詢問,得知是洞庭龍女三娘,遣嫁涇河小龍後,遭到性情殘暴的丈夫和公婆虐待。龍女請求柳毅帶信給他父親洞庭君,柳毅激於義憤,替她投書。洞庭君之弟錢塘君聞知此事,壓不住心頭怒火,飛向涇陽,殺死涇河小龍,救回龍女,錢塘君深感柳毅為人高義,欲將龍女許配於他,柳毅為了避施恩圖報之嫌,便婉言拒絕了。後來,龍女化身范陽盧氏,和柳毅終於成為幸福夫婦。

國家郵政局還曾於2004年發行了(民間故事-柳毅傳書)特種郵票。遊客在龍女潭景點可感受這段動人的愛情神話故事。

鄭國渠

(戰國末期關中地區大型水利工程)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 政 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傳來喜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鄭國渠的傳奇,一條包藏陰謀的水渠如何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大功?

前236年,鄭國渠完工,曾經的鹽鹼灘被澆灌成一片良田,《史記》載: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關中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秦王十分高興,沒有追究鄭國的本意,反而大方地將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糧食充足,國家昌盛,不計前嫌,重用人才,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無可阻擋

公元前355年,諸侯混戰,兵連禍結,在金戈鐵馬與縱橫捭闔的較量中,兩個國家幾乎同時開啟了一場變法。

位處中原腹地的韓國,土地狹小,國力羸弱,又被列國緊緊圍困,四面受敵,朝不保夕,國君韓昭侯欲改變現狀,任用申不害主持變法,十五年,“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遠離中原的秦國,祖上是給周王室養馬戍邊的來頭,即使稱霸西戎也不為其他諸侯看好,中原列國不僅將其視為蠻夷,還欲瓜分之而後快。剛剛即位的秦孝公誓要強國雪恥,遂釋出求賢令,招攬六國人才,衛國人商鞅聞聲入秦,隨即君臣合力,鐵腕變法,十數載苦心經營,一朝東出,竟把強大的魏國打得割地求和。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戰國局勢圖

秦,韓變法雖都達到了富國強兵之功效,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申不害變法強調“術”,術的根本在於人,韓昭侯慧眼識人,頭腦清醒,韓國有了生機勃勃的場面,但韓昭侯去世後,繼任者是個無能之輩,韓國就一蹶不振。

商鞅變法倚重的是律法制度,賞罰分明,法外無情,即便太子犯法國君也無法保全,新法深入人心,就算秦孝公去世,留下的依然是一條堅實的強國之道。

因此,往後的百餘年時間裡,秦國愈加強大,勢傾中原,令其他諸侯國談秦色變。而韓國卻在短暫的強盛之後開始衰頹,從最小的戰國又變成了最弱的戰國。

公元前246年的一天,韓桓惠王倚坐榻前,無精打采又若有所思。

想到秦國他就頭痛欲裂,如何應對早晚必將兵臨城下的秦軍也成為了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韓桓惠王永遠不會忘記,十六年前上黨郡與國都的聯絡被秦軍切斷,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時,他心中閃過的僥倖與陰影。

他既不甘心將佔據天下要害的上黨拱手讓人,又希望能借機“移禍大邦,脫我存亡之危”。

卻不料,秦軍不出五個月就擊潰趙軍,並在長平坑殺四十萬降卒,一時間屍骨莽莽,唯一能與秦對抗的趙就此一蹶不振,大小諸侯無不震恐。

就在三年前,秦相呂不韋領兵攻滅了東周君之國,還派蒙驁一口氣打到韓國,韓國無力對抗,只得獻地請和。

失去了東周國作屏障,韓國直接擋在了秦國東出的大門口,韓桓惠王天天如坐針氈,苦思冥想,最終想出了一道妙計:讓敵人變得和自己一樣弱雞,就能迎來太平。

但是讓誰用什麼理由去把秦國拖垮呢?

機遇的差錯大概就在一念之間,假若韓桓惠王想到某位搞建築的工程師,去鼓動秦國狂修阿房宮,一些事情是否會重寫也未可知。但韓桓惠王卻想到了自家的一位水利專家——

鄭國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電視劇《大秦賦》中的鄭國

韓桓惠王給鄭國交代了一個重大的秘密任務,說服秦國大興水利,用這個工程耗空對方的國庫(可見韓桓惠王也不是一點頭腦都沒有,起碼他還知道勞民傷財)。

鄭國赴秦,站在秦國的朝堂上,他的對面是剛即位不久的秦王嬴政,此時的嬴政,還是個十四歲的少年!

只是這位少年不是普通的少年,他早已見多了戰爭與政治的殘酷,比一般少年更加沉著理性。

忽見韓國來了一位莫名其妙的人,開口就要秦國大修水渠,嬴政卻並未覺得荒謬,反而細問道:“為何修渠?”

