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1-07-02
簡介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

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誰大

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影響,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狀元”稱號最早出自唐朝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施行,直到清末廢止,其間除了蒙元初期的幾十年停止了一段,無論是歷時長久的統一王朝,還是不斷更迭的五代十國;無論是漢族人建立的帝國,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秦以前的商周時代主要是貴族世襲制。戰國時諸侯紛爭,得人才者昌,出現過下級士族及庶民大量登上政治舞臺的現象。兩漢時代主要行“察舉制”,就是定期由郡國長官聽取“鄉舉裡選”的意見,考察轄區內的人才,薦舉給中央去做官。魏晉南北朝時,察舉演化成為“九品中正制”,察舉大權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門世族手中,以致弊端叢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種非常有害於人才發展的局面。

隋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舉的特權,“九品中正制”漸廢,開始試驗由中央設科目,地方舉人才,經考試後入仕的作法,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端。又因為隋煬帝喜文學,他始設的“進士科”後來成了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科。

整個隋朝大約只考四五次,開頭考取的叫秀才,後來考取的才叫進士,總共只有秀才進士12人。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唐代“選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據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統計,“見於史者凡50餘科”,是名副其實的“設科取士”、“分科舉人”。武則天以後,每年常規考選的科目,只有“進士”和“明經”兩科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後,只留下了進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變。雖不是“分科舉士”了,但“科舉”這個稱謂卻一直沿用下來。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唐代的狀元還不像後世那樣受人豔羨。唐代狀元並不為史書所特別記錄,兩《唐書》裡有傳的狀元,如王維、柳公權、李固言,只稱“中進士第”,並不強調其狀元頭銜。而且,唐代考中狀元也和其他進士一樣,只有再透過吏部試才能入仕做官。

唐代狀元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這和當時的考試與錄取方式等很有關係。狀元既不是像宋代那樣由皇帝經殿試“欽點”,也不是全憑考場上的答卷定名次,通常是由考官決定。而考官受人請託和接受推薦,取誰為狀元都屬正常現象。

宋朝狀元最“拉風”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唐代科舉,考試和錄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謂通關節,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約定,用不著在考場內、答卷上或在閱卷時作弊,雖不正大光明,卻也不違法。

自宋太祖禁止公薦,科考逐步過渡到以答卷定棄取。宋真宗時,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考試規則,試卷糊名彌封,不論主考官出於什麼動機——受請託、受賄或是愛才,要想預定錄取誰,都不能公開進行了,完全憑考場上的答卷來定錄取與否。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製,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的官職,並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為史家所稱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

宋代朝廷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後,皇帝親自一一接見並賜宴(如聞喜宴、瓊林宴等);詔令宮中衛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後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連皇帝也行注目禮。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出外領兵打仗、奏凱還師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英宗正式規定,此後每三年舉行一次,併成為定製,為歷代所遵循。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併為後代所沿用。狀元一詞的來歷前面已經說明過,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稱榜眼。探花則源於唐朝杏園的探花宴選少年俊秀者為探花郎的習俗。

“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狀元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在狀元錄取中,姓名、相貌等,有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在科舉時代,有時因一個名字,竟關乎得失,繫於禍福。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原擬第一名是孫曰恭。當大臣們把寫好的名單呈明成祖朱棣過目的時候,朱棣一看就連連說,不行不行,孫暴怎能做狀元。古人直行書寫,曰與恭連起來看,看著就像個暴字。最後按皇上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為狀元。朱棣為什麼忌諱這個暴字而推崇寬字?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本來沒有資格做皇帝,是透過陰謀和武力而奪取皇位的,因為害怕別人說他殘暴,所以對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圖在晚年樹立一個寬厚仁慈的形象,邢寬因此得了便宜。因為朱棣認為,邢寬這個名字隱含著“刑政寬和”的意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殿試中,主考官們發現應試舉人中有個叫王壽彭的,壽彭是壽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傳說中的老壽星,活了800多歲。為討慈禧歡心,考官們決定擬王壽彭為第一名,呈太后審定。果然慈禧見了這個名字很喜歡,很順利就欽點他為狀元。

也有投機取巧、臨時改名的。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為“孫慶鹹”。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為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

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長得帥不帥關鍵時刻也會成為決定因素。洪武四年(1371),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衝為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以壯國威”。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試,原定浙江人豐熙為第一名,但因為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為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為一甲第二名,卻賜同狀元及第,作為安慰。豐熙成為戴狀元冠的副狀元,千古僅此一例。

狀元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據統計,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狀元,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

唐朝狀元平均29。4歲;