鄭國胸有成竹地答道:“秦國雖坐擁關中平原,但其北部長年乾旱少雨,多數地區一毛不拔,更莫說農作。而秦一心想要成就吞併六國的偉業,必然需要眾多的精良軍隊,養兵則需要充足的糧草,唯有水利可化荒灘為良田,秦國後方殷實才能有備無患。”

嬴政點頭贊同,又問:“如何修渠?”

鄭國侃侃而來:“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關中儘可澤被。”

嬴政沉思,又問:“共有多長?何時完工?”

鄭國回答:“約三百里,少則七八年,多則十餘年。”

朝堂一片寂靜,隨即又引發一番爭議的騷動,按照鄭國的思路,秦國需舉傾國之力投諸修渠,如此則必將大大牽制東出,利弊之間,孰輕孰重,難以權衡。唯有嬴政興致盎然,他用少年特有的膽量接納了這個建議,並命令鄭國主持工程,速度動工。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鄭國渠位置示意圖

而秦國也並非貿然行事,事實上,優秀的水利工程所帶來的幸福感,秦國已有體會。

早在嬴政即位之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已建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為秦國的稟實糧倉。

秦人也萬萬想不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江堰依舊是舉世聞名、澤披萬家的水利神話。

他們更想不到的是,秦國還會一舉拿下第二次水利創舉。

秦國開修大渠的訊息傳到韓國時,韓桓惠王興高采烈,得意洋洋。但他很難想象,那遠方的汩汩流水也正在敲響韓國的喪鐘。

而鄭國以一名間諜的身份走向秦國的時候,他心中的一張水利藍圖亦徐徐開啟。

秦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灌溉渠只需利用這樣的地勢,使乾渠順著北面山腳向東延伸,便能俯臨所有灌區。

更重要的是,涇河河水摻雜著大量泥沙,鄭國用高含沙量的涇水淤灌土地,使大片的鹽鹼地經河水沖洗後,又被肥沃的泥沙覆蓋,從而轉變為富庶的耕地。

對於這樣的利民工程,百姓皆傳唱形容: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衣食之師,億萬之口。

秦國會否因為一條長渠走向衰敗鄭國不知道,但他看到的是一方百姓在自己的努力下收穫了富足與喜悅,這也是對一位水利工作者最厚重的回報。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電視劇《大秦賦》中的修渠工地

然而工程近半時,修渠“疲秦”的陰謀還是傳到了嬴政的耳朵裡,嬴政怒不可遏,決定殺死鄭國這個間諜,鄭國卻坦言上書: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活該嬴政能統一中國,畢竟人家年不大,卻目光長遠,還頗有氣量。

聽完鄭國陳述後,嬴政一拍手,果斷全力支援鄭國,修,放手去修!疲不疲是我的事,把渠修好,是你的事!

前236年,水渠完工,曾經的鹽鹼荒灘被澆灌成一片良田,《史記》記載

“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關中平原成為另一個天府之國,秦王十分高興,沒有去追究鄭國修渠的本意,反而大大方方地將這條水渠命名為:

鄭國渠

糧食充足,國家昌盛,不計前嫌,重用人才,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無可阻擋。

公元前230年,秦王發起滅國大戰,頭一個物件便是韓國。十萬秦軍一舉攻克韓國國都(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並佔領韓國全境,韓國滅亡。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

秦滅六國的順序

作為中國最早的引涇灌溉工程,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夯實的經濟基石,盛唐時期,鄭國渠灌溉出的富饒秦川又是長安城的主要糧倉。

如今我們仍然能在今陝西涇陽縣的涇河北岸尋覓到鄭國渠渠首的遺蹟,潺潺流水從山谷間穿行而過,嫋嫋吟唱著延展千年的悠然。

由於涇河的泥沙淤積,鄭國渠渠首也在歲月累積中不斷抬高,秦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曾以鄭國渠為藍本興修引涇灌溉的水利設施,比較著名的有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和明代的廣惠渠等。

1930年12月,為緩解關中大旱,陝西省決定在鄭國渠遺址上重修引涇灌溉工程,工程由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主持,歷時近兩年方完工,是為

涇惠渠

。新中國成立後,又曾多次對涇惠渠進行增建和修繕,滔滔涇河水至今仍澆灌著關中的大片土地。

這些後修的水渠和鄭國渠完全重疊的部分雖然並不多,但實際上都可以看作是鄭國渠的延續,是華夏民族卓絕的智慧成就,更是跨越兩千年人們對國富民強的共情。

工程介紹

鄭國渠,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時韓國因懼秦,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此舉適得其反,促進秦國更加強大。《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鄭國渠首位於“瓠口”(今王橋鎮上然村西北)。渠線沿王橋、橋底鎮東進,過寨子溝後東北折,經掃宋鄉公里、椿樹呂村一線,於蔣路鄉水磨村附近橫絕冶峪河,至甘澤堡後東折,於龍泉鄉鐵李村入三原境。本縣境內長約30公里。其渠首工程設施無考,灌溉方式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