宋朝狀元平均29。6歲;

元朝狀元平均29。5歲;

明朝狀元平均32。3歲;

清朝狀元平均31。9歲。

據傳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梁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梁顥中狀元后,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到92歲才壽終正寢。而他的兒子梁固,後來也考取了狀元。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於丁顯還有一段趣事。據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

順便說一句,《鍘美案》寫陳世美考中狀元后被招為駙馬,富貴變心、殺妻滅子,結果被包公處死。由於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很多人往往認為科舉時代凡考中狀元的,都很可能被招為駙馬。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歷史上,被招為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原因也很簡單,古代仕子大都早婚,待到中狀元時,一般早就結婚生子了。

“連中三元” 歷史上只有17人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所以也就有了“連中三元”的說法。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三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又稱“省試”)和殿元。

一個士人能中“三元”實在太難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眾,也還少不了幸運。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範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鄉、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奇蹟般地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見事功,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四元”的佳話而被後人所知。

據統計,連中“三元”,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

歷史上曾有一個女狀元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有一齣戲叫《女駙馬》,寫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的事。現實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鼎南京後就開科取士,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當秘書,後提升為殿前左丞相。

歷史上最出名的三位武狀元

眾所周知,武狀元是中國古代武科舉中的佼佼者。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而透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作“獨佔鰲頭”。中國武狀元有歷史記載的共293人,而今天只說三位最出名的。

1、許泰:史上最為尊貴的武狀元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他是勳貴世家,其曾祖父許成為永新伯,其父許應為錦衣衛千戶,後為指揮使。許泰在父親死後,襲父職為指揮使,弘治十七年參加武舉及第,為第一。後來霸州劉六、劉七起義,奉楊虎為首領,楊虎襲擊京師,被許泰擊退,京師得以保全,因此許泰得以以邊將而入京師,深受武宗寵幸,收為義子,在此後與劉六、劉七的戰鬥中,雖然多次失敗,仍然恩寵不減。

後來寧王朱宸濠造反,武宗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親征,結果車駕未至,而宸濠已為王守仁所擒,囚於南昌。許泰、張忠為爭功,疾馳至南昌,結果到之後,宸濠已被王守仁交給了太監張永。許泰大怒,於是以窮搜逆黨為名,大肆抓捕,士民被誣陷中傷的人不可勝數,“誅求刑戮,甚於宸濠之亂”。為了排擠王守仁,逼著他當著全軍將士的面表演射箭,結果沒料到王守仁雖是文人,卻是文武兼備,三箭皆中,史稱“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直到冬天,京軍離家日久,無不思歸,許泰這才不得已回京。不久之後,武宗病死,世宗即位,許泰被籍沒家財,發原定衛所,永遠充軍,後死於衛所,《明史》入《佞幸傳》。

2、郭子儀:由武狀元而位極人臣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郭子儀,華州人,智勇雙全,文韜武略,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此外,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居功至偉。

不僅如此,在歷代狀元中,他是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也是唐代開元初年的武狀元,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更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甚至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

歷代武狀元知名度較高的則甚少,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只有這一位,使經歷過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而得以延續、得以苟延殘喘,猶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了亂世的渾濁和汙穢,並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

3、朱虎臣: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朱虎臣,號武伯,江西浮樑人。《宋詩紀事》記載:紹興三年四月(1133),朱虎臣年僅九歲,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標;朝堂之上他面對群臣,從容鎮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他被朝中大臣讚譽為神童,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官封承信郎。

推薦文章

  • 何為順暢溝通的秘訣

    所以,對上溝通的秘訣是能滿足領導的情緒價值,幫他(她)解決問題,你的機會一定也會比其他人更多,提拔自然順其自然...

  • 緬因貓有多好?不養不知道,讓你撿到寶

    緬因貓有多好?不養不知道,讓你撿到寶不養不知道,養了讓你撿到寶1.長相帥氣緬因貓是大型的運動貓咪,長得高大威猛表情嚴肅帥氣,就像霸道總裁一樣,非常迷人又長又濃密的毛髮,讓它看上去更加高貴、神秘緬因貓總是一下子就能俘虜別人的心每天看著帥氣的緬因貓,心情都會變好,真的是撿到寶了2...

  • 印度生活成本便宜到令人髮指,遊客:物美價廉來了就不想走

    印度生活成本便宜到令人髮指,遊客:物美價廉來了就不想走這個商品價格低的地方,人們來這裡旅遊就不想走的國家就是印度,印度不僅歡迎中國遊客前來,這裡的東西的價格更是深得人心